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典型坡改梯地为例,经过土样采集、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从土地利用方式、坡改梯年限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整体处于中下级水平;有机质和养分全量在土壤中比较稳定,速效养分的变异程度较大。除了全钾以外,其余各项评价指标均与有机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肥力质量综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荒地、菜地、林地、粮田、果园;随着坡改梯时间的增加,土壤肥力质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不呈现明显的规律性。研究认为当地土壤肥力的数量化综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典型坡改梯地为例,经过土样采集、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从土地利用方式、坡改梯年限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整体处于中下级水平;有机质和养分全量在土壤中比较稳定,速效养分的变异程度较大。除了全钾以外,其余各项评价指标均与有机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肥力质量综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荒地、菜地、林地、粮田、果园;随着坡改梯时间的增加,土壤肥力质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不呈现明显的规律性。研究认为当地土壤肥力的数量化综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 —以重庆市为例(三峡地区资源环境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低碳排放已成为土地利用调控的新课题。为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分析直辖以来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并对重庆市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8年,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重庆市碳排放从1 158.29万t增加到2 892.75万t,其中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年碳排放达1 214.92~2 987.29万t,排放强度为2.49~5.04 kg/(m2a),耕地年碳排放从126.3万t降为111.13万t;林地为主要的碳汇,由于林地面积持续扩大,林地的年碳吸收量由182.43万t增加到205.17万t。对重庆市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下的碳排放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重庆市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3.99%,但碳排放总量显著增加,为10 381.19万t,因此面临的减碳任务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梨园、林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壤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林地?梨园?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由大到小次序为林地?梨园?坡耕地.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类耕作活动、对土地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不同密切相关.林地受人为扰动少,因而土壤质量高;梨园、坡耕地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大,但因梨园经济产出效益较高,农户对土地的投入相应较高,使得柑梨园土壤质量高于坡耕地土壤. 相似文献
5.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为例,选取该区典型的土地利用和覆被类型,其中包括自然草地、林地、退耕还灌草地、旱耕地等地块,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化验,并对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的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别.结合目前广泛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保护和土地合理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一直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热点。本文针对重庆直辖以来的土地资源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土地资源的"P-S-R"模型,由"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构建的24个正负向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重庆市2003—2011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经历了急速恶化后缓慢改善的过程,呈现出逐渐好转的趋势。总体来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要改善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本文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加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主城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三峡地区资源环境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重庆市主城区6大功能区即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文教区、居民区和旅游区的土壤为对象,根据抽样统计原则,分别采集了48个城市土壤样品,按照国家测量标准方法分析研究了土壤样品的基本性质及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等)的全量、模拟酸雨(pH值为4.5)浸出量。结果表明,各功能区土壤的自然组成均无太大的差别,大于0.25 mm的颗粒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各粒径的土壤颗粒对重金属的贡献率与土壤颗粒的自然组成相吻合;重庆市主城区土壤呈碱性,全氮含量远远低于农业土壤,在不同功能区,土壤的全钾含量差异不大,全磷水平不同,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重庆市主城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受人为活动干扰严重的重金属为Hg、Cd、Cu和As。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Cr、Ni外,其他元素均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各功能区均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江西红壤区花生4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轮作有利于调节土壤酸性,该模式下种植年限长或轮作作物多能改善土壤酸性;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比较显著,西瓜、花生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较稳定;3)花生连作会明显降低土壤酶活性,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10-11月对金华市市区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水稻田(P)、菜园(K)、果园(O)、无植被荒地(W)、苗圃(N)、庭院(Y)和草皮绿地(L)7种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中取样,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 052只,隶属3门8纲19目.研究发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近孔寡毛目、膜翅目和双尾目,常见类群为蜘蛛目、正蚓目、等足目、柄眼目、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同时,对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K含量和速效K含量与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质量。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贵阳市白云岩地区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样地调查与土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土壤水分及持水性、土壤容重、土壤比重)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规律亦不一致。