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扩展裂纹尖端的塑性热耗散与温度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材料的不可逆变形功以热的形式耗散,形成温度场,本文考虑Ⅰ型裂纹尖端过程区塑性变形功的热耗散,视裂尖塑性过程区为内热源,通过合理地构造一个热源密度函数,结合裂尖塑性区的近似模型,给出了裂纹定常扩展过程中的裂尖温度场。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弹流反常温度场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指出入口温升是压缩功发热和逆流剪切热所致,而出口局部低温是负压缩功吸热的结果,出口温度的再次微幅上升则是压缩功消失后剪切热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入口温升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随卷吸速度的增加显著升高而几乎与滑滚比无关;在高速小滑滚比工况下,接触区的最高温度有可能出现在入口位置;入口温升增加了材料在工作中经受高温的次数,对其接触疲劳寿命有不利影响;在保证润滑性能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供油量可以减小逆流,从而降低入口温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二氧化碳爆破射流温度场的演化规律,构建了二氧化碳爆破红外热成像实验系统,开展了二氧化碳爆破实验,分析了二氧化碳爆破射流的空间发展和温度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出现超温现象之前,二氧化碳射流的温度梯度分别为外圈最高、内圈稍低,核心区域温度最低;当出现超温现象时,射流的温度梯度分别为外圈最低、内圈稍高,核心区域温度最高;射流周围的环境温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初始泄能压力越高,二氧化碳爆破射流的温度峰值越高,最高温度达到了133.7℃,到达温度峰值所需的时间越长;初始泄能压力越低,温度谷值越低,最低温度为-3.4℃,到达温度谷值所需的时间越短;射流温度的峰值基本出现在二氧化碳爆破器泄能的初始阶段,随后小幅度上升,再跌入谷值。射流升温的主要阶段在管内,二氧化碳爆破射流的温度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销-盘摩擦磨损试验中聚醚醚酮试销的温度场测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销-盘摩擦磨损试验中聚醚醚酮(PEEK)试销的摩擦温度场测量结果表明,摩擦时其圆截面内的同一圆周上温度近似均匀,当PV值增大时,所测截面上的平均温度升高,当进行强迫降温时,温度始终维持在一定值上而不继续不高,表明摩擦磨损在恒定温度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任意位置含一缺陷的半无限长梁在自由端受阶跃载荷作用下的刚塑性动力响应,重点讨论了结构响应模式和缺陷处的能量耗散,给出了不同载荷大小和缺陷参数组合下的完全解,所得结果对确定管道结构的动态失效准则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力波穿越岩石节理时能量耗散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材料试验机和大尺度激光表面仪对大理岩和花岗岩两种岩石进行三点弯曲和粗糙断裂面的扫描实验,详细地分析了粗糙断裂面的分形特征。通过SHPB实验,研究并提出了波能量耗散与断裂面分形维数的定量关系;分析了分形维数对波能量耗散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粗糙断裂面分形维数的增大,通过断裂面时应力波能耗将相应增加;2)应力波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和塑性变形能耗散。分形维数越大,比表面积则越大,粗糙表面粒子相互摩擦和挤压程度相应增加,导致波的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和塑性变形能部分增加,因而波动能量耗散越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关隘发形维数的概念及发展概况,并将它引入机械民邦联诊断领域,讨论了怎怎档关联分形维为对转子系统运行时可能出现的混沌现象进行状态监测。通过对转子系统的实验验证,表明关联维数值D2可以成为监测系统状态的一个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双渐开线齿轮温度场计算模型不考虑油膜润滑影响的问题,根据双渐开线齿轮啮合特点,提出采用“分段法”建立适合双渐开线齿轮的热弹流润滑模型,综合有限元法和热弹流润滑方法对其本体温度进行研究,并以润滑油膜为热源对其瞬时温升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齿腰分阶参数对双渐开线齿轮温度场影响以及与普通渐开线齿轮温度场差异. 结果表明:双渐开线齿轮本体温度沿齿宽方向呈非对称分布,主动轮最高本体温度偏向齿根啮入端,从动轮偏向齿顶啮出端;啮合齿面间的油膜瞬时温升明显高于两齿轮界面温升,且主动轮界面瞬时温升高于从动轮;齿腰分阶参数变化对双渐开线齿轮温度场影响较小;双渐开线齿轮与普通渐开线齿轮的本体温度及齿面瞬时温升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9.
