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烷基聚葡糖苷溶液的表面吸附平衡与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吊片法和气泡最大压力法分别测定了烷基聚葡糖苷(APG)C9.6G1.3水溶液的平衡和动态表面张力,研究了APG水溶液表面的吸附平衡、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测得其cmc(临界胶束浓度)为0.032g/L.吸附过程由初始的扩散控制转变到势垒控制,吸附势垒为4~7kJ/mol.温度升高,平衡和动态表面张力均减小,吸附量增加;加入无机盐,平衡和动态表面张力增大,吸附量亦增加;醇类的吸附使动态表面张力下降速率加快,表明APG与醇分子间有协同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含氟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阳离子氟表面活性剂CF3CF2CF2O(CF(CF3)CF2O)2CF(CF3)CONH(CH2)3N+(C2H5)2CH3I-(简写FC-4 )的动态表面性质,利用Krüss K12和MBP动态表面张力仪分别测定了该体系的平衡表面张力和动态表面张力。由平衡表面张力测定结果得到了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吸附量。利用渐进的Ward and Tordai方程对动态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的最初阶段符合扩散控制模型,而在吸附的后期,证明了吸附势垒的存在,表明在吸附后期属于混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出25 ℃时,该体系势垒约在25到35 kJ/mol. 由于氟表面活性剂分子间作用力小,表面压是导致吸附势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C_(18)DAC)水溶液的动态表 面张力,考察了浓度、温度等对其DST的影响,详细表征了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n,t_i,t~*,t_m,R_(1/2))。结合Word- Tordai方程计算了表观扩散系数(D_a)和吸附势垒(E_a),对其吸附动力学模式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DST参数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t~*值越小,吸附势垒E_a越 大,宏观扩散系数D_a越小,表面活性剂分子越不易吸附在溶液表面;C_(18)DAC低 浓度时吸附属于扩散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属于混合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在吸附初 期(t → 0)为扩散控制模式,吸附后期(t → ∞)为混合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4.
CTAB水溶液表面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了CTAB水溶液表面吸附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由初始的扩散控制经混合控制过渡到势垒控制。扩散控制吸附速率快,时间短;势垒控制速率慢,时间长,吸附势垒一般为4~10kJ.mol^-^1。温度升高,动态表面张力减小,但吸附机理不变;无机盐或醇类的加入对势垒值影响不大,但对扩散控制步骤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DNA与非离子糖基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敬登伟  张剑  张高勇 《化学学报》2004,62(6):561-566
用动态表面张力法、键合等温线、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链长烷基葡萄糖苷(APG)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APG对DNA键合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多苷依靠多羟基结构与DNA形成动力学稳定的复合物;第二阶段:随时间延长,单苷由于其较小的空间位阻而与DNA形成能量更低的热力学稳定复合物.由平衡渗析法得到的单苷与DNA相互作用键合等温线显示,APG与DNA键合为一非协同过程.证实了其非离子氢键吸附的本质,同时也支持了DNA对胶束及预胶束的缠绕模型.紫外光谱结果证明了在APG与DNA作用过程中疏水作用的重要性.以溴化乙锭为探针,荧光光谱法研究证明,随APG链长增加,DNA构象缩拢程度加大,但即使是C2APG也仅能使DNA构象部分缩拢,推测DNA仅是部分链段对APG胶束进行包裹,其它链段仍处于伸展状态.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可使DNA构象强烈缩拢的事实相比,证明了静电作用在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中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6.
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C_(18)DAC)水溶液的动态表 面张力,考察了浓度、温度等对其DST的影响,详细表征了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n,t_i,t~*,t_m,R_(1/2))。结合Word- Tordai方程计算了表观扩散系数(D_a)和吸附势垒(E_a),对其吸附动力学模式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DST参数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t~*值越小,吸附势垒E_a越 大,宏观扩散系数D_a越小,表面活性剂分子越不易吸附在溶液表面;C_(18)DAC低 浓度时吸附属于扩散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属于混合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在吸附初 期(t → 0)为扩散控制模式,吸附后期(t → ∞)为混合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一种光敏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ZO),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苯基团,并研究了光照对表面活性和泡沫性能的影响。经紫外光照射后,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Гmax)减小,临界胶束浓度(cmc)、最低表面张力(γcmc)和分子极限占有面积(Amin)增大;气泡数目增多,直径变小,发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降低。实验结果证实,该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泡沫稳定性可以用光照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8.
一定pH值和一定浓度下,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产生沉淀。作者利用这一原理,研究了肌酸激酶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关系,并据此发展了滴定法和表面张力法两种简便测定蛋白质对表面活性剂吸附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放射性磺标记技术研究了血浆蛋白质-缓冲溶液体系在聚苯乙烯-g-聚氧乙烯接枝共聚物表面的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材料表面蛋白质等温吸附量或平衡吸附量随表面PEO含量增加而下降,吸附量最低值小于0.25μg.cm^-2;同时探讨了材料表面“梳状”结构对材料表面PEO侧链阻抗蛋白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腰果酚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中间体腰果酚聚氧乙烯醚(CPE),进而在NaOH的催化作用下,由CPE和氯乙酸合成了系列腰果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CPEC)。 采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技术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CPEC的表面性能。 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9.30、8.50、8.10和7.71 mmol/L,相应的临界表面张力为28.38、28.60、30.40和30.00 mN/m。 根据Gibbs公式得出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最大吸附量为0.7087、0.7350、0.7195和0.7346 μmol/m2,表面活性剂的最小分子截面积为2.3439、2.2600、2.3087和2.2613 nm2。  相似文献   

