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学习材料)认识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数学客体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客体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按 “建构说”是传统的“授予说”的直接否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正是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的认识论分析. 在我看来,数学教学上最容易做也最需要去做的一项建构活动就是和谐扩展(即引伸研究):以已有的较简单的有联系的同型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和谐地提出问题,把它扩展到更广泛的同一类的新领域中;然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润物细无声她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教学艺术,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一个以问题正确的解法帮助纠正错误解法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依据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知识本身和学生的认识结构进行必要的分析,必定导致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形成脱节或断层,这就意味着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要充分协调好各种因素,即从对学生认知起点的选择到探究方式的选择再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我们都需要认真分析,选择适合学生建构的基点.本文试结合具体例子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东 《数学通报》2006,45(4):14-15
1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并非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纳,而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建构,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内部认知结构和外部知识结构相匹配时,学生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由于这种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已有知识经验”,这就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提出了质疑,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一些观念上的认识发生改变.建构主义发展导致的一些观念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关于“理解”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已有的思维出发,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抽象概念、形成公式、产生结论、感悟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要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学生头脑中“活”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王小林 《中学数学》2014,(22):33-35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当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那样: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文结合笔者执教的一节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圆的对称性(1)"一课,阐述如何分析学生已有知识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阅读有关数学材料,建构数学知识和获取解题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  相似文献   

9.
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灵活性和思想性,能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明确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原则,阐明故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引入故事,建构情节;呈现任务,探究知识;全班交流,阐明知识;学后反思,师生评价这四个教学环节.同时,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本文的最后,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三个方面助力故事教学法的实施,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教师以课时为单位实施“碎片化”教学.本文中结合理论对单元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究.1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思维的导向下,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知识内容、学科素养、思想方法等为线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进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1.
认知冲突的不断建构与不断解决,是认知结构整体化的动力,是实现三重整体性教学的有力抓手.笔者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一节为例,通过知识关联、思想方法、活动经验建构知识框图,基于明晰认知基础、创设认知冲突进行教学设计,对实施三重整体性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华志远 《数学通报》2005,44(10):12-1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美国教育家波斯纳在总结教师的发展时曾得出这样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然而,教师工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就是说,实践情境和经验背景构成了教师建构知识的专业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3.
蔡兆生 《中学数学》2002,(12):12-14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需要在一定情境下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亲身体验来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的 ;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提取是以新旧知识经验间的联系为基础的 ;对提取出来的知识经验如何与新的信息产生作用是由情境来激发的 .基于上述认识 ,数学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享受成功体验、激发探索兴趣与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 ,给学生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和情…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教学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有效的潜伏式引入.把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回归到本来面目的数学,帮助和引导学生达到对新内容的“意义建构”,实现有意义学习.本文从有效运用潜伏练习和有效设置潜伏情境等方面探讨了引入新知识学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贵平 《中学数学》2012,(14):58-59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或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对此,笔者作了一些反思,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对数学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教学加工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深刻剖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重组、提炼和整合等,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更易于消化和吸收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加工的能力既依赖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修养的显现.然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时,不少教师往往感到困惑,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观的核心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在活动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而是学习者通过新的知识与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结果的记忆,更要关注知识与方法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满足于把知识点讲清楚 ,而现代数学教学注重的是采取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恰当构建课本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本文以函数奇偶性的教学设计为例 ,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1 构建知识探究过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1 .1 构建知识探究过程的理论依据 :(1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进行再创造 ,他们在再创造活动中不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创造新经验 ,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 ,不断形成数学的新认知结构 .这种形成的认知结构与掐头去尾烧中段…  相似文献   

19.
正如特级教师张乃达先生所言:“教学设计集中地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数学教学观念则集中地表现为数学教学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当前,许多教学行为呈现出浮躁的功利化趋向,其归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视了知识的内涵,丢失了知识应有的载体功能,导致教学活动过于感性化、机械化和表面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合理建构和深刻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理性地进行知识建构,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案例谈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过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一道数学题讲过多遍了 ,自然会形成某种“教学积淀” ,这种“教学积淀”通常外显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题还是那道题 ,教师还是那教师 ,教法也还是那教法” ,什么教法 ?一种按已有经验和既定程序有条不紊的简单重复之法 ,这里 ,“知识为本、教师主体” ,课堂内一灌到底的是数学知识 .“已有经验和既定程序”的形成一般都基于教师个人的认知特点或行为习惯之上 ,从而不可避免的烙上主观的烙印 ,有时甚至主观浓烈 .对某道习题教师说易 ,学生并不易的议论不绝于耳 ,你听“我都讲过三遍啦 ,学生怎么还不会 ?”确实 ,当“知识为本、教师主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