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新型PbO2 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组成三电极工作系统 .以恒电位伏安法的原理测定电流值 ,并通过增大电位气泡更新法对电极再生 ,来阻止电极表面被污染 ,保证了测量的重现性 .通过对葡萄糖标准溶液与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COD值的测定 ,表明此法有好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氟电极的空白电位值及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证了氟电极的洗涤和空白电位值的控制及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因氟电极空白电位值引起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差,线性范围变化及测定结果偏高,偏低甚至出现负值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甘汞电极是使用较广泛的一种参比电极。但使用和维护时若稍有不慎,其电位值发生变化就无法工作而报废。为了将其修复,我们的经验如下: 将实验室废弃的七支不同型号的甘汞电极编号,以新的217型甘汞电极为标准,均插入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测定其电位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测酚用的酪氨酸酶媒体玻碳电极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聚乙烯亚胺(PEI)包埋和外覆Nafion膜 ,将酪氨酸酶固定在以天青—双氰胺 -甲醛聚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工作电位 -100mV(vs.SCE),电极对多种酚有响应 ,对苯酚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20~96μmol/L,响应时间t95 小于50s ,用于测标样和炼焦废水样 ,精密度、准确度好。  相似文献   

5.
铅在铂电极上的还原电位溶出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利  焦奎 《应用化学》1995,12(4):21-26
研究了以亚铁氰化钾为还原剂铅在铂电极上的还原电位溶出法;讨论了电极的预处理、阳极富集和随后的还原电位溶出及铅测定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李建平  彭图治 《分析化学》2002,30(6):670-674
提出了一个广谱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方法。用铂电极作工作电极,电位溶出法对溶液酸碱性产生响应。通过调节沉积时间和沉积电位,利用电位溶出法可以检测溶液酸、大致 的浓度范围为2.5mol/L H^ -1.0mol/L OH^-。详细研究了不同测定范围的实验条件,以及溶出过程的响应机理。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电沉积产生的氢吸附于电极表面,溶出过程中被溶液中的氧氧化成氢离子,从而产生电位平台。该平台的出现还与随后的电极表面金属/金属氧化物电对电位值有关。  相似文献   

7.
离子选择性电极非线性测定水中氟离子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系列氟离子标准溶液的电极电位(vs.SCE),用测得的电极电位值与氟离子标准溶液的浓度数据进行非线性工作曲线拟舍,可准确测定1×10~(-6)~1×10~(-5)moL/L氟离子溶液的浓度。该法易于实现氟离子溶液的自动连续监测,适于氟离子溶液浓度的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8.
林祥钦  赵炜  邓兆祥 《分析化学》1999,27(2):237-241
报道一种双铂盘工作电极、相应的毛细管参比电极和竖直式电化学池设计并用于快速循环伏安测量.双工作电极包括一个常规工作电极,一个辅助工作电极.后者在使用中接地,仅提供参比电位来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参比毛细管尖端安设在接近辅助工作电极的位置上;用0.3mm直径Pt盘工作电极,在电位扫描速度高达10kV/s都可以得到类似于100%iR补偿的伏安曲线,而不必使用iR补偿电路.本文围绕高扫速伏安法中工作电极电位的准确控制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位分析法测定猪肉中硫酸沙丁胺醇的含量。以硫酸沙丁胺醇与四苯硼钠形成的缔合物为电活性物质制备了涂丝型硫酸沙丁胺醇选择电极,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电极对硫酸沙丁胺醇有很好的能斯特响应。电极响应的范围为1.0×10-5~1.0×10-1 mol·L-1,级差电位为31mV·pc-1,测定下限(10S/N)为6.5×10-6 mol·L-1。用该电极对猪肉中硫酸沙丁胺醇的含量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10.
郑晓虹  郑瑛 《化学教育》2001,22(2):36-36
“碘、溴混合液中I^-、Br^-的连续测定-电位滴定法”是仪器分析教学中的一个基础实验。该实验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位滴定法的原理与有关的数据处理方法、熟练掌握酸度计的使用方法。该实验用银电极做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做参比电极构成工作电池,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photooxidation of chloral was stud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with irradiation of a blackblue fluorescent lamp (300 nm < λ < 400 nm, λmax = 360 nm) at 296 ± 2 K. The products were hydrogen chloride,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and phosgen. The kinetic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action proceeds via chain reaction of the Cl atom: The result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echanism (B) is confirmed to be more likely than mechanism (A), which was favored at one time by Heicklen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oxidation of trichloromethyl radicals by oxygen molecules: The ratio of the initial rates of CO and CO2 formation gave k7/k6 = 4.23M?1, and the lower limit of reaction (5) was found to be 3.7 × 108M?1 sec?1.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