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河西走廊上志留统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西走廊上志留统旱峡组38个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从99%的置信度通过了褶皱检验,相应的晚志留世古地磁极位于45.1°N,5.5°E(A_(95)=4.7°,κ=2. 51),接近于该区的晚二叠世磁极位置(41.4°N,358.6°E;A_(95)=4.3°,κ=26.6);但两个时期的古纬度差异比较明显(6°±)。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河西走廊很可能在晚志留世就已成为华北地块的西延部分,但构造活动性较强。古地磁资料还揭示河西走廊在晚古生代曾经历过南向位移,南移距离约600km。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中国南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沉积岩相和生物相类型,并划分了若干性质不同的沉积区和相区。晚二叠世晚期有2个沉积区和8个相区;三叠纪初则演变为2个沉积区和斗个相区。文中还探讨了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沉积环境、气候以及生物群的演替等问题,认为中国南部大部分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无论岩相或生物相都显示了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3.
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大陆地壳剖面磁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试了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出露的大陆地壳剖面岩石系统的磁学参数,并结合岩石的矿物、化学成分及密度、纵波波速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剖面内岩石自早元古代安沟群经晚太古代的登封群至太华群,随着变质等级(或地壳断面的视深度)的增加,磁化率K、天然剩磁J_n及饱和等温剩磁J_r也普遍增加。绿片岩相的安沟群及角闪岩相登封群的变沉积岩与变泥质岩呈现明显的顺磁性特征,其它岩石以亚铁磁性为主。太华群岩石的磁性代表了地壳断面内下地壳岩石的磁性分布,其K,J_n和J_r的平均值分别为6680×10~(-6)SI,0.166A/m及71.78A/m。这些结果与世界上几个出露的高级变质地体岩石磁性的研究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4.
杨建业 《燃料化学学报》2011,39(12):887-892
运用数理统计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渭北晚古生代煤中镧系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任一地质体中的镧系元素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数值,会随着其+3价离子半径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线性变化,不同地质体之间镧系元素的比值变化,也受控于其+3价离子半径,此为作者以前发现的“镧系元素地球化学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据此...  相似文献   

5.
镝氢化物掺杂钕铁硼稀土永磁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现了采用减量化重稀土镝添加高效制备块状超高矫顽力稀土永磁体新型方法。在钕铁硼(Nd-Fe-B)系稀土永磁材料中以DyH3的形式掺入稀土镝(Dy)元素,在不同烧结温度1020,1040,1050,1060,1080℃下进行烧结,制备成一系列DyH3掺杂(PrNd)30Fe69B磁体和未掺杂的(PrNd)30Fe69B磁体。研究剩磁、矫顽力与烧结温度及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剩磁不断上升;矫顽力在烧结温度1020~1050℃时达到最大。重稀土Dy添加可有效增加Nd-Fe-B磁体的矫顽力。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磁体晶粒尺寸、Dy在晶粒内与晶界处成分分布的影响,发现温度超过1060℃时,晶粒会过度长大,使其矫顽力随之下降。稍低的烧结温度1020~1050℃可以获得Dy分布于晶粒呈"壳"状结构并使得Dy尽量分布于晶界处,获得了制备高矫顽力块体稀土永磁较满意的Dy减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我国各地质时代中的碳酸岩的发育、演化及其中的层控矿床。碳酸岩的时空分布具太古代和中新生代较少,元古代和古生代多;西部褶皱带少,东部陆台区多的特点。它们主要是在浅水环境下沉积的,太古代碳酸岩为化学沉积;元古代多与藻类的生命活动有关,白云岩占绝对优势;古生代及部分中生代主要是生物及生物化学沉积,灰岩多于白云岩。元古代以后,生物礁滩开始发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华北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晋冀蒙交界地区发现年龄为2.65Ga的古老高压基性麻粒岩地体。它所记录的大于14—15kbar~800℃、7—9kbar—820℃和5—6kbar~700℃三个变质阶段的很陡的等温降压的顺时针p-T轨迹,暗示了在晚太古宙华北曾发生过碰撞造山作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高压麻粒岩的成因、华北深部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早前寒武纪可能的碰撞造山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滦煤洗选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河北开滦矿区晚古生代煤及其洗选产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逐级化学提取的方法,对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其在洗选过程中的迁移和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滦矿区煤中稀土元素没有明显富集;稀土元素在入洗原煤及其洗选产品中,以煤泥中质量分数最高,尾煤次之,在尾煤和煤泥中均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在精煤中的质量分数最低;同原煤相比,中煤的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没有明显变化。原煤及其洗选的4种产品中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质量分数的不同。