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利用新研制的小型光解碎片平动能谱仪(飞行距离仅5 cm), 研究了在279.71, 281.73, 304.02和304.67 nm等四个波长下C2H5I的光解动力学. 在I*(2P1/2)、I(2P3/2)的不同光解通道, 获得了分辨出一些振动峰的平动能谱. 这些振动峰归属于光解碎片C2H5I的(v2 = 0, 1, 2,…)各伞形振动激发态(v2, 540 cm-1), 得到了这些振动激发态的布居. 并且, 获得了C2H5I中C—I键的解离能D0(C—I) = 2.314 ± 0.03 eV. 还得到了C2H5I在上述波长下光解后的能量分配: 对于I*通道, 在281.73, 304.02 nm下, 内能占可资用能的比例分别为22.1%, 22.4%;对于I通道, 在279.71, 304.67 nm下, 分别为25.2%, 25.9%. 这些比例值更为可靠, 因将一些振动峰分辨.  相似文献   

2.
双核铜Schiff碱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了新型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与铜的双核配合物. 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磁化率、热分析、1H NMR及EPR谱等方法确定配合物组成为[Cu2L(NO3)]NO3. 此配合物可单独催化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并考察了催化剂的浓度、溶剂以及聚合温度和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聚合条件为: MMA/催化剂= 500(摩尔比), [催化剂] = 7.5×10–3 mol•L–1, 1,4-二氧六环为溶剂, 80℃, 6 h, 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可以获得转化率为80%, 粘均分子量为72万, 间同立构含量为60.5% 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此外, 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十分显著的清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CNDO/2方法探讨了Cp2TiBH4(Ⅰ)和Cp2TiAlH4(Ⅱ)中氢桥 (M=B、Al)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果表明Ⅰ和Ⅱ在HOMO组成上差异较大。HOMO(Ⅱ)中Hba成分较多;而HOMO(Ⅰ)则不含Hb成份,这可能是Ⅱ活泼和Ⅰ稳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25±0.1℃,I=0.1mol·dm-3KNO3条件下,应用pH法测定了水杨醛缩α-氨基酸 的酸离解常数及它们与Mn(Ⅱ)、Co(Ⅱ)、Ni(Ⅱ)、Cu(Ⅱ)、Zn(Ⅱ)生成的二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配体,配合物的稳定性均符合金属离子的欧文-威廉序;对于同一种金属离子,在配合物稳定性与配体的碱性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4种不同结构的α-二亚胺镍(Ⅱ)催化剂[(t-Bu)—N CH—CH N—(t-Bu)]NiBr2(C1), [C6H5—N C(Me)—C(Me) N—C6H5]NiBr2(C2), [(2,6-C6H3(Me)2)—N C(Me)—C·(Me) N—(2,6-C6H3(Me)2)]NiBr2(C3)和[(2,6-C6H3(i-Pr)2)—N C(An)—C(An) N—(2,6-C6H3(i-Pr)2)]NiBr2(An=acenaphthyl)(C4), 在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 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催化聚合. 以C2为模型催化剂系统研究了Al/Ni摩尔比、 单体浓度、 聚合温度、 聚合时间和反应溶剂对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在较适合的聚合条件(催化剂用量为1.6 μmol, Al/Ni摩尔比为800, MMA浓度为2.9 mol/L, 甲苯为溶剂, 聚合温度为 60 ℃, 聚合时间为4 h)下, 讨论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 催化剂C1~C3催化MMA聚合均得到富含间规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催化剂结构中空间位阻增大导致催化活性降低, 空间位阻最小的 C1催化活性最高[达107.8 kg/(mol Ni·h)]; 而空间位阻最大的C4催化活性仅为7.8 kg/(mol Ni·h). 催化剂结构中给电子效应增加有利于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 C2催化活性为62.5 kg/(mol Ni·h), 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0×104; 而具有较强给电子效应的C3催化活性达到96.9 kg/(mol Ni·h), 并得到更高分子量的聚合物(7.6×104).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硫酸根阴离子对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HPMBP,HL)及三辛胺(TOA)协同萃取镨(Ⅲ)及钕(Ⅲ)的影响。发现在SO42-体系中协萃机理为: c="http://www.rhhz.net/qikantupian/WJHXXB-19900116-89-2.gif" /> 式中Ln3+=Pr3+或Nd3+,下标“o”指示有机相中物种,无下标指示水相中物种。固体萃合物的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数据确证了上述机理。  相似文献   

7.
