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问题1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代数第一册(上)第38页习题B组第2题(详见教材),求S1=1 2 … n,根据提示可求得 由此引申可有如下两个问题. 引申1 从1起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的和为多少?即 S2=1 3 … (2n-3) (2n-1)=? 用类似求S1的方法可求得: S2=1 3 5 … (2n-3) (2n 1) =n2 ②  相似文献   

2.
张国坤 《数学通讯》2012,(12):28-30
抄录新课标人教A版教材必修5复习参考题B组第6题如下:"已知数列{an}中,a1=5,a2=2,an=2an-1+3an-2(n≥3),对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作一研究,能否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3.
杨乐义 《中学生数学》2013,(11):48-48,F0003
高中数学选修教材上有一题:已知双曲线x^2-y^2/2=1,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二试的第二题,笔者认为这是一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内涵丰富,不落俗套的好题。题如图1,在△ABC中,AB=AC,D是底边BC上一点,E是线段AD上一点,且∠BED=2∠CED=∠A。求证:BD=2CD。等腰三角形极为常见,但给出连等式∠BED=2∠CED=∠A,使其内涵丰富,可用元素多,证题方法灵活,可用知识点几乎涉及整个平几知识,本文给出标准答案以外的若干证法,大家就不难体会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数学通报》1998年第6期数学问题1139题和第10期数学问题1156题的解答经研究发现都能简化.问题1139为:“求下述方程组的所有实数解:x6 y6=1 (1)x8 y8=1 (2)原解答用了换元,过程较繁,现简解如下:解 由题设易知-1≤x≤1,-1≤y≤1,且x,y不同时为零,从而1-x2≥0,1-y2≥0,且(1-x2),(1-y2)不同时为零.(1)-(2)得x6(1-x2) y6(1-y2)=0∴x6=01-y2=0或1-x2=0y6=0从而得到所有实数解为x=0y=-1 x=0y=1 x=-1y=0 x=1y=0由上面解法易得到此题的推广:“方程组x2n y2n=1x2n 2 y2n 2=1(n∈N )的所有实数解为:x=0y=-1 x=0y=1 x=1y=0 x=-1y=0.问题1156…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中学数学课本(简称统编教材)初中代数第三册117面第三题,解关于x的方程:X+1/X=C+1/C,我们很容易求得其解为:X_1=C,X_2=1/C。显然,这是一个特殊的分式方程。通过观察分析这类方程有这样的特点:方程等号两边的两项互为倒数关系;其解恰好是方程右边两个互为倒数的常数。在教材中常有这类题出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已知x∈(0,π),求y=2sinx sinx2的最小值.错解:∵x∈(0,π),∴sinx>0,由均值不等式2sinx sinx2≥22sinx·sinx2=2·故ym in=2·显然这是个错误的结论.因为当且仅当2sinx=sinx2时才能取最小值.而此时sinx=2(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还是先回到基本函数的性质分析,利用单调性来求值域.2“双勾”函数的性质引题求作y=x 1x(x≠0)的函数图像并判断其单调区间.利用描点法(或作y=x与y=1x叠加)作图如下:①从图像可见y=x 1x的图像在y=x与y=1x之间.在(0,1)为减函数,在(1, ∞)为增函数.当x=1时,ym in=2·②f(x)为奇函数,图像关于…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通讯》网站论坛网友交流分坛上,网友searchbeyond发贴求教一个问题:题1已知(x~2 1 y)~(1/2)(y~2 1-x)~(1/2)=1,试判断x与y的大小关系.有网友提醒,《中学数学月刊》曾多次刊登这个问题的解法,笔者经过查证,发现该刊刊载的是第31届西班牙数学奥林匹克第2题:题2如果(x x2 1)(y y2 1)=1,那么x y=0.先看揭示此题本质的一个简证:证将条件式整理为x2 1 x=(-y)2 1 (-y),构造函数f(t)=t2 1 t(t∈R),∵f′(t)=tt2 1 1=t t2t 2 11>0,∴f(t)在R上单调递增,又f(x)=f(-y),∴x=-y,故x y=0.将题2中y换为-y,可得题2的一个等价问题:如果(x2 1 x)(y2…  相似文献   

9.
1 习题展示 题目1 如图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说明本题为人教版8年级上册P 58的第11题,是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的巩固演练题,发现对应元素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编教材高一数学下)P151第6题:已知向量OP1,OP2,OP3满足条件,OP1+OP2+OP3=0, |OP1|=|OP2|=|OP3|=1,求证:△P1P2P3是正三角形. 证法一(利用向量加法的定义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设OP1+OP2=OP 则四边形OP1PP2为平行四边形,  相似文献   

