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二茂铁二甲酸为原料,经酯化、部分水解、与叠氮化钠反应、在叔丁醇中发生Curtius重排得到1’-甲酸甲酯-1-叔丁氧胺基二茂铁(5),5经三氟乙酸脱保护、与(Z)-2-苯基-4-苯甲基噁唑-5-酮反应,合成了含α,β-不饱和氨基酸残基的二茂铁-肽缀合物CH3O-Fc-NH-ΔPhe-COPh(7)(ΔPhe为α,β-不饱和苯丙氨酸).用红外、核磁、质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和表征.用循环伏安(CV)法对产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7的氧化峰和还原峰的电位分别为0.802和0.714 V,峰电位之差ΔEp为88 mV,峰电流密度之比Jpa/Jpc为1.06.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近生理条件下化合物7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7与BSA间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反应结合位点数为0.93,结合常数为3.8×104L mol-1. 相似文献
2.
3.
几种新的二茂铁α,β-不饱和酮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茂铁衍生物的研究工作报道很多,但对它的α,β-不饱和羰基衍生物的研究却很少,主要是由于这类化合物结构特殊,合成步骤多,产率低。我们首次提出了由二茂铁与乙酰丙酮在低温下经浓硫酸催化一步合成4-二茂铁基-3-戊烯-2-酮的新方法。该法反应条件简易,时间短,产率高达72.3%,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我们还研究了该化合物的酰化反应特性: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分别研究了该二茂铁基α,β-不饱和酮衍 相似文献
4.
5.
与二茂铁酰基相连的螺噁嗪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二环已基碳二亚胺(DCC)存在下, 将9′-羟基螺噁嗪与二茂铁甲酸进行酯化缩合, 合成了一种与二茂铁酰基相连的螺噁嗪衍生物2, 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化合物2在几种有机溶剂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质; 通过实验证明了在无冰水浴冷却条件下, 用高压汞灯照射时化合物2在二氯甲烷中表现出的特殊变色性是酸致变色的结果; 同时还研究了化合物2在固体PMMA薄膜中的光致变色性质. 在高压汞灯照射下,化合物2在二氯甲烷溶液中显示了良好的荧光性. 循环伏安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活性的二茂铁-肽的合成及其对β-淀粉样肽聚集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茂铁甲酸、甘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赖氨酸为原料,苯并三唑-1-四甲基六氟磷酸酯(HBTU)及1-羟基苯并三唑(HOBt)为缩合剂,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Fc-Gly-Lys-Leu-Val-Phe-Phe-Gly-Lys-OH(简称Fc-GKLVFFGK,其中Fc:ferrocenoyl,二茂铁).用HPLC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红外、紫外、核磁和质谱表征确证其结构.Fc-GKLVFFGK的循环伏安扫描结果表明,在0.2~0.7V范围内出现了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氧化峰和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464和0.396V;峰电位之差?Ep为58mV,峰电流密度之比Ipa/Ipc=1.07.采用ThT荧光探针法检测了Fc-GKLVFFGK对β-淀粉样肽(Aβ)聚集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Fc-GKLVFFGK能有效地抑制Aβ1-42聚集,并且能有效地分解已形成的Aβ1-42纤维. 相似文献
7.