在室温下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四足状、 立方体状和十二面体状Ag3PO4微晶及Ag3PO4块体, 并进行了表征. 以Ag3PO4微/纳米和块体材料热力学性质的区别为基础, 结合化学热力学理论和热动力学基本原理, 导出摩尔表面热力学关系式. 在此基础上, 采用原位微量热技术获取Ag3PO4的化学反应动力学信息和表面热力学函数, 讨论了形貌和温度对表面热力学性质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四足状Ag3PO4的摩尔表面焓(Hms)、 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Gms)和摩尔表面熵(Sms)最大, 立方体状次之, 十二面体状最小; HmsSms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Gms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尹正日 《应用化学》2018,35(12):1514-1520
为了方便地检测环境样品中的硫化氢,利用香豆素酰肼肟配体构建了一个基于其铜配合物的可再生高选择性的硫化氢荧光探针(1-Cu2+)。 顺磁性Cu2+的荧光猝灭作用使探针的荧光很弱。 Na2S溶液的加入可显著增强其荧光,其它常见阴离子(F-,Cl-,Br-,I-,CO32-,HPO42-,H2PO4-,NO2-,NO3-,SO42-,CH3COO-,N3-,S2O32-,CN-)对配合物探针的荧光影响很小,共存时也不会干扰探针对硫化氢的增强响应。 Cu2+的加入能够再生探针(1-Cu2+),通过依次加入Cu2+和S2- ,可重复地检测S2-。 该探针响应时间快(~5 s),在0.5~5.0 μmol/L的范围内对H2S响应呈线性,检测限低至37 nmol/L。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用SO42-部分代替Li3Fe2(PO4)3中的PO43-阴离子制得Li3-xFe2(PO4)3-x(SO4)x(x=00.90)正极材料, 通过X射线衍射、 充放电技术、 循环伏安特性测试及电化学阻抗谱表征了掺杂材料的相组成及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SO42-主要以固溶形式存在于Li3Fe2(PO4)3中, 产物中还伴有少量Fe2O3第二相析出. SO42-掺杂使Li3Fe2(PO4)3的放电容量呈抛物线形规律变化, 并在掺杂浓度x=0.60时达到最佳值, 该样品在0.5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11.59 mA·h/g, 比未掺杂的样品提高了18.4%; 60次循环充放电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6%; 将该样品的放电倍率由0.5C逐渐提高至5C, 再降至0.5C, 并在每个倍率下循环10次, 材料的最终放电容量仍能达到首次放电容量的97%.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SO42-掺杂使材料的氧化还原性能增强, 电池内阻减小, 极化程度降低及Li+扩散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精细结构表征系列(Qijklm)对二元钠硅酸盐玻璃的核磁共振波谱进行解析, 并结合量子化学模拟了多种精细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精细结构的 29Si化学位移与桥氧键角呈线性相关; 实验所得Qijklm结构的化学位移不随玻璃成分的改变而波动, 且Qijklm结构的高斯峰更窄, 说明精细结构表征是二元钠硅酸盐玻璃基本特征结构的表达, 导致初级微结构的 29Si化学位移变化的本质是精细结构含量的变化.