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05年高中实施新课程以来,关于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议论就不绝于耳.高中教师抱怨初中教材与高中"脱节",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影响高中的数学学习.于是,一些学校在高一专门安排了初高中衔接教材的教学,而实际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事实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不应仅仅关注显性的知识,更应关注蕴涵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关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牛艳文 《数学之友》2014,(12):21-22
刚上高中时,学生普遍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把数学学好的自信心.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发现高中数学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易学,反而感觉枯燥,乏味,抽象.很多同学进入了数学学习的“困难时期”,甚至有些同学数学成绩出现了严重下滑.慢慢地,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那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就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是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初中阶段课程教学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题技能为研究对象,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衔接教学方法,以便在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基础的情况下,兼及数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既往教学经验,更好地将不等式的解题思路与相关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为学生高中不等式的学习打牢基础、做好衔接.  相似文献   

4.
初高中衔接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思想方法的衔接,在知识与思维的协调发展下共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针对初中、高中学生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表现迥异的现状,笔者以试题衔接教学为例,以数学的整体性、思想的一致性、思维的系统性、逻辑的连贯性和方法的普适性为指导,促进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整体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5.
何威  颜波 《数学通讯》2023,(3):1-5+19
近年来,在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的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与学的过渡中出现了多层面衔接不畅的现象,教法、学法、知识、心理等层面都需要相应地转变与融合.本文立足于现有文献,梳理了有关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并对于新课标下如何优化衔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一、影响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因素1.初高中教材知识体系的差异初中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小升初阶段引导学生优化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完成角色转化,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本文以苏教版数学教材教学为例,阐述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和有关措施,使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更具严密性和系统性,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沪教版高一数学“集合与逻辑”章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笔者在沪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发现了不少“反之亦然”的表达方式.教材对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给出了详细的证明,而其余大多数却并未给出详细的证明,这对逻辑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而言便是一种理解障碍.故笔者针对初中的一些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干预的片段设计,试图促进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更好衔接.  相似文献   

9.
高中数学难学,难就难在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之间梯度过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使高初中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笔者结合高一实际,对初高中分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怎样有效缩短初、高中数学衔接间的适应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加强衔接教学1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紧迫性数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刻性,这样才能在数学的学习中顺势而上.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由于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与现行高中教材有一定的脱节现象;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以及学习环境的变化、基础的差异、学习方…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一些中考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不太适应高中数学的教与学,相当多的学生数学不及格,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有部分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异,用初中的学法学习高中数学,导致成绩滑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观察、家访等方  相似文献   

12.
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小学数学知识都比较具体、直接,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括能力相对较弱,进入中学后,数学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扩展,呈螺旋式上升,变化十分明显.新知识的增加引发的知识维度变化、视野扩展、思维方式改变等,都让刚步人中学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为了使学生能迅速适应七年级的教学,我们必须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能街接自如,数学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如何把小学与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作系统的分析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接引工作,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促进中小学数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中小学数学的无缝衔接,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来谈谈在处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一些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施娅林 《数学之友》2023,(23):68-70
幼小衔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到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容易引发儿童在心理、学习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基于儿童与数学学科的立场,将数学知识以游戏形式再现,设计角色游戏、系列游戏和改编游戏,减缓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陡坡,助力儿童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从数学教学的本质来说,大学数学是变量数学,而高中数学则是常量数学.高中数学是大学数学的基础,而大学数学是对高中数学的延展与延续,因此,若是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材、教学模式等衔接不当,定会对大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造成一定影响.自步入新时代发展时期以来,在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高中数学更注重“教学”方面的改革;而大学数学则更注重“学”的过程和结果,这便造成许多大学生因无法适应大学数学教学模式而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失去学习大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鉴于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中与大学数学有效衔接,是高中、大学数学教师需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华 《中学数学》2012,(8):48-49
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初一数学难学,特别是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如果我们能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使小学生快速适应初中生活,中小学衔接教学也就能搞得更好些.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进行衔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二者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根据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教学中较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对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数学符号使用、教学内容重叠、教学内容遗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对于大学数学教学和大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视初高中过渡增强高一数学教学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高中数学衔接与过渡问题是一个老话题.近年来,随着初中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初中学生陆续升人高中,高中教师更加感到这一问题的迫切和重要,因为现在的高一新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正常进行高中阶段学习的要求相差越来越远,而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能力等方面均与高中教师的期望存在极大的反差.这里有些因素是客观的,而有些则又是大多数高中教师传统的思维习惯造成的.确实,初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毕业生的诸多能力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教师应逐步顺应这种变化,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做法.但从一线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教师自认为是在帮助学生完成过渡的教学行为,实际效果上可能恰恰是不利于完成初高中过渡.  相似文献   

18.
吴资芳 《中学数学》2023,(21):49-50
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初高中数学教材“物”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生”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师”的主观因素等层面进行剖析,挖掘存在的问题,重视初高中衔接,剖析问题的解决,细致学情分析,全方位全场面介入,精准施教,引导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初高中数学衔接与过渡问题是一个老话题.近年来,随着初中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初中学生陆续升入高中,高中教师更加感到这一问题的迫切和重要,因为现在的高一新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正常进行高中阶段学习的要求相差越来越远,而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能力等方面均与高中教师的期望存在极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浙教版数学教材“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为例,通过学习进阶分析,连贯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与初中数学分式的加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从新的视角出发,以课堂实录的方式展示法则的类比思考、迁移运用,探究基于关键能力发展的初小衔接课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