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已建立的基于双剪屈服准则的钢筋混凝土壳体的屈服条件,研究了圆球壳屈服时无矩理论下内力状态,导出了壳体各区域的本构关系和塑性屈服条件,并用机动法和静力平衡法计算了圆球壳在竖向均布载下的极限载荷.计算结果与用已有的塑性屈服线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根据实验资料,本文用Mohr理论提出了一个余弦屈服条件(文中式(2)),得到了具有两族直的实特征线的双曲型塑性应力方程,它们只在二向等拉(压)区域才退化为抛物型方程.这时理想塑性平面应力问题化为类似于广义塑性条件下的平面变形问题,大大简化了理想塑性平面应力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用双剪屈服准则对钢筋混凝土板进行塑性铰线的极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剪屈服准则建立了用机动法计算钢筋混凝土薄板极限载荷的新的塑性铰线理论,并导出了双向布置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板的屈服条件,实例计算表明其更符合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J C 《力学进展》2007,37(4):600-600
强度理论主要研究应力和应变的极限状态, 以便与容许的应力和应变进行比较. 仅仅单轴 实验及其结果是不充分的, 还需要双轴和三轴的研究. 因为不同的材料在复杂应力-应变状态 下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所以屈服准则和破坏准则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用这些理论 进行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土木结构和机械结构的安全性. 然而一般来说, 这些理论只能对有限 的材料及其相关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分析, 它们并不能解决产生所有问题的每个方面, 因此, 统一强度理论就在不断地探索中. 在俞茂宏著《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英文版)》(Ber- lin: Springer, 2004)中, 作者首先从双剪和双剪屈服准则的概念出发, 先后建立了双剪强度理论和统 一强度理论. 统一强度理论的极限线覆盖了外凸极限线的全部区域, 并且可以扩展到非凸极 限线的区域. 该书不仅是理论、实验、应用和历史的论述, 而且是作者独特研究的专门著作. 书中的内容明显地反映出了这些特点. 书的各章目录分别为: 1绪论; 2单元体应力状态; 3统一屈服准则; 4屈服准则的验证; 5统一屈服准则的扩展; 6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基本特性; 7统一强度理论; 8强度理论的实验验证; 9统一屈服准则的应用; 10结构分析的破 坏准则效应; 11历史评论; 12参考文献和书目. 各章后面有一个小结和与重要内容有关的习题. 最后一章涵盖了历史评论和从1638年到2002 年间超过1\,000种的完整的书目. 本书适用于广泛的读者,它对强度理论及其应用领域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平冲头压入半无限体问题的滑移线解,当没有校核刚性区的应力是否违反屈服条件时,求出的极限载荷因子.n_(?)=P/2K=1+π/2≈2.57只能算是上限,但在文[2]中已校核了刚性区的应力满足平衡条件又不违反屈服条件,因此 n_(?)=2.57就是真实的极限  相似文献   

6.
通过纯铜薄壁圆管试样的实测和晶体塑性模拟,用单试样法和多试样法对分别经历拉伸、扭转和组合拉扭变形的试样后继屈服面进行研究.考虑预变形方式、测点数目、测试顺序和指定平移应变等不同条件,对后继屈服面测定结果差异及屈服面内凹现象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单试样和多试样两种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数值模拟采用能反映Bauschinger效应的晶体塑性模型,试样有限元模型每个单元的晶体取向均随机生成,能反映多晶材料变形特征.模拟试验加载过程与真实试验一致.研究表明:(1)采用本文方法可再现真实试验过程,模拟后继屈服面测试展示的现象与实测相近,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2)模拟测试与实测均发现,薄壁圆管组合拉扭加载测得的后继屈服面可能出现内凹,单试样法测得屈服面的内凹现象尤为显著;(3)若试验材料的材质比较一致,用多试样法测试后继屈服比用单试样法更合理.  相似文献   

7.
双向拉伸试验的进展与钛板双向拉伸的强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双向拉伸的各种装置、试件和试验方法,以及它们各方面的进展,同时推导出双向拉伸下的各向异性虎克定律和屈服条件,并对钛板作了相应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Mohr-Coulom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用Mohr-Coulomb屈服条件时,由于中主应力不影响判别材料是否进入屈服,因此有关中主应力对Mohr-Coulomb材料屈服的影响性质关注较少.考虑Mohr-Coulomb屈服条件与应力路径相关性,本文采用Lode角或Lode数描述了偏平面上屈服性质的分区,对任意满足Mohr-coulomb屈服条件的应力状态,在保持其大、小主应力不变的条件下给出了中主应力在大、小主应力之间变化时的屈服轨迹,从而明确了中主应力对Mohr-Coulomb材料屈服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钱岳强  邱信明  张雄 《力学学报》2008,40(6):826-833
分析了Kagome格栅的等效刚度和屈服面. 其屈服面奇异,由4段直线围成. 利用该屈服面,估算了Kagome具有I型、II型半无限大裂纹的裂尖塑性区,有限元计算验证了解析预测的准确性. 与奇异屈服面相比,由Mises光滑屈服面给出的塑性区误差较大. 因此只有弹性情况,可以将Kagome等效为各向同性;若材料塑性,或应力场奇异性较强,Kagome的强度依赖于主应力方向,不能用各向同性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根据金属材料屈服极限和条件屈服极限的物理意义,能够很直观也比较容易地测定出金属材料的屈服极限σ_s、条件屈服应力σ_(0.2)和剪切屈服极限τ_s,根据多数零部件工作时不允许有过量塑性变形的要求,把工作应力控制在上述参数以下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但是在复合受力状况下究竟用什么参数做为限度,尽管材料力学中第三和第四强度理  相似文献   