稀土元素在洗选过程中的分配行为和赋存状态主要受控于黏土矿物,其次是有机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用于微波闭锁式器件的多晶钇铁石榴石和钆替换的钇铁石榴石材料。实验工作着重研究了影响剩磁比的因素。结果表明,化学正分的多晶单相材料有高的剩磁比;在Y_3Fe_(5-x)Mn_xO_(12),Y_(2.1)Gd_(0.9)Al_(0.05)Fe_(4.95-x)Mn_xO_(12)和Y_3Al_(0.35)Fe_(4.65-x)Mn_xO_(12)中,用少量锰(x=0.05~0.09)替代铁以降低|λ_(111)|,其剩磁比都有明显的提高;材料密度高,晶粒大小适宜且均匀对改进剩磁比也很重要。实验结果还表明,用适量钆置换钇,可有效地提高剩磁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位于西昆仑北带奥依塔格-库尔良晚古生代(弧后)裂陷盆地塔西南缘铅锌矿带典型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该矿带各个矿床(点)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矿物共生组合(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相似的组构特征。主要结构包括草莓状结构、骸晶结构、自形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结构及揉皱结构等;构造包括浸染状构造、流动构造、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等,这些组构特征的共性表明成矿作用均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征,并指示出热水沉积成矿兼有后期热液改造的结构构造特征。结合野外地质特征,该区铅锌矿床形成经历了同生沉积与后期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及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是缩短西部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的最佳途径。本文介绍了目前中学西部校园网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一中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型化学教学的课例。  相似文献   

1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采选冶活动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光谱法测定某冶炼厂周边不同区域内土壤中重金属Cu、Pb、Zn、As、Ni、Cr、Cd、Hg元素含量,采用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对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评价,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对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采样点80%处于污染状态,且以重度污染为主,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受风向影响在冶炼厂的西部和南部方向,污染严重的重金属元素为Cu、Pb、Cd、Zn和As,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除来自于冶炼厂外,Zn-Cd-PbCu-As、Ni-Cr、Hg分别还受到机动车辆排放、自然因素、燃煤及农药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乳液-水热辅助法制备了形貌和尺寸均匀的纳米氧化锌分级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微量热技术和电化学方法分别测定了纳米Zn O在298.15 K下的热力学函数(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Gibbs自由能及标准摩尔熵).采用微量热方法测定纳米材料热力学函数主要基于纳米反应体系与对应块体反应体系的过渡态相同;采用电化学方法测定纳米材料热力学函数主要基于纳米材料与对应块体材料组成电池后的电极电势不同.结果表明,采用微量热法及电化学法获取的产物的热力学函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近似相等.由此证明了微量热技术及电化学方法获取纳米材料热力学函数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也进一步说明纳米Zn O反应体系与块体Zn O反应体系所经历的过渡态相同.  相似文献   

14.
富硒土壤是一种稀缺的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价值。以每1 km 8~16个点的表层(0~20 cm)、10条剖面的深层(100~220 cm)土壤以及6件岩石样品数据对广东省高州市石鼓地区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鼓地区表层土壤以高硒为主,高硒面积达59.06%,适量硒土壤面积占40.94%,没有硒缺乏和硒过剩区域。深层土壤在硒含量适量区随深度变化不大,而在高硒区域硒富集于浅表层约60 cm处。表层土壤高硒含量位于北西侧及中部第四系冲积平原区,其次为北东部、中部新近系盆地相含油含煤地层,在南部白垩系河湖相砂泥岩硒含量基本呈自然状态―弱富集特征。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之间的关系不大,而与成土母质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富有机质的细粒土壤更有利于硒的富集。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对陕西渭南黄土剖面古土壤层位S8和黄土层位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中国黄土和古土壤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是次要矿物,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黄土和古土壤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稳定的天然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而不是赤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PSD)为主。古土壤到黄土之间过渡带磁性矿物的矫顽力、剩磁矫顽力和饱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为渐变过程。这一过渡带记录的气候由温暖逐渐变为干冷。  相似文献   

16.
