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构造法解题,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独避蹊径,不断的挖掘数学的深层次的客观规律,这对提高解题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将从七个实例说明如何巧用构造法解题.例1(2010重庆)已知x〉0,y〉0,x+2y+2xy=8,则x+2y的最小值是().  相似文献   

2.
构造法是通过构造数学模型来完成解题的一种解题方法,对有些数学问题,倘若充分的挖掘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问题与某个熟悉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图形联系起来,并恰当的构造数学模型,就可以得到富有新意的独特的解法,在解题中往往能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构造法解题不仅构思巧妙,形式优美,过程简捷,而且能够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与...  相似文献   

3.
构造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它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中发现、类比、化归的思想,也渗透着猜想、试验、探索、归纳、概括、特殊化等重要的数学方法.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加强构造法解题训练,  相似文献   

4.
利用构造法解题,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独避蹊径,不断的挖掘数学的深层次的客观规律,这对提高解题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将从七个实例说明如何巧用构造法解题.例1(2010重庆)已知x>0,y>0,x+2y+2xy=8,则x+2y的最小值是().  相似文献   

5.
任伟芳 《数学通报》2006,45(2):43-44
所谓构造图形法就是把原来图形改变成另一种图形,使改变后的图形更能揭示问题本质,并且能把条件集中起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正如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所说:“画一个假设图形,假设它的各个部分都满足题目条件,也许是迈出解题的重要一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相似文献   

6.
构造法是数学解题中的数学转化方法之一,其实质就是依据某些数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用已知条件中的元素为"元件",用已知的数学关系为"支架",在思维中构造出一种相关的数学对象、一种新的数学形式;或者利用具体问题的特殊性,为待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个合理的框架,从而使问题转化并得到解决的方法.正由于构造法的这些特点,使构造法成为解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且在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几个例子来谈谈构造法解题.……  相似文献   

7.
李斌 《数学通讯》2010,(3):8-1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许多同学在解数学题遇到困难时常常不知所措,这时我们不妨借鉴华罗庚教授“退”的思想,及时调整思维角度,从其它视角来审视同一个数学问题,那么有哪些“退”的方向呢?下面举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波 《数学通报》2005,44(9):45-47
解决问题既是学习数学的手段又是学习数学的目的,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包括数学中的问题,也包括相邻学科中的问题,还包括对中学生来说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美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Polya)在《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一书中,给出了解题的四个阶段:理解题目、拟订方案、执行方案和回顾([1]P5).其中回顾是解题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环节.1解题回顾的重要性1·1解题回顾能够提高解题正确率解答一个问题,正确是首要前提,而要使解答正确无误,没有解题回顾是不够的.比如在求面积或体积的题目中,有的学…  相似文献   

9.
余弦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其实它还可用于非三角形问题的求解 .在数学解题中 ,常会碰到形如“a2 b2 kab =c2 (a ,b ,c >0 ,|k|<2 )”的结构 ,这时可类比余弦定理 ,进行几何代换 ,从而把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使比较隐蔽的关系直观化 ,实现了难题巧解 ,下面举例说明 .1 三角求值例 1  (1995年全国高考题 )求sin2 2 0° cos2 50° sin2 0°cos50°的值 .解 sin2 2 0° cos2 50° sin2 0°cos50°=sin2 2 0° sin2 4 0° sin2 0°sin4 0°=sin2 2 0° si…  相似文献   

10.
构造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解题中的构造法是依据题设的特点,用已知条件中的元素为“元件”,以已知数学关系为“支架”,构造出一种新的数学模型.沟通数学模型间的相互关系,转换命题.优美、自然的构造法常常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它生成于认知结构的最顶端,不仅能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以及构造法的神奇,而用能够使学生激发起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在解数学题时,人们的思维习惯大多是正面的、顺向的.但是,有些数学问题,如果正面或顺向进行难以解决,不妨进行逆向思考.中学数学知识本身充满着正反两方向的思维互换,如运算与逆运算、全集与补集、映射与逆映射、函数与反函数、相等与不相等、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互斥事件的概率、矩阵与逆矩阵等.如能正确巧妙地运用逆向思维来求解一些数学问题,常常可使人茅塞顿开,绝处逢生.下面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逆向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在解数学题时,常常先构建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的性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来解题的方法叫判别式法,它应用十分广泛,现举例说明.一、求分式函数的值域例1求函数y=(x2+1)/(x2-x+1)的值域.解∵x2-x+1=(x-1/2)2+3/4>0恒成立,∴x∈R,原函数变形为(y-1)x2-yx+(y-1)=0.当y≠1时,方程为x的一元二次方程,∵x∈R,∴Δ≥0,即Δ=y2-4(y-1)2≥0,解得2/3≤y≤2.注意到y=1∈[2/3,2],故函数的值域为[2/3,2].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构造法,就是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依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给出的信息,把问题做适当的加工处理,构造与问题相关的数学模式,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得到解题思路的方法.因此,用构造法解数学问题时,需要对所提问题的结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敏锐的观察、适当的变形、广泛的联想将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易的基础题、平时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或几何图形,使得问题形象直观,难点得到分解、转化,从而解决问题,它是一种重要而灵活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掌握数学意味着善于解题.由此可见,解题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认识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可以让数学教学中的"增质减负"变得意义更加深刻.通过对初中生数学解题现状的探索,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是束缚解题能力的主要因素,使得学生在数学解题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思维缺陷,在面对一些思维容量较大的问题时总是败下阵来.面对这一现状,笔者积极找寻原因,通过多种措施来解读这一现象,以有效教学策略破解这一难题,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重视解题反思培养思维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核心.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给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与提高.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要加强解题研究,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1.反思知识点,形成认知网络数学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如果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罗列的、堆积的,知识间没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或某种联系建立得不够完善,那么这种低级组织程度的认知结构,就会限制学生提取或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导致数学…  相似文献   

16.
彭世金 《数学通报》2006,45(1):51-52
有些数学问题,根据题目特征恰当地构造重合直线,利用两直线重合的特性,可使其迅速获解.下面举例说明.例1设α、β为相异的两锐角,且满足等式acos2x bsin2x=c,求证:cos2(α-β)=a2c 2b2.证明由条件得acos2α bsin2α-c=0,(1)acos2β bsin2β-c=0,(2)由此知A(cos2α,sin2α),B(co  相似文献   

17.
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2018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的解题方法出发,结合高中数学有关知识,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学公式、数列、几何图形五个方面浅论构造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耿瑞照 《数学通讯》2010,(5):64-65,67
构造方程法是解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竞赛题时,该法有着由难变易的良好功能.  相似文献   

19.
尹金松 《数学通讯》2004,(10M):15-15
数学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广泛联系着的.如在讨论函数与三角等知识的过程中,时常讨论着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与现在学习的不等式有所关联,如果适时对它们加以利用,那势必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方便,同时还将有助于我们在学习时正确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为此,笔者认为,在学习不等式时,学习者不妨尝试用用构造法.  相似文献   

20.
高丰平 《中学生数学》2011,(8):22-22,23
构造能力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需要在深刻理解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基础上,注意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恰当对式子结构进行变形,找到构造的生发点,注意公式的逆用;能够根据式子特点,找到模型,探寻规律,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流畅、简洁、有效、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