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7
阿姆斯特朗(E)十几岁时在科普读物里看到了有关马可尼和他的实验的故事。不到20岁,他便制成了他自己的无线电发射器并用它发射信号。他去哥伦比亚大学,在浦品嘲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一种电路,用它先降低频率然后加以放大。他把这称之为超外差接收器。有了它,使用无线电收音机就更方便了。只要旋转刻度盘即可调谐好,因此,无线电收音机大大地普及了。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
康普顿1913年毕业于伍斯特学院(他父亲是院长)。191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他又到剑桥大学,在卢瑟福卧。的指导下深造一年。次年,他回到美国,任华盛顿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23年转入芝加哥大学。康普顿将巴克拉的工作发展了一步。巴克拉的实验涉及物质对X射线的散射,但他只能用非常粗糙的吸收性测量来确定散射X射线的性质。康普顿则利用了布拉格父子发明的技术,能准确地测量散射X射线的波长。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2
1929年,杨振宁全家迁居北京(他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再次迁居。杨振宁和李政道㈥一样,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1945年获得奖学金来到美国。他渴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学习,为此到哥伦比亚大学。当他发现费米已转入芝加哥大学,便也转入芝加哥大学。在费米的指导下,他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9
密立根1891年毕业于奥柏林学院。主修希腊语,对物理学仅略感兴趣。然而在毕业之后改变了志向,他在中学教了几年物理,便决定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从此深深爱上了这门学科。后来,在浦品等人的指导下,于189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是该大学造就出来的第一名博士。他以博士身份赴德国工作,归国之后,1910年被芝加哥大学聘请为教授,在该校与迈克尔孙合作。1906年,密立根开始测定单一电子上的电荷大小。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26
他在测定晶体结构的基础上,提出X射线衍射的布拉格公式,因此他和父亲共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生于澳大利亚,在阿德莱德大学求学,190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物理学、1912年他在劳厄发现X射线通过晶体产生衍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1913年发表布拉格公式,这是用X射线衍射分析晶体结构的基本公式,他还用他父亲设计的X射线分光计精确测出X射线的波长。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1
拉比幼年来到美国。他依靠奖学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化学。192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27年至1929年,他周游欧洲,与许多卓越的物理学家一起讨论研究,其中包括玻尔髓、索末菲、泡利阳、海森堡H9和斯特恩。斯特恩的工作给拉比极为深刻的影响。他返回美国后,又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并开始自己独特的分子束研究工作。自1933年起,他改进了分子束的研究方法,从而能够用共振法极为精确地测量原子和分子的磁性。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85
科兰纳是在世界各地受的教育。他在印度的旁遮普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43年)和硕士学位(1945年),1948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他到瑞士做高级研究工作,其后又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最后于1960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任职。他现在已加入美国籍。科兰纳在他事业的早期曾与托德共同工作,后来他对遗传密码的课题感到兴趣。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5
西格班1911年在隆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14年开始研究X射线。他研究出一种方法,可准确地测定各种元素产生的X射线的波长。用这种方法,西格班发现了同莫塞莱曾研究过的那种标识X射线相比透射力较小而波长较长的若干组X射线。简而言之,他发现了为每一种元素所特有的X射线光谱。对于玻尔B36等人认为各种原子内的电子以“壳层”状态分布的观点,这一发现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
巴克拉曾在利物浦大学学习。巴克拉常常代他的老师洛奇(Lodge)讲课。大学毕业之后,赴剑桥大学在汤姆孙指导下进修,后于1902年返回利物浦大学任教。1913年又去剑桥大学,开始研究X射线。他在1906年证明,当X射线被特定的元素散射时,会产生具有特定贯穿性的射线。如果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去逐一研究,就会发现,各种元素产生的“标识X射线”的贯穿本领是逐渐增大的。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89
库什因为精确测定电子的磁矩大于理论值、从而导致对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新考虑和各种修正,与兰姆共获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库什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物理学家拉比肌从事磁场对原子束的影响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究雷达,1946年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次年库什通过精密的原子束研究,证明电子的磁性与原有的理论不符,随后精确地测定了多种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的磁矩和核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91
劳厄是军官的儿子,早年随其父的调动到过许多地方。由于过着流动的生活,他进过许多学校,读高中时,兴趣才集中到科学方面。1899年,他进入施特拉斯堡大学专攻理论物理,190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05年任普朗克眦。的助教。劳厄于1912年对一块硫化锌晶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获得了极大成功。他取得了衍射图样,并把它拍摄到照相底版上。这一实验不仅说明了X射线的电磁本性,而且是双重成果。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
库珀于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起受聘在布朗大学工作。巴丁同他和施里弗一起提出了一种超导理论(BCS理论,以他们3人姓氏的第一字母命名),它已为人们所接受。在这种理论中,电子会成对地运动。这种成对的电子被称为“库珀电子对”,以作为对他的褒奖。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
贝克勒尔出身于物理学世家。祖父曾在拿破仑麾下服役,后参加电化学的创立。他父亲特别感兴趣的是荧光和磷光。贝克勒尔本人于188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伦琴发现的X射线几乎引起欧洲每个物理学家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贝克勒尔的兴趣。他发现硫酸双氧铀钾能放出辐射,很像X射线,因为它能穿透物体,还能电离空气。这种化合物放出的辐射线连续不断,永无止息地射向各方。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5
彭齐亚斯是犹太人,希特勒当政10个星期时出生。受了许多磨难,1940年移居美国。195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其后便来到贝尔啪电话实验室工作。他和威尔逊一起工作,试图了解银河系外围的星云的射电波特性。他们发现,有一种不知来源的射电波成分。他们将各种可能的误差因素都一一排除掉,结果发现了一种超乎各种自然原因的辐射。它来自各个方向,而且强度也都相等。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6-136
卢瑟福因对衰变的研究成果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认为物理学不会再有什么新进展了,然而不到3年,卢瑟福成功地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分支——放射物理学。他发现钍及其化合物衰变成一种气体,接着再衰变为一种未知的“放射性物质”。1902年,他提出放射现象乃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原子自发地衰变为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过程。他连续作出过重要发明,例如他在1903年说明α射线可被电磁场偏转;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5-115
1919年,纽曼离开了匈牙利。1926年他在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到了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数学物理。他1944年证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和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他更重要的贡献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在1928年,他在这方面已有所论述,但他完整的著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直到1944年才出版。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43
德拜在亚琛大学是学电机工程的。可是他转学物理,在慕尼黑大学索末菲的指导下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他继爱因斯坦后受聘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教授。他的第一个重要研究是偶极矩(为了纪念德拜,偶极矩的单位称为德拜)。1916年德拜证明X射线分析不仅能适用于完整的晶体而且也适用于固体粉末。德拜扩展了阿里纽斯啪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0
施泰因梅茨出生于德国,1889年迁居美国。他出生即带有残疾,自幼受人嘲笑和欺侮。但他意志坚强,刻苦学习,1882年入布雷斯劳大学就读。1892年,他提出了计算交流电机的磁滞损耗的公式,成为当时在交流电方面的第一流成果。随后,他又创立了计算机交流电路的实用方法——相量法,并于1893年向国际电工会议报告,受到广泛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0
吴有训,字正之,江西省高安县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次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在作科学研究时,对证实康普顿晓。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继续从事对多原子气体的X射线散射工作。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后,多致力于科学研究组织工作,对于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