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的是近邻结构的空间信息, 采用Qijklm结构表征能更精确地描述硅酸盐的微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以三甲基氯硅烷、 γ-氯丙基三氯硅烷、 1,4-二氯丁烷和咪唑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四硅氧烷Gemini咪唑表面活性剂([Si4-4-Si4im]Cl2), 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证明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 通过Wilhelmy板法测得其在25 ℃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54 mmol/L, 水溶液的表面张力(γcmc)降至18.6 mN/m. 通过电导率法研究了其胶束形成热力学参数(ΔGm 0Hm 0和ΔSm 0), 表明在15~35 ℃下其胶束化过程是自发进行的, 且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用200 W射频容性耦合氧等离子体处理低密度聚乙烯(LDPE)表面1 min, 研究了老化温度及时间对LDPE表面成分、 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出现纳米凸点织构, 在60和90 ℃老化24 h后纳米凸点织构特征基本保持稳定.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经60 ℃老化24 h后, C—C含量由76.9%增至83.0%, C—O, CO和O—CO含量分别由16.4%, 2.2%和4.5%降至13.1%, 1.9%和2.0%. 经90 ℃老化24 h后, C—C含量较60 ℃老化表面增至84.1%, C—O含量分别降至10.1%, CO和O—CO含量分别增至3.1%和2.7%.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接触角由97.2°降至42.3°, 经60 ℃老化24 h后接触角增至95.9°, 经90 ℃老化24 h后接触角增至104.2°,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发生“疏水性过回复”. 根据含有粗糙因子的接触角随时间演变模型, 得到了具有纳米凸点织构LDPE表面在不同老化温度下的可移动极性基团所占面积分数(fmp)、 固定极性基团所占面积分数(fimp)和特征时间常数(τ)3个成分重构参数, 解释了“疏水性过回复”现象.  相似文献   

13.
将一维粒子(碳纳米管, CNTs; 碳纳米纤维, CF)加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 考察碳粒子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羟值)、 长径比、 温度及PVA本体溶液浓度等对复合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 复合溶液的黏度(η)随CNTs用量(φCNTs)先增大后降低, 然后继续增大, 呈“N”形变化趋势, 出现两个拐点(φ1φ2). 在φ1附近, CNTs主要起物理交联点作用, 体系η增加; 在φ2附近, CNTs对PVA分子间氢键作用破坏最为严重, 体系η低于纯PVA溶液, 表明不同羟值CNTs仅改变其用量即可使PVA水溶液增黏或降黏. 随着羟值增大, CNTs与PVA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加强, φ1φ2减小, φ2对应的η下降, 降黏效果显著. CNTs的加入使PVA水合数下降, 羟值大的CNTs可与PVA上更多的羟基形成氢键作用, 水合数更低. 随着φCNTs增大, 复合体系黏流活化能增大. CNTs对不同质量分数PVA水溶液的η具有类似的调控作用, 但调控幅度有差异. 相同羟值、 不同长径比的CNTs对PVA水溶液的黏度调控均呈“N”形变化, 长径比小的CNTs复合体系, φ1φ2较大. 长径比相近但直径较大的CF复合体系表现出更低的φ1φ2.  相似文献   

14.
15.