11.
合成并表征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乙二亚甲基-α,β-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6-2-16).用表面张力和粘度法确定了其cmc,通过表面张力曲线计算了16-2-16的表面吸附量、吸附分子面积和胶束形成自由能;并用悬滴法测定了16-2-16在空气表面和十二烷界面的动态表(界)面张力.用改进的Washburn方法测定16-2-16水溶液在硅胶粉末表面的接触角,并进一步讨论了16-2-16在硅胶表面的吸附引起的润湿性变化. 探讨润湿性变化与动态张力的关系. 将16-2-16 与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做比较:两种物质在含油硅胶粉末上引起的最高脱油率(实验室模拟驱油)均发生在cmc附近,但16-2-16的最高脱油率是68%, CTAB的是63%.而所用CTAB的cmc比16-2-16的约大50倍,也就是说用16-2-16可以获得更高的脱油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酚醛型吸附树脂对茶碱的静态和动态吸附。结果表明3种树脂对茶碱的吸附量均达117-204mg/g,明显优于DuoliteS-761;酚醛型吸附树脂等温吸附茶碱的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因此,酚醛型吸附树脂吸附茶碱属单分子层吸附;用1mol/LHCl和W甲醇为80%复合溶液作为吸附树脂的洗脱剂,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表面吸附量的测定,是物化实验教学的典型实验之一。一般采用最大气泡法,在恒温条件下,测得不同浓度C的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σ,然后求出σ-c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斜  相似文献   

14.
莫春生  黄振中  衷明华 《化学学报》2001,59(10):1566-1571
用最大泡压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浓度低于cmc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发现当浓度低于0.10 mol·m-3时动态吸附量ΓT遵s从由Henry吸附等温式导出的动态表面状态方程.在浓度位于0.10至0.80mol·m-3的较大范围内,Tt遵从从Langmuir等温式导出的动态表面状态方程.在吸附的后期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子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遵从混合动力学控制机理.从表观扩散系数计算出吸附为混合动力学控制机理时吸附能垒为6.7~7.1 kJ·  相似文献   

15.
张文敏  朱瑶 《化学学报》1990,48(8):737-741
在无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胶乳, 发展了应用表面张力计测定吸附等温线的连续平衡法, 得到不同盐浓度下聚苯乙烯胶乳对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等温线, 它们属于Giles分类的L2 型或L1 型, 采有两阶段吸附模式讨论了吸附机理, 吸附层结构及等温线类型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无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胶乳.发展了应用表面张力计测定吸附等温线的连续平衡法,得到不同盐浓度和温度下聚苯乙烯胶乳对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等温线.它们属于Giles分类的L_2型或L_4型,采用两阶段吸附模式讨论了吸附机理、吸附层结构及等温线类型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D301R树脂吸附-解吸钼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D301R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钼的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静态法试验了pH值、钼的浓度等因素对该树脂吸附钼的影响;采用动态法讨论了该树脂对钼的饱和吸附量、解吸剂及其浓度对解吸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2.5,钼的浓度为20g/L时吸附效果最好,树脂对钼的饱和吸附量为1020mg/g,而采用150g/L NaOH溶液解吸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环氧乙烷(EO)加合数(10、12、14、16、20)的蓖麻油酸甲酯乙氧基化物(ECAME)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考察了浓度、温度和无机电解质对DST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浓度时DST参数(动态表面张力特性参数n,平衡时间t*,曲线最大斜率R1/2)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EO数由10增加到20,DST不断增大;随着浓度由0.5×10-5 mol/L增加到10×10-5 mol/L,n由3.02减小到1.05,t*值由14.45减小到2.29,R1/2由0.43增大到6.44,则动态表面活性增大,DST降低;随着温度由25 ℃升高至45 ℃,DST降低;吸附初期DST曲线随无机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吸附后期DST曲线随无机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和常规的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相比,ECAME的动态表面活性更加优异,这为开拓ECAME的应用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MPTC型气泡压力张仪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在不同NaCl 浓度下的动态表面吸附性质, 分析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表面吸附层和胶束中形成双电层结构产生表面电荷对动态表面扩散过程和胶束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SDS在表面吸附过程中, 表面电荷的存在会产生5.5 kJ·mol-1的吸附势垒(Ea), 显著降低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DS-)的有效扩散系数(Deff). 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的有效扩散系数与自扩散系数(D)的比值(Deff/D)仅为0.013, 这表明SDS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同, 在吸附初期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机制. 加入NaCl可以降低吸附势垒. 当加入不小于80 mmol·L-1 NaCl后, Ea小于0.3 kJ·mol-1, Deff/D在0.8-1.2之间, 表现出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同的扩散控制吸附机制. 同时, 通过分析SDS胶束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获得了表征胶束解体速度的常数(k2). 发现随着NaCl 浓度的增大, k2减小, 表明SDS胶束表面电荷的存在会增加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间的排斥力, 促进胶束解体.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主要是通过测量吸附到固体表面的吸附质的量来实现的。当固体表面积很小时;因为吸附量少,不易测准,精密度差。Groszek用流动微量量热法测量了一些不同种类的固体的比表面积,并与其它方法的数据比较,证明量热法数据可靠、且精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