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多,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文章对当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现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渐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巨大的流动人口之中,既有大量成年劳动力,也有很多未成年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与他们的父母一样并没有被城市所接纳,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并不如意。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流动儿童正面临的种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逆反、自责等等。本文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的流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越来越多,特别是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尤为突出。本文旨在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成长环境方面、监护人方面、教育的观念和行为方面对两类儿童家庭教育面临困境进行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从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借鉴成功模式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帮助两类儿童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6,(3):108-11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之一,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向。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均衡城乡教师资源是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回顾,对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的述评,并得出5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户籍制度是决定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最为关键的结构性因素,从根本上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第二,教育安置方式不仅影响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并最终影响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第三,家庭的经济能力、父母的教育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第四,社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不仅要依托城市社区,还要重新发现社区;第五,流动儿童是可塑性非常强的群体,我们需要挖掘流动儿童的积极能量。  相似文献   

7.
田锐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39-144
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恶果已经预示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势在必行,公共选择理论可以作为制定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制定这一政策所面临的困难只能在问题的根源上增加道德意义上的权重,要增强决策主体的责任意识,从善、公平和平等各取向出发,制定向处于弱势的农村教育倾斜的教师流动政策,重点扶弱,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师资的均衡配置。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教师单向流动现象,由此而引发的偏远地区、农村、非重点学校的师资匮乏、质量不高的问题阻碍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我国师资流动的现状及成因、政策工具的作用,并结合国内外一些实践经验,探讨促进我国义务教师阶段师资合理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差异,为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CPQ)对南京市小学四—六年级273名流动儿童和206名本地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流动男童的乐群性、恃强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高于本地男童,聪慧性、充沛性、忧虑性、紧张性低于本地男童(P<0.05);②流动女童的稳定性、轻松性、敢为性、世故性高于本地女童,乐群性、聪慧性、敏感性、充沛性、忧虑性、紧张性低于本地女童(P<0.05)。结论:南京市流动儿童正性人格特征表现得多,负性人格特征表现得少,表明改善儿童学校教育环境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0年以来各种现存的政策、法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从人口学、法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梳理,发现有关我国流动儿童问题研究内容丰富多彩,研究类型多样,但也存在着研究理论深度不够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加剧,大量随迁流动儿童的成长问题引发更多关注。社会生活的融入问题、学校教育的实现问题、家庭教育的引导问题等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存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成长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作用,搭建平台,提高流动家庭的教育能力,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市发展进程中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问题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流动儿童概念的阐述,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量化的调查研究或质性的访谈研究,围绕对流动儿童融入的环境、政策和需求状况方面的研究。当今流动儿童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仍存在着理论、测量及后续追踪研究的问题。未来的流动儿童融入问题应从更加完整、全面、综合的角度考量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欺负行为是指儿童之间的一种以强凌弱的故意伤害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行为双方的力量不对等性、故意性和伤害性。已有的研究表明:校园欺负行为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给儿童身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目的:探讨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的状况。方法:采用我国陈世平翻译并修订的Smith版儿童欺负行为问卷对贵阳市555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统计。结论: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普遍存在且比例还相当高;欺负行为年龄差异不显著,随年龄增长而有所降低;流动儿童受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而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欺负行为发生在同班同学的可能性最大;欺负行为的发生地点与国外研究相似,发生地点最多的是操场,其次是学校其他地方,走廊和教室。  相似文献   

15.
东莞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莞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从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行为三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全社会都要关怀和接纳流动儿童,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建设良好的环境,政府还应该举办流动人口家长学校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素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政策变迁的分析,透析和廓清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政策失真缘由,提出了建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政策制衡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张掖市甘州区2009~2015年常规免疫后学龄前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水平的变化及免疫特征.方法:根据数据分析学龄前流动儿童总量的变化趋势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以及研究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及不同时期来甘州区居住的学龄前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情况及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麻疹减毒活疫苗(MV)零剂次、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P)零剂次的接种情况.结果:1.2009~2015年张掖市甘州区常规查漏补种活动调查学龄前流动儿童数由595人上升至2 292人,2015年学龄前流动儿童数最高.结论:随着流动儿童常规查漏补种活动的推进,在甘州区流动儿童总量趋于稳定,学龄前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的角色认同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7所中小学569名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整体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年级变量上,角色认同整体呈现出先上后下的趋势,其中五年级是角色认同的最高点,但在角色认同的行为倾向的维度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流动儿童自尊与角色认同各维度相关显著,角色认同的能力知觉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齐齐哈尔市流动儿童健康服务状况,为医疗卫生服务部门改善流动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原则1∶1对照研究方法,在齐齐哈尔市北三区随机抽取432名3岁以下儿童,其中男童197人、女童235人,分为0~1岁、1~2岁、2~3岁3个年龄组。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对儿童的预防接种、生长发育状况、定期体检情况、营养性疾病、五官保健、意外伤害等儿童健康保健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健康状况不及齐齐哈尔市本地儿童,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结论在该次调查研究中发现,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健康服务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418名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并对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人格有非常显著的相关;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人格三个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发现,在社会支持源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也显著高于男生;父亲单独抚养的儿童不善于利用潜在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