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电发电机驱动热电制冷机联合系统最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平衡热力学与有限时间热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虑装置内部的Seebeck效应、Peltier效应、焦耳热效应、傅立叶效应及装置与热源间传热损失,建立了牛顿传热规律下热电发电机驱动热电制冷机联合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得到装置制冷率和制冷系数的解析式.在装置热电单元总数和换热器总换热面积一定的条件下,优化热电单元和换热面积的分配,获得装置的最大制冷率和制冷系数,并着重分析了热电发电机高温热源温度和热电制冷机制冷空间温度对装置最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装置制冷率和制冷系数,增大装置极限制冷温差,拓宽装置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2.
以不可逆单级多单元热电制冷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热电单元内部效应、热电单元尺寸、热电材料物性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外部有限速率传热不可逆性,建立了较完备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在有限速率传热、有限尺寸(给定换热器总热导率、热电单元总数等)约束下,同步优化工作电流、热电单元尺寸和换热器热导率分配,得到装置的最大制冷率,并分析了重要参数对最大制冷率及最优变量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热电制冷机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不依赖模块规格型号和换热器几何参数的热电制冷系统分析方法,设计了水冷式热电冷水机的基本结构,考虑了汤姆逊效应,应用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新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热源、冷源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变化,分析了不同冷却水温度、输入电流密度、模块填充系数和热电单元长度对装置制冷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热电制冷机性能分析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用有限时间热力学1‘-‘]分析热电制冷单元的最优性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3-‘l。实际的热电制冷机往往由很多个制冷单元组成,是多热电堆制冷机。本文分析由任意个热电单元组成的制冷机性能,导出考虑传热不可逆性、焦耳效应、内部导热效应时的制冷率、制冷系数与...  相似文献   

5.
考虑了热电制冷循环中热阻、热漏和焦耳热等主要不可逆性,引入了特征参量功率消耗比r,借助装置设计参量X表征了内、外不可逆性,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建立了制冷功率、制冷系数与特征参量之间的基本优化关系,导出了协调制冷功率与制冷系数的参量r、X以及电流I的优化准则。  相似文献   

6.
单分子-光子制冷泵的热力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发生光跃迁时的声子参与频度、热光转换效率以及制冷效率的研究,从理论上描述了单分子-光子泵的热力学行为.利用热分布次数作为热分布时间的衡量尺度,研究了单分子光子泵的制冷效率,得出了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曲线相符合的理论计算结果.解释了制冷功率随波长变化曲线在制冷区发生弯曲的原因.研究了单分子-光子泵的最大制冷效率,从理论上确定了引起制冷效率最大的激发波长位于单分子-光子泵吸收带红边的四分之一处.得出只有晶体材料才可能获得最大制冷效率的结论 关键词: 单分子 制冷泵 激光制冷 反Stokes荧光制冷  相似文献   

7.
张荣  卢灿灿  李倩文  刘伟  白龙 《物理学报》2018,67(4):40502-040502
如何优化工作在有限尺寸的热源与冷源之间的热设备的性能是有限时间热力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线性不可热力学框架下,结合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研究了一个无限尺寸热源而有限尺寸冷源的制冷机的工作过程,解析性地推导了紧耦合条件下平均输入功率以及制冷系数表达式,并且进一步讨论了该制冷机的性能.发现平均输入功率与制冷时间不存在明确的优化关系,而且输入功率的增加导致制冷系数单调减小,但辐射能的增加致使制冷系数增强.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实际的热力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铁电致冷回热循环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铁电晶体在不同电场下的TS图及热力学理论,提出了利用铁电晶体进行致冷的回热循环.考虑热阻不可逆性、循环过程的有限时间性以及回热不平衡性,建立了不可逆回热循环模型.针对回热不平衡的两种情况,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循环性能进行了优化分析与研究,为回热式铁电致冷器的研究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结论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热气动式微泵进行了热分析,得到了泵室压力与温度场的关系.针对液滴型微PCR芯片中液滴往复运动的需要,在微泵中引入了热电制冷,通过分析,确定热电制冷片应该放置于导热系数较小的玻璃侧和温度应控制在10℃.分析表明,为了实现迅速增压,保持压力稳定,较快降压三阶段的要求,加热过程可设置为,高功率加热一段很短的时间,然后低功率加热持续一段时间,最后停止加热.  相似文献   