对比了渭北晚古生代5号煤样品酸处理前后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按其量化表征的煤中微量元素酸脱除率划分,44个微量元素可分为五类,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Ⅰ型,为煤中典型的易酸脱除微量元素,主要占据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Ⅰ、Ⅱ主族元素位置,按电子构型,属s区;Ⅱ型,为煤中较易酸脱除微量元素;Ⅲ型,为煤中较难酸脱除微量元素,主要占据在第Ⅲ、Ⅴ、Ⅵ、Ⅷ副族元素位置上,按电子构型,属d区和f区左半部;Ⅳ型,是难酸脱除的微量元素,主要占据在第Ⅳ、Ⅴ主族元素位置,(稀土元素部分在第Ⅲ副族)按电子构型,属p区和f区中部;Ⅴ型,为典型的最难酸脱除微量元素,主要占据在第Ⅱ、Ⅲ、Ⅳ副族位置,按电子构型,属d区的前半部、ds区和f区的右半部。煤中微量元素的酸脱除难易的大小,在元素周期表的横向、纵向和对角线方向,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在提高NdFeB永磁材料耐蚀性时出现磁性能下降的问题,研究了通过混粉的方式添加Si3N4对烧结NdFeB磁体磁性能和耐腐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量Si3N4可实现在磁体剩磁和最大磁能积提高的基础上,提高材料的腐蚀电位,并且在极化曲线的阳极部分相同电位条件下,具有较小的极化电流密度,从而达到改善NdFeB磁体耐腐蚀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比了渭北晚古生代5号煤样品酸处理前后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按其量化表征的煤中微量元素酸脱除率划分,44个微量元素可分为五类,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Ⅰ型,为煤中典型的易酸脱除微量元素,主要占据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Ⅰ、Ⅱ主族元素位置,按电子构型,属s区;Ⅱ型,为煤中较易酸脱除微量元素;Ⅲ型,为煤中较难酸脱除微量元素,主要占据在第Ⅲ、Ⅴ、Ⅵ、Ⅷ副族元素位置上,按电子构型,属d区和f区左半部;Ⅳ型,是难酸脱除的微量元素,主要占据在第Ⅳ、Ⅴ主族元素位置,(稀土元素部分在第Ⅲ副族)按电子构型,属p区和f区中部;Ⅴ型,为典型的最难酸脱除微量元素,主要占据在第Ⅱ、Ⅲ、Ⅳ副族位置,按电子构型,属d区的前半部、ds区和f区的右半部。煤中微量元素的酸脱除难易的大小,在元素周期表的横向、纵向和对角线方向,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华北、华南陆块碰撞时代的钐-钕同位素年龄证据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报道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C型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243.9±5.6Ma),和镁铁-超镁铁岩Sm-Nd同位素年龄(230.6±30.7Ma和40.62±17.4Ma)。这些年龄表明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在三叠纪初期就沿秦岭-大别山碰撞带连接在一起了。在两地块最后碰撞以前,在古生代,有一系列蛇绿岩套仰冲事件沿华北地块南缘向外逐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借助溶胶-凝胶结合相分离和模板法进行了阶层多孔结构的搭建及二氧化硅多孔块体材料的制备,表征了阶层多孔块体的显微结构及孔结构特性,分析了阶层多孔结构的搭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嵌段共聚物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P123)的加入不仅诱导共混体系发生相分离,调控大孔结构的形成,同时形成球形胶束并作为模板剂进入骨架,而1,3,5-三甲基苯(TMB)的加入使P123形成的胶束膨胀且更加稳定,在骨架上成功引入了球形介孔,骨架中凝胶粒子相互聚集形成微孔,从而搭建贯通大孔-球形介孔-微孔同时分布的阶层多孔结构,并获得相应的多孔块体材料;当正硅酸甲酯(TMOS):P123:TMB摩尔比为1:0.015:0.353时,多孔块体材料的阶层多孔结构最优,大孔孔径为0.5-1.5 μm,介孔孔径为3-4 nm,显气孔率66.1%,比表面积为616 m2·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