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润滑剂抗氧剂、总酸值和总碱值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润滑剂工作状况的新监测技术-伏安测定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对润滑剂中抗氧剂、总酸值和总碱值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常规技术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价润滑剂的使用寿命和设备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2.
水质在线化学分析监测设备检定校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质在线化学分析监测设备检定校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水中重金属、化学需氧量、氨氮、酸度、浊度、电导率和水中油的在线监测技术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在油液监测中,总酸值可表征在用油氧化变质的程度,是判断设备润滑状态的重要指标,可根据油品酸值的变化规律获得润滑油品质以及设备工况等多重信息,为科学确定润滑油使用周期及判定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提供依据[1-2]。现行油品的酸值测定普遍采用颜色指示剂法[3]或自动电位滴定法[4-5],颜色指示剂法主要用于浅色油品的酸值测定,其设备简单,但测定结果误差大。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方案顺利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高层专家论证,这是我国在海洋领域设立的第一家工程技术中心,必将对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环境水体污染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中的子课题“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与系统研究”通过鉴定。专家评价,该系统填补了国内水体污染非接触在线检测系统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拓展技术应用范围,加快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研制了油液颗粒污染检测仪。采用高压注射泵取样系统控制取样精度,通过激光电源恒流控制电路设计提高了遮光原理颗粒计数传感器的稳定性。油基颗粒计数标准物质校准和比对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油液颗粒污染检测仪的测试重复性和准确性达到国外同类仪器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可调谐红外激光差分吸收汽车尾气道边监测技术与系统研究”等4个课题,使我国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该所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研制出国产空气自动监测设备,打破了多年来我国高档监测仪器必须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2000  相似文献   

8.
运动粘度是表征变压器油流动性能的重要指标,颗粒污染物的存在对油液的粘度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油液的劣化。按照ISO4406标准,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了24组含Cu、Fe、SiO_2的不同粒径、不同污染度的颗粒污染物油样并对其进行了运动粘度测试(40℃),获得了不同含量的颗粒物对油液运动粘度的影响规律;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建立了油中不同粒径、含量的Cu、Fe、SiO_2混合颗粒物与油样运动粘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不同粒径、含量的Cu、Fe、SiO_2颗粒与油液运动粘度之间的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模型对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9951、0.0628;随着颗粒含量的增加,油液运动粘度值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油中Cu、Fe、SiO_2混合颗粒物在粒径为15μm、25μm时对变压器油运动粘度的影响较大,变化幅度分别为0.455mm~2/s、0.56mm~2/s。  相似文献   

9.
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从环境检测技术、环境检测能力、环境检测结果等方面,对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如化学监测技术、物理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展望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千瓦级微波等离子炬-原子发射光谱(MPT-AES)装置对油液样品直接雾化进样分析,对直接稀释后的润滑油中8种金属元素进行了检测,并记录了进样时等离子体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元素的校正曲线线性回归方程的R~2值均优于0. 995,精密度高,检出限接近传统的ICP-AES方法检出结果,为MPT-AES在油液视情维修中的分析监测及在线快速监测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设计了一种油液在线混合进样装置,操作方便、进样量准确,适用于微量样品的采集和直接稀释及进样.  相似文献   

11.
柴油中硫成分分析系列标准物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柴油中硫成分分析系列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选择低硫成分的直馏柴油作为基体材料制备柴油中硫成分分析系列标准物质,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荧光光谱法进行均匀性检验、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进行稳定性监测、5种不同原理的测量方法进行定值。给出了柴油中硫成分分析系列标准物质的标准值和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2.
废轮胎回转窑中试热解油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回转窑中试反应器中废轮胎热解所得液体产物油的品质。热解反应在中温段(450℃~650℃)进行,油产率在500℃有最大值45.1%,此后随温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对热解油的品质进行了考察,获取了热解油的完整实沸点蒸馏曲线。结果表明,热解油品质较轻,200℃以下轻馏分总量高达33%~40%,而且热解温度的升高也有助于增加轻馏分含量。对各馏分进一步的FT-IR分析显示,较高热解温度下热解油具有较强的芳香性,并可从谱图中识别出苯、萘及其烷基衍生物等芳香类物质。600 ℃和500 ℃热解油低馏分FT-IR分析结果体现了热解芳烃类物质生成的Diels-Alder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3.
GC-MS分析大蒜中的挥发油和大蒜精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比较大蒜中的挥发油以及大蒜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非负矩阵因子分解(NMF)方法解析色谱重叠峰,并用峰面积百分比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确定了大蒜中37种化学成分,其中含硫化合物34种,大蒜精油中的32种化学成分,含硫化合物28种。  相似文献   

14.
单一化学交联与物理化学复合交联高吸油树脂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在单一化学交联吸油树脂中引入物理交联的设想,并采用悬浮聚合法了单一化学交联和物理-化学复合交联的聚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对两种不同树脂的吸油速率,低亲油性单体树脂的吸油性能,最佳单体配比以及化学交联剂含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物理交联的引入加快了树脂的吸油速率,提高低亲油性单体树脂的吸油能力,并且还使最佳单体配比中低亲油性单体含量增加,同时表明部分物理交联吸油树脂有一最佳化学交联剂含量区。  相似文献   

15.
生物标记烃类在生油岩母质类型与成熟度判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甾烷、萜烷这些天然有机化合物在石油和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中存在十分广泛[1],它们的热稳定性及抵抗微生物侵蚀的能力强于正烷烃,能较稳定地存在于地质体中,并且它们在由生物体转化到地质体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特定的物型和分布[2],具有良好的“遗传”性质,可以...  相似文献   

16.
醇酸树脂热炼过程中分子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涂料工业中醇酸树脂基料分子量分布的研究,通常采用萃取分级法和沉淀分级法,近年来发展了高速凝胶色谱法。我们曾报道了高效GPC法测定醇酸树脂的分子量分布的方法。本文就醇酸树脂热炼过程产物作了物性表征和研究。 实验所测试样系取自5吨反应釜热炼生产中酯化过程各阶段和反应终点的产物。各品种醇酸树脂的配方见表1。  相似文献   

17.
在反应温度510 ℃,剂油比Cat/Oil=5(催化剂为5 g),空速LHSV=15 h-1的实验条件下于重油微反装置中对几种脱沥青油的催化裂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掺兑减压渣油的VGO(减压馏分油)的裂化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减压渣油和掺兑催化油浆的减压渣油的丙烷脱沥青油具有较好的产物分布和选择性;而催化油浆的脱沥青油的裂化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辛夷精油的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辛夷精油,萃取率为3.8%,比水蒸气蒸馏的萃取率高5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C)法对辛夷精油进行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辛夷精油的组分相比较,发现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所得辛夷精油的香气、品质、产率优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辛夷精油。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热解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考察了生物质(稻杆)在超临界水中的热解行为,研究了热解产物分布随反应温度、压力以及停留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体收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油收率则先增加后减少,380 ℃~410 ℃产油量较大,可达28.57%;气体收率和油收率随压力升高而增加,残渣收率则明显减小,但当压力高于31.5 MPa后,油收率基本不再随压力的升高而变化;气体收率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油收率则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20.
The influence of lipids on the flow behaviour of some Chinese, Norwegian crudes and synthetic oil (N-octane) was investigated by viscosity determination and by optical microscopy- The flow behaviour of these waxy crudes was improved when paraffin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oil and formed small independent particles instead of dissolved in the oil at temperature below the appearance point of the paraff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