10.
CO2循环回热器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CO2循环中回热器的作用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于CO2热泵系统,回热循环制热系数和容积制热量的改善小于6%;对于CO2制冷系统,当冷凝温度低于40℃时,回热循环制冷系数和容积制冷量的改善小于10%,当冷凝温度介于40℃和70℃时,回热循环制冷系数和容积制冷量的改善10—20%。  相似文献   

11.
不可逆正、反向卡诺循环的最优性能与熵产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讨论了非线性传热情况下,不可逆卡诺制冷机的最优性能,导出最佳制冷系数与制冷率间的关系;研究了热泵输出“率”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导出内不可逆热泵的泵热率与熵产率的关系,并应用熵产率为目标求极值的方法,得到了热机、制冷机和热泵的最优性能关系。为推动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经典热力学理论,以可逆简单空气制冷循环为研究对象,借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提出的品质因子作为优化目标,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推导出了品质因子与影响参数间的解析式.通过优化压比给出了制冷循环的最优性能,分析了循环温比对制冷循环最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品质因子作为优化目标进行性能优化,存在最佳压比使得品质因子取得最大值,而且优化结果保证了制冷率和制冷系数之间的协调,是一种较优的折衷方案.  相似文献   

13.
变温热源制冷系统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大都假定热源热容为无限大。也有学者研究有限热容热源和外部加热的影响。但关于实际制冷循环的研究还不多,文[3]和[4]从不同角度导出了基本优化公式,如最佳制冷系数与制冷率间的关系。 作者提出性能面积比ε/A为目标函数,并探讨该参数对实际制冷系统设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给定边界条件下定常态制冷循环的最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给定边界条件下定常态制冷循环的最优化陈林根,孙丰瑞,龚建政,陈文振,赖锡棉(武汉海军工程学院三系,武汉海军工程学院基础部武汉430033)关键词:有限时间热力学,卡诺制冷机,布雷顿制冷机,最优化一、前言实际工程问题主要是在给定的循环型式和运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5.
热电发电机优化的有限时间热力学准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 协调热电发电机的功率和效率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协调外阻与内阻;一是合理地选择两种材料的面积与长度的比值(下称面长比)。本文定义了两个特征参数,并用它们给出了热电发电机优化的有限时间热力学准则。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热电材料制冷工作原理,分析热电材料优值系数的基础上,介绍了300K以下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热电材料的制冷特点、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李俊  陈林根  戈延林  孙丰瑞 《物理学报》2013,62(13):130501-130501
有限时间热力学所得结果具有普适性,其研究结果已成为热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许多学者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对单级和多级正、反向两热源热力循环最优性能和最优构型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些比经典热力学对于工程设计和优化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新结论.综述了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不同传热规律下单级和多级正、反向两热源热力循环最优性能和最优构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不同传热规律下内可逆和不可逆卡诺热机、制冷机和热泵循环的最优性能研究进展,两热源热机、制冷和热泵循环最优构型及多级复杂热力系统最优构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实际回热式布雷顿制冷机的性能特性,以制冷率和制冷系数为优化目标,优化了高低、温侧换热器和回热器的热导率分配以及工质和热源间的热容率匹配,并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了各参数值对最优性能的影响特点.所得结果对工程制冷系统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存在传热损失时,热声制冷机微热力学循环模型的火用经济性能,导出循环利润率与工质振荡温度,以及利润率与制冷系数的特性关系,并数值分析了价格比、横向温度梯度等参数对火用经济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半导体制冷技术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导体制冷(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on)又称电子制冷、温差制冷或者热电制冷,是上世纪6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制冷技术。与普通制冷技术不同,半导体制冷不采用压缩机和制冷剂,不依赖制冷剂的相变传递热量,在直流电流通过具有热电转化效应的导体组成的回路时,利用热量转移特性制冷,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的全新制冷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