11.
图解法测定压力容器残余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兰  田汝珉 《实验力学》2005,20(3):403-410
电测法测定压力容器的残余应力,关键取决于屈服应力的确定。本文基于平面应力屈服条件,通过薄壁筒压力容器非膜应力部位的组合应力轨迹,用图解的方法研讨了测点的屈服应力。结果发现,残余应力和弯曲应力均可改变薄膜应力轨迹,以致组合应力部位的屈服应力不同于薄膜应力部位,但是,拉应力区域,第一主应力方向的Tresca屈服应力均为sσ。根据应力轨迹与屈服轨迹之交点的应力符合屈服条件的原理,通过分解薄壁筒焊缝的电测应力曲线,探讨了测点第二主应力方向的Tresca屈服应力以及用Mises屈服轨迹得到残余应力的方法。探究结果表明,压力容器的残余拉应力可以通过电测应力用图解方法得以测定,并且其测试精度可满足工程要求。基于平面应力屈服条件,研讨了压力容器非膜应力部位的组合应力轨迹,并根据应力轨迹与屈服轨迹之交点的应力符合屈服条件的原理,用薄壁筒的电测应力曲线,探究了图解法测定压力容器残余应力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图解法可用于压力容器残余拉应力的测定,并且其测试精度可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2.
塑性铰线分析模型已成功用于估计由弦杆表面屈服控制的各种管节点的强度;然而弦杆自身的轴向压力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仍然是用一个经验折减系数来考虑的.为了计算在轴向压力作用下沿倾斜塑性铰线的极限弯矩,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该文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简化假设的阶梯形塑性铰线模型用于评价T形方管节点的强度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符合得最好.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轴对称球扁壳基于双剪屈服准则的极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导出了基于双剪屈服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球扁壳的屈服条件,并利用此屈服条件求解出其极限荷载。  相似文献   

14.
考虑材料损伤时厚壁圆筒的承载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摩尔-库仑屈服条件,考虑材料损伤后的应变软化特性,对岩土类介质的厚壁圆筒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并给出有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裂纹扩展有限元模拟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可动节点模型.使裂尖在单元尺度内任意移动,实现了扩展模拟连续性.加进松弛扩展,突出其所占比重,使模拟更加逼真.用弹塑性有限变形杂交元自编模拟裂纹扩展的通用FORTRAN 程序,对含中心裂纹铝板进行模拟,假定材料各向同性并遵守等向强化规律,采用米赛斯屈服准则和Drucker 塑性势流动理论做增量弹塑性静力分析,得到了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屈服条件对表面裂纹前缘塑性区分布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表面裂纹前缘各点法平面内塑性区分布的数字表达式.讨论了塑性区随各点定位角α和复合裂纹倾斜角β的变化情况以及载荷、裂纹尺寸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冻土屈服面与屈服准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广义塑性力学,分析了理想塑性冻土屈服面的一些具体特性,对冻土的体积屈服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探讨.通过对已有屈服函数Matsuoka-Nakai屈服准则的修改,提出了一个冻土屈服函数,并对此函数进行了具体研究.通过和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所提出屈服函数的正确性,所提出的函数含有三个参数,随着温度的不同对冻土屈服面的形状和大小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裂纹线场方法对理想弹塑性材料偏心裂纹板在裂纹面受一对集中拉力问题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并且获得了理论解.这个解包括:裂纹线附近弹塑性边界上的单位法向矢量,裂纹线附近的弹塑性解析解、最大塑性区长度、裂纹线上的塑性区长度随荷载的变化规律及其承载力.该分析不受小范围屈服假设的限制,并且不附加假使条件.结果在裂纹线附近足够精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小范围屈服条件下I型裂纹尖端塑性区对断裂行为的影响.Irwin模型假设塑性区外奇异应力场分布是弹性解的平移,并将塑性区的一部分加上原有裂纹视为等效裂纹.这样得到的等效应力强度因子总是大于相应的线弹性解的应力强度因子,这与塑性区的增韧作用相悖.为了考察塑性区对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分布的影响,本文提出在塑性影响区内,裂纹延长线上奇异应力分布与线弹性奇异应力场静力等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Irwin模型,并导出了衡量塑性区屏蔽效应的显式表达式,定量地解释了塑性区的屏蔽效应,本文结果与基于相变增韧理论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趋势上一致.  相似文献   

20.
理想塑性介质中裂纹定常扩展的弹塑性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想弹塑性介质的基本方程出发,对平面应变问题导出了依赖于应力应变历史的屈服条件和应力应变关系.文中引入了应变间断量的概念,并导出了在区域交界所应满足的四个连接条件.把这些结果用于I型定常扩展裂纹的尖端,对的情况求出了应力应变分布的渐近解,此解表明,在初始塑性区后面存在着第二塑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