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取自山东巨野矿区埋深300~600m的深部粘土样,在三轴伺服仪上进行原状和重塑土的高压三轴卸载试验,对比分析其变形特点;提出一种描述深部土高压卸载变形与强度连续变化的土结构性参数的方法,并根据三轴卸载试验结果,确定了巨野矿区深部土高压卸载变形结构性参数,建立了描述巨野矿区深部土高压卸载结构性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结构性粘土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考虑结构性粘土的本构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Desai C S的扰动状态概念,--扰动函数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土体体积应变的影响,建立了结构性粘土的弹塑性扰动状态本构模型最后通过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反映了土体的变形特征,说明在类似条件下能较好的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循环载荷下砂质土的本构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个描述砂质土循环载荷条件下主要特性的本构模型,并且采用不同围压下多种加载途径的土力学实验确定了模型中的待定材料常数,由本构模型的增量工数值积分计算所得到的理论曲线与不同应力路径下实验曲线十分接近,经实验验证这种本构模型能广泛地应用土工问题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本构模型及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泥石流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其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仍然存在众多的难点问题。本文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例研究,对目前泥石流本构模型和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主要包括:(1)已有泥石流动力学本构模型原理及适用性问题;(2)已有数值模拟方法的实现及选择应用;(3)泥石流动力学复杂环境效应研究,复杂地形和水文环境条件下的泥石流应力分布、动能传递等。最后对泥石流动力学G IS模拟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描述非线性响应的砂擀土本构模型,由本构模型计算所得到的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发接近此模型能广泛地用于土工问题的弹一塑性有限元分析中。  相似文献   

6.
土本构关系的尖点突变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应用突变理论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土的本构特性,建立了土相应的统一本构关系方程。该方程可以考虑软化土的应力路径,亦可分析硬化土的应力路径,统一本构方程通过试验检验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可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土体本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往的土体材料本构模型基本上没有考虑结构性这一最为根本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在回顾与评价剑桥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经典塑性理论,提出了一个可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土体本构模型,分析验证了这一模型的合理性,指出了模型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根土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将其视为两相体,根系采用线弹性模型,土体采用邓肯-张模型,并考虑根系与土体之间的相对滑移关系,基于混合物法则建立根土复合体本构模型。通过素土与不同含根量的根土复合体三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单根拉伸试验得到根系的弹性模量。结果发现,(1)根土复合体的极限主应力差随含根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含根量0.3%为最优含根量。(2)单根的直径与抗拉力、抗拉强度符合幂函数关系,与弹性模量符合多项式关系。(3)通过反分析的方法,建立滑移关系,得到模型计算值的应力-应变关系,发现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拟合度(R2)为0.96。该研究为根土复合体本构模型的建立提供新思路,并为根土复合体的数值分析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9.
对于含有微损伤的多孔介质,由于微裂纹和微孔洞的存在,从宏观角度看,非弹性体应变会随着外载荷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非弹性体应变不应为零。本文修正了计及损伤效应的Bodner-Partom本构模型。并以修正的本构模型对LY-12硬铝材料受到电子束辐照时产生的热击波及材料的创伤破坏效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将计算值同实验结果比较表明,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地质材料本构模型的最近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根德 《力学进展》1994,24(3):374-385
本文回顾工地质材料本构模型最近20年来的发展。对几类地质材料的本构模型,如各向同性硬化模型、多重屈服面模型、边界面模型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体中结构面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structural plane exists also in soil ma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his paper studie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consideration of structural plane of soil mass, in order to attract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plane of soil mass. These problems are that , the structural plane has control over the failure of soil mass and affect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 mass,soil slope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 ets, etc., as along the structural plane the water and pollutants can transport and percolate in the soil mass. It can be analysed by using DEM model for soil mass.  相似文献   

12.
刘增荣  崔伟华  王鑫 《力学学报》2008,16(3):338-341
旨在提出一种土的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参数反演的方法。以现今普遍实行的地基载荷试验为基础,依据遗传算法的组合优化理论,采用正演计算和遗传算法优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土层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参数反演的方法;并依据某黄土场地地基载荷试验数据,实施了黄土土层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参数反演的全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土层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中相互关联的多个参数的组合优化,并在对初始值要求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参数反演精度。从而为土的变形特性分析和土与其中及相邻结构的共同作用分析,提供了较好的土体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静力与动力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杰  任晓丹 《力学进展》2010,40(3):284-298
对混凝土材料在静力和动力载荷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模型进行了评述.梳理了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逻辑脉络;归纳总结了在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意义、并且对重大工程建设具有参考意义的若干混凝土静力和动力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对混凝土材料非线性及随机性的理解和诠释,阐述了混凝土静力和动力本构关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强动载荷下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本构模型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炸、高速冲击等强动载荷作用下金属材料塑性流动的本构模型研究是冲击动力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冲击波物理、冲击动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本文对金属材料塑性变形动力学数值计算中重要的、得到普遍应用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回顾和评述,进一步明确其适用范围、优点和不足,为冲击载荷下材料响应的数值模拟对本构模型的选取提供参考. 其中最新的、适用范围最广的PTW本构模型应给以特别地关注,其研究方法及应用前景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期待.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程实践,通过对南阳膨胀土特性研究,尤其是对2∶8 灰土垫层和原状膨胀土做了对比试验,并探讨了膨胀土掺石灰对土的工程特性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施斌  刘志彬  姜洪涛 《力学学报》2007,15(5):577-584
土体广泛分布于地球的表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然体。本文在论述了土体7个结构层次功能的基础上,从系统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各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低层次是高层次结构的基础;高层次对低层次结构的影响;层次间的协同作用;层次间交错、重叠与演变等。在与土体相关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中,将土体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和分析,有助于复杂问题的简化,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土体的工程性质及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施斌  刘志彬  姜洪涛 《力学学报》2007,15(2):145-153
土体结构系统研究是一项综合性、跨学科、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它在尺度上涵盖了从宏观土区到微观粒子的整个土体系统。本文依据土体性质随尺度变化的原则,将土体结构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划分为7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含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阐述。在分析了土体结构系统层次划分的意义后,进一步介绍了土体结构系统研究中面临的几个重要课题。土体结构系统的层次划分厘清了土体工程性质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使土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土体结构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结构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研究评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伯真 《力学进展》1996,26(4):500-509
考虑到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结构在疲劳方面的安全性应采用疲劳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来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海洋平台等大型复杂结构,更应从结构系统整体的角度进行结构系统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本文拟对国内外在结构系统疲劳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进展和现状作一介绍和评述,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