黄聪  胡良  康琦 《力学学报》2005,37(2):232-237
在地面实验中,研究在竖直向上温度梯度流场中,双液滴的热毛细迁移运动和它们间的相互 作用. 豆油和硅油分别作为实验系统的母液和液滴. 液滴迁移轨迹被记录和分析. 实验结果 表明,大小液滴的实验迁移速度均小于理论迁移速度;两个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小液滴的 影响更为明显,使之出现倾斜``8'字的迁移轨迹;两个液滴的运动速度都出现了振荡现象, 小液滴可能出现短时反向迁移.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相似,但尚有差异,需要进一 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囊体布热合缺陷的无损检测是系留气球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设计了一套可现场应用的囊体布热合缺陷无损检测系统,实现了热合缺陷的自动识别与定位,甚至可以进一步区分热合缺陷的类型,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该系统不仅可用于囊体布的热合缺陷检测,还可广泛应用于相关材料或结构的无损缺陷检测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某型惯性平台的热场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了在原设计温度控制点控制范围内该型惯性平台的环境温度适应能力。利用传热学理论,对平台中的强化换热进行了简单的理论分析及计算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以期对该型惯性平台环境温度适应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积分变换法导出了蒸汽温升率连续变化时汽轮机转子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场计算公式。本公式可直接应用于转子的应力监测与控制。和差分法相比,解析法的数据处理速度快,能满足快速监测、及时跟踪与控制的要求。关键词:汽轮机转子;温度场;热应力场  相似文献   

13.
砼受压全过程声发射b值与分形维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声发射b值反映了材料内部微裂缝发展。本文在MTS试验系统进行砼受压全过程实验同时,检测了硅声发射的幅值和事件数变化,并根据实验结果对b值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应力-应变全曲线峰值处b值最小。此外,还根据分形理论对砼受压全过程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郑龙燕 《力学季刊》2020,41(1):147-153
电机作为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影响着机床主轴系统的精度、电机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合理设计高速电机的结构使其处于最佳的温度场,了解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各空气区域内的速度及温度分布非常重要.本文以某机床的电机定转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FD软件对转子通风道的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电机内部的流场温度场及流场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进行优化设计,在转子和定子之间进行单排孔和双排孔的优化方案设计,通过温度分布确定最佳设计方案,为电机转子通风道的散热优化设计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带有两个共线裂纹载流薄板温度场的复变函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变函数方法对带有两个共线穿透裂纹的导电薄板,在瞬间电流作用下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针对带有两个共线裂纹或夹杂的载流薄板形成了边值问题,给出封闭形式的解,得到了电流在裂纹尖端的奇异特征。在形成了点热源的基础上,导出裂纹端附近区域的温度场表达式,为计算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籍远明 《实验力学》2012,27(2):244-248
为了研究锚固体力-热耦合机制,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锚固体加载变形破坏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获得红外温度场,同时对锚固体进行应力场数值分析。结果显示:中心位置布置单根锚杆的锚固体;应力峰值前,随着荷载的增加,红外温度场呈现整体均匀性升温变化;应力峰值后,在锚杆周围形成一个由多条不同等温线组成的区域,其形状是以锚杆为中心的近似圆形区域,由内向外,温度逐步降低;有锚杆一侧围岩红外温度高于无锚杆一侧,锚杆周围形成一个近似"喇叭"状的等温线图,高温等温线对应高应力区,低温等温线对应低应力区,红外温度场与应力场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材料的各种宏观性能与其内部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如何通过控制材料微结构的分布来提高其性能指标一直是工程界与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课题.由于场变量在界面的突变,传统的基于局部理论的突变界面模型在描述材料微结构演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非局部理论的相场法采用扩散界面的概念来描述界面,避开了理论上描述突变界面的困难,在模拟材料内部任意的组织形态和复杂的微结构演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论文首先介绍相场法的热力学理论基础,包括自由移动边界问题、扩散界面模型、非局部能量泛函、相场动力学方程及其常用求解方法.然后重点介绍铁电、铁磁和多铁性材料微结构演化的相场模拟,同时简要介绍相场法在软物质和锂离子电池材料微结构演化模拟中的应用,最后给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Ag/ZnO体系在退火处理后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并同其用作金属/陶瓷摩擦副润滑剂时的摩擦-温度特性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经200℃和400℃退火处理后,Ag和Zn的结合能值均发生较大的化学位移;而经100℃和300℃退火处理后Ag和Zn的化学状态无明显变化;当Ag掺杂ZnO粉末用作β-Sialon/高速多摩擦副润滑剂时,其摩擦-温度特性曲线在200℃和400℃均出现极小值,分析结果表明:Ag/ZnO体系中的缺陷和电子转移与其摩擦-温度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