在较大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没有小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显著。良好的植被条件与合理的土地利用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改善土壤质量,有效防止土壤退化,植被恢复特别是灌草丛的恢复对改善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重庆市巫山县2010 年的石漠化和土地覆被数据,运用 ArcGIS 空间分析和叠置分析定量研究了巫山县各区不同等级石漠化中土地覆被的分布规律和不同覆被的石漠化发生率。研究表明:土地覆被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林地 53.71%,其次是草地 25.06%,耕地 16.13%;石漠化发生主要是潜在石漠化 26.36%、轻度石漠化 9.89%、中度石漠化 13.78%;不同程度石漠化中的土地覆被分布规律不同,轻度石漠化中耕地占11.61%,中度石漠化中草地占 30.84%,强度石漠化中林地占 62.53%,极强度石漠化中其它占 4.21%;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石漠化发生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林地、草地、湿地、其它分别有 14.48%、16.96%、9.89%、22.79%的面积发生中度石漠化,耕地、人工表面分别有 7.11%、7.85%的面积发生轻度石漠化;不同强度的石漠化与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因区域不同而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2.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了近20年来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林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水体面积相对比较稳定。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较为剧烈,土地开发强度不断增强。3)研究区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升,在整体景观破碎化加剧的同时,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强。研究认为,由于山水阻隔,重庆主城区形成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景观格局,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这种格局正逐渐被弱化,呈连片发展态势。因此,管理和决策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应对路网建设对山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冲突效应,研究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为区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的山地区域重庆市巫山县为例,根据山区路网格局分布和2013—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空间句法算法、交通可达性模型和超效率模型(SE-DEA)等,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和路网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程度。【结果】1) 路网建设与建设用地协调性最好,与耕地、林地协调性则较差。巫山县2013—2017年耕地变化率最大,林地变化率最小,建设用地中路网密度所占比例最大;2) 巫山县交通可达范围增加,可达性平均值由0.45增至0.59。可见,巫山县路网得到了延展与扩充,路网连接性与服务区范围得到扩张。【结论】巫山县路网建设与土地利用整体上表现为协调关系,且呈上升趋势。路网格局对建设用地与耕地影响程度最大,协调程度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渝东北地区地处重庆市东部的三峡库区地域,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重庆市自然环境特征制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通过多因子叠加计算得到重庆市水土流失极敏感区面积1159.41km2,占幅员面积的3.93%;高度敏感区面积4892.19km2,占16.59%;中度敏感区面积7014.4km2,占23.79%;轻度敏感区面积2882.97km2,占9.78%;一般敏感区面积13673.94km2,占46.38%。指出了重庆市渝东地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等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水土流失极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开县、云阳、城口;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开县、云阳、巫山、奉节、梁平这一带;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巫溪、梁平一带。提出了有效控制该地区土壤侵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任鸿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4):31-35
土地资源是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依托.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耕地数量与质量下降、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等主要问题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法、理论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应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库区经济发展、生态屏障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为确保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顺利实施,文章提出了土地利用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模式创新、规划监测与评价、公众广泛参与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研究认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全面指导三峡库区的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着手组织编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6.
以饶河边疆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剖面地质结构分区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2000—2011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及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同时开展基于不同剖面地质结构分区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区域内耕地、城乡用地等类型面积却在缓慢增加,林地面积缓慢减少,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变化量分别为1.07(2000—2005年)降到0.42(2005—2011年),土地综合利用状态处于缓慢发展期;残积层-基岩二元结构分区和砂类-淤泥质-圆砾土三元分区内土地利用程度较为有序且结构性较强,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较高。粉质粘土-砂砾类土二元分区内土地利用程度有序性相对较差,结构稳定性较弱。区域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处于较为合理的状态。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7.
以渝宜高速重庆段15k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6年、2000年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资料和1∶5万地形图,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和插值分析方法,进行路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1986—2007年的21年中,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下降,生态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有所增加;2)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生态风险度较高的地区,其相邻区域的生态风险度也较高,反之亦然;3)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呈现出时序上的差异性,1986年生态风险度的高值区分布主要在道路影响域西部地区,与非农建设用地分布集中的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000年和2007年生态风险度的高值区聚集在东部,这主要与道路修建的时限性有关,此外研究区东部因水位抬升而引起的一系列建设也是导致路域生态环境空间变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