11.
问题呈现 △ABC中,AD是中线,分别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BEF,ACMN,求证:FN=2AD. 问题分析与求解 观察此题并不能直观的发现FN与AD之间的关系,但有点D是BC的中点以及要求证FN=2AD的结论,就可以想到延长AD到C使得DG=AD,此时只需证明AG=FN即可.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数学第16题是 已知AC,BD为⊙O:x2+y2=4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弦,垂足为M(1,(√2)),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九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二试第二题抄录如下: 已知x_1∈R(i=1,2,…,n,n≥2)满足 sum from i=1 to n |x_i|=1,sum from i=1 to n x_i=0. 求证 |sum from i=1 to n x_i/i|≤1/2-1/2n. 这道题参考答案上已给出了两种证法,现在我们再给出另外一种证法,这种证法比参考答案给出的两种证法都简单,而且更加紧扣教材,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证明任给i∈{1,2,…,n},则有  相似文献   

14.
有些可积类型的常微分方程求解问题 ,在具体求解过程中需要一些技巧。下面是我做题的一点体会——“1”的妙用。( 1 )“1”的加减法例 1 求解 dydx=x+y解 该题不能用分离变量来做 ,我们在等式两边都加上“1”,得d( x +y)dx =x +y +1下面就很自然了 :          ln|x+y+1 |=x+c1          x+y+1 =cex          y=cex-x-1( 2 )“1”的除法利用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导数之间的关系dydx=1dxdy  例 2 试求解dydx=1xcosy +sin2 y  解 化为一阶线性方程dxdy=xcosy +sin2 yx =e∫cosydy( ∫sin2 ye∫- cosydydy +c…  相似文献   

15.
<正>教材是知识的源头,重视教材知识,重视教材上的题目挖掘,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做习题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下面举例谈谈笔者的一点认识和体会.题目(选修2-1第73页第5题)如图1,M是抛物线y2=4x上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以Fx为始边,FM为终边的角∠x FM=60°,求|FM|.  相似文献   

16.
张俊 《中学数学》2012,(13):5+8
问题:直角坐标系xOy中,设A,B,M是椭圆C:x2/4+y2=1上的三点.若→OM=3/5→OA+4/5→OB,证明:线段AB的中点在椭圆x2/x+2y2=1上. 这题是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初赛第11题,是一道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试题,本文将从此题出发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争鸣     
问题问题200这样的消参题错在哪里?题1设m∈R,求两条直线l_1:x+my+6=0,与l_2:(m-2)x+3y+2m=0的交点的轨迹方程.常规解法解方程组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索源(1)早在80年代初,研究抛物线y2=2px(p> 0)焦点弦相关性质时,由高中教材中一道习题,即求证y1y2=-p2(y1,y2为焦点弦两端点纵坐标),当时曾提出近20道相关命题,其中如,已知焦点弦AB,过A、B两点作抛物线切线,则两切线交点必在  相似文献   

19.
在《中等数学》数学奥林匹克问题中有如下一题:1.对所有的正实数a,b证明:a3a b b3b a≤1.无独有偶在《数学通报》数学问题中也有一题类似于上题:2.对所有的正实数a,b,证明:aa 3b bb 3a≥1事实上,我们将题2所证的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3有:a13a b b13b a≥3.将此式与题1的结论进行比较,发现:对于正数λ的不同取值,aλa b bλb a的取值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为此我们来讨论该式的取值范围.将上式进行变形为:1λ ba 1λ ab,令x=ab,y=ba,则x>0,y>0,且xy=1,所以只要讨论1λ x 1λ y的取值范围,其中x,y∈R ,λ>0,xy=1.将上式平方有:(1λ x 1λ y)2=1λ x…  相似文献   

20.
学习数学掌握解题方法很重要,解题方法对头则事半功倍,面积法就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教材中多次渗透,下面让我们走进教材去看一看.图1例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6页第7题)如图1,△ABC中,AB=2cm,BC=4cm.△ABC的高AD与CE的比是多少?(提示: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根据提示S△ABC=12AD.BC=12CE.AB,又AB=2cm,BC=4cm.所以21AD×4=21CE×2,变形得AD∶CE=1∶2.提示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使用面积法解题,也让学生初步接触面积法.例2(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78页第8题)在△ABC中∠C=90°,AC=2.1cm,BC=2.8cm.(1)求△ABC的面积;(2)求斜边AB;(3)求高CD.分析(1)S△ABC=21AC.BC=21×2.1×2.8=2.94(cm2).(2)根据勾股定理易求得AB=3.5cm.(3)根据面积得S△ABC=12AB.CD=12×3.5×CD=2.94,解得CD=1.68(cm).这里虽然没有提示,然而通过问题在一步一步地引导着我们使用面积法求斜边上的高.而若不用面积法求CD,此题的难度就太大了.图2例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