3-二茂铁基-2-丁烯酸乙酯与8种不同类型的酰氯反应,合成了8种具有两亲结构的α,β-不饱和酯二茂铁双取代新衍生物。同时,发现一种新的酰化反应现象,即3-二茂铁基-2-丁烯酸乙酯与2-丁烯酰氯或肉桂酰氯反应时,酰化反应既能在茂环上又能在α,β-不饱和酯基的烯键上发生,得到另两种新化合物。测得了上述10种化合物的1HNMR谱、IR光谱及元素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二茂铁基苯甲酸铜的双核簇合物([(p-FcC6H4COO)2Cu(DMF)].2H2O.DMF)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IR光谱、UV光谱及循环伏安等手段对标题簇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在双核簇合物分子中,两个中心铜离子通过羧基桥连在一起,Cu-Cu的距离为0.264 2 nm,每个Cu(Ⅱ)与来自四个不同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以及一个来自于溶剂DMF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一个涡轮双核簇合物.循环伏安表明,配位键的形成,对配体的氧化还原的性质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
以甲酰基二茂铁和2-乙酰基吡啶为原料, 合成了3个1-芳香酰基-3-(2-吡啶基)-5-二茂铁基-2-吡唑啉衍生物(3~5), 通过红外光谱、质谱、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对化合物4的单晶结构进行了解析. 研究了该类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紫外、荧光光谱, 并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Salen配体H2L1(N-苯基-N-(2-羟基-5-甲基苯基)-N′-(2,5-二羟基苯基)-4,5-二甲氧基邻苯二胺)和H2L2(N-苯基-N-(2-羟基-5-甲基苯基)-N′-(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4,5-二甲氧基邻苯二胺)及相应的过渡金属配合物MLn(M=Ni、Cu、Mn;n=1、2)。分别采用核磁、质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两种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探讨了配体结构及中心金属离子对其荧光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得配体H2L1的荧光强度远低于H2L2;中心金属离子的嵌入对H2L2的荧光强度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质,并测定了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溶液的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结果表明,镍、铜、锰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均为准可逆的单电子过程;且在所研究的配体和配合物中,金属锰配合物溶液的导电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首次通过人工合成的具有β-转角结构的拟肽,模仿脱水酶催化β-羟基环酮化合物的分子内脱水,制备α,β-不饱和环酮,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理温度(37℃)条件下,拟肽催化剂对于β-羟基环酮衍生物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反应收率。其中,β-羟基环戊酮类化合物的催化脱水产率最高可达96%,β-羟基环己酮类化合物的催化脱水产率最高可达97%。同时,对β-羟基酮仿生催化脱水形成α,β-不饱和酮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合成了9个新的萘酰亚胺-多胺缀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和MS确证.经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对白血病细胞(K562)、人乳腺癌细胞(MB-231)和肝癌细胞(7721)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多数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抑作用,尤其是化合物5a的抗肿瘤活性优于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药物氨萘非特(Amonafide).化合物5a与鲱鱼精DNA-EB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提示:DNA-EB与萘酰亚胺-多胺作用引起的荧光淬灭机制属于静态淬灭,DNA与萘酰亚胺-多胺物结合模式是扦插结合.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与二茂铁包合物修饰碳糊电极上抗坏血酸的催化氧化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不能牢固吸附于电极表面, 特别是其氧化态(Fc+)溶于水, 影响了电极的稳定性[1].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具有三元环状结构的化合物的广泛生理活性和氟尿嘧啶的抗癌作用机制,本文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新型5-氟尿嘧啶(5-FU)的三元碳环缀合物及三元氧杂环缀合物。并对5-FU 的N-1和N-3位的选择性烷基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苄氧甲酰氧甲基保护基具有稳定性高、有效保护性好、制备方便、易于脱除等特点,适宜于在本类反应中应用。测试了所合成的新型5-FU三元环缀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7、8、12、13显示了对人食管癌细胞Ec9706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香叶木素或野漆树苷为原料,经过O-甲基化、酸性水解、O-苄基化和过氧丙酮(DMDO)氧化等反应步骤,合成了5,7,3’,4’-四甲氧基黄酮醇(1),5,7,3’-三苄氧基-4’-甲氧基黄酮醇(2),5,7,4’-三甲氧基黄酮醇(3),金合欢素(4)和5,7-二羟基-4’-苄氧基黄酮(5),运用"点击化学"方法,将所合成黄酮类的炔基化合物6~10与β-叠氮化乙酰基半乳糖通过铜催化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链接起来,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黄酮半乳糖缀合物11~20.MTT蛋白染色法体外抗肿瘤细胞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11,13和20对白血病细胞(HL-60)、肝癌细胞(SMMC-7721)、乳腺癌细胞(MCF-7)、结肠癌细胞(SW480)和肺癌细胞(A-549)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18.
合成了一个新的非线性光学(NLO)有机材料1-二茂铁基-3-[(9-乙基)咔唑-3-基]丙烯酮(FCAK),并通过NMR、IR、MS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了表征。 采用粉末Nd∶YAG激光技术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并确定了相关参数。 激光脉冲为4 ns时,非线性折射率n2=-3.5×10-18 m2/W,非线性吸收系数β=-2.7×10-11 m/W,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2.04×10-12 esu,三阶非线性分子超极化率γ=1.1×10-30 esu。 激光脉冲为21 ps时,n2=0.55×10-18 m2/W,β=-0.6×10-11 m/W,χ(3)=3.4×10-13 esu,γ=0.13×10-30 esu。 相似文献
19.
以碘活化的六乙基亚磷酰三胺为磷酰化及环化试剂,经一锅法合成并分离得到硫代环磷酸酯的两个非对映异构体,并对这两个非对映异构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