Polyaniline (PANI) nano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with fly ash (FA) either by aging the starting materials (aniline and FA) before oxidative polymerisation or by including poly(styrene sulphonic acid) (PSSA) eliminating the aging step. The aging procedure formed polymer nanotubes that have cross-sectional diameters of 50–110 nm. The procedure involving PSSA produced nanorods and nanofibres composites that have diameters of 100–500 nm and length of up to 10 μm attributed to the presence of metal oxides and silica in FA. The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PANI–PSSA–FA nanorod composites shows three redox couples with formal potentials, , values of 105 mV, 455 mV and 670 mV, and conductance, C, value of 1.21 × 10−2 S. The UV-Vis spectroscopy of the polymeric nanorod shows absorption maxima at 340 and 370 nm (due to π–π* transition of the benzoid rings), and 600–650 nm (due to charge transfer excitons of the quinoid structure),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emeraldine base.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变色多酸P2Mo18O626-与绿光Tb3+之间的功能互补及分子间能量转移的原理, 在维生素C(VC)的还原下, P2Mo18O626-@Tb3+溶液由浅黄色变为蓝色, 发生荧光猝灭; 相反, 在H2O2氧化下, 溶液的蓝色褪去, 荧光得以恢复, P2Mo18O626-@Tb3+溶液呈现出可逆的化学响应变色及荧光开关性质.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及荧光(PL)光谱法对VC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分别以800 nm处的吸光度和 547 nm处荧光强度的对数值对VC浓度作图, 获得光谱法对VC检测的线性方程, 检出限分别为3.40×10-3和0.21 μmol/L; 利用UV-Vis及PL动力学方法对VC和H2O2检测的响应速度进行了考察, 响应时间分别为52和320 s; 通过UV-Vis光谱及动力学方法考察了VC检测的选择性及可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使用二丙烯基三胺为结构导向剂, 在水热体系中合成出一例具有新型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磷酸铁化合物JU94(2H3O[Fe2P2O8(OH)2]).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 该化合物结晶在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a=0.97566(5) nm, b=0.98560(5) nm, c=1.24514(5) nm, β=129.651(3)°, V=0.92189(8) nm3. 该化合物的骨架结构是由FeO6八面体和PO4四面体连接构成, 以四核铁簇作为结构构筑单元. JU94沿[101], [1ˉ01], [010]和[111]方向含有扭曲八元环孔道, 水分子分布于孔道中. 穆斯堡尔谱研究结果表明, 该结构具有2个晶体学独立的正三价铁离子. 磁性研究结果表明, 该物质具有反铁磁性.  相似文献   

18.
A new ligand N′-(pyridin-2-ylmethylene)nicotinohydrazide (HL2) and two Ni(II) complexes of stoichiometry NiL1·H2O [L1-2-benzoylpyridine nicotinoylhydrazone] and NiL2·H2O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and UV–Vis spectral studies. Structures of HL2 and Ni(II) compound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which reveal a distorted octahedral geometry around the two Ni(II) centers.
Graphical abstract A new ligand N¢-(pyridin-2-ylmethylene)nicotinohydrazide (HL2) and two Ni(II) complexes of stoichiometry NiL1·H2O [L1-2-benzoylpyridine nicotinoylhydrazone] and NiL2·H2O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UV–Vis spectral studies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腐植酸(HA)存在下冰相体系中γ-六氯环己烷(γ-HCH)的光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 HA浓度对γ-HCH的光转化率呈现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的现象; 盐离子浓度、 NO2-及NO3-γ-HCH的光转化率均有促进作用; 低浓度Fe3+γ-HCH的光转化率有促进作用, 当Fe3+的浓度增大到50 μmol/L时, 呈现抑制效应; γ-HCH在不同pH值条件下光转化速率的大小顺序为碱性>中性>酸性. 冰相中HA通过产生单线态氧(1O2)、 羟基自由基(·OH)及三重激发态(HA*)加速γ-HCH的光转化. HA存在下γ-HCH的光转化产物主要是五氯环己烯、 邻二氯苯和对二氯苯、 一氯苯, 光转化过程中1O2通过消耗中间产物间接加速了γ-HCH的光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玥  彭阳峰 《应用化学》2015,32(4):416-421
针对原有生产上存在过程繁琐,收率不高等缺点,以5-氯-8羟基喹啉和氯乙酸-1-甲基己基酯为起始原料,研究了解草酯的合成工艺条件,确定了反应所用的碱、反应时间以及加入的5-氯-8-羟基喹啉与氯乙酸-1-甲基己基酯和碳酸钾与氯乙酸-1-甲基己基酯的摩尔比。在解草酯合成工艺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草酯合成的反应动力学,确定该反应符合二级反应条件,得到了323、328、333和339 K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式-r2=-dc2dt=1.46×108e(-49.82×103/RT)c1c2,依据所得的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了该反应的活化能与频率因子,所得的反应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分别为49.82 kJ/mol和1.46×108,为合成解草酯的工业放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