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在GIS空间统计功能的支持下,分阶段对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影响下的生态环境退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百年来特别是解放以后的50年里,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土地的盐碱化、沙化和草场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退化趋显著。这一结果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盐渍土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机制是当前盐渍化、次生盐渍化产生的根源。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土壤水盐动态、地表水文格局及其生态效应、生态地下水位、生态需水等角度对盐渍土区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研究和探讨,尚未能揭示清楚盐渍土形成和演化的生态水文学机制。未来需要就生态、水文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机制,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其生态效应,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生态需水,以及构建流域尺度盐渍化生态水文模型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盐渍土区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恢复、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和谐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生态退化的内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和特性,介绍了生态恢复的内涵、研究进展、步骤和技术,对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对漳卫南运河流域3个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的流域景观状态进行健康评价;在分析其生态健康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识别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基于土地类型分析区分不同人类活动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漳卫南运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健康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演变的贡献大小分别为13.95%和86.05%;不同人类活动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和城镇化对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演变的贡献大小分为-34.89%、25.72%以及-37.19%。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防洪排涝与生态干旱监测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地区重要的湖泊,对调节该地区的防洪排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白洋淀面临的2个主要的问题是防洪排涝的科学调度和预防发生生态干旱.本文对白洋淀内366 km2的地形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绘制了白洋淀在防洪水位下水域面积的分布情况,并给出了所谓“干淀”及发生生态干旱时,白洋淀具体的水域分布范围,为科学调水及时补充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隶属度的白洋淀生态干旱评价函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系统安全受到威胁的现实,通过构建关于渔业产量和芦苇面积2个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系统健康相对隶属度,进而对生态系统健康相对隶属度与年均水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指数函数关系,函数形式为f(x)=e1.251x-11.712;以此为基础,确定生态干旱评价函数,结合白洋淀历年水位观测资料,分析白洋淀生态干旱演变趋势及主要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生态系统呈持续干旱趋势;入淀水量锐减是造成白洋淀干旱的主要原因,虽然多次实施应急生态补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白洋淀生态系统干旱状态.  相似文献   

7.
土地退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山西省土地退化具有类型多样,影响面广,危害大等特点,文章在分析山西省土地退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进行区域生态重建的背景条件,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进行生态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洞庭湖湿地生态退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南洞庭湖湿地的基本情况,对湖区湿地生态退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湿地存在泥沙淤积严重、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加剧、湿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并对退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认为人为因素是南洞庭湖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土地作为流域重要的组成资源,对调节流域生态平衡及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流域土地退化的定义界定、原理、退化类型及其现状、监测手段及方法和退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了更深入研究流域土地退化及相关监测的应用,建议加强流域土地退化监测系统的开发、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系统的重建,完善土地退化(风险)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土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白洋淀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对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白洋淀流域地表河流水资源状况,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分别获取了白洋淀流域河流2018年春季(枯水期)、2018年夏季(丰水期)干涸断流河段的空间位置、干涸长度以及干涸比等信息,并从干涸断流河流的空间分布、季度变化、干涸断流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流域河流2018年春季及夏季河流干涸断流长度均在1 100 km左右,2018年丰水期干涸河道长度比枯水期减少了98.78 km,夏季河流干涸断流情况略有改善,但白洋淀流域整体河流干涸断流情况较严重;唐河、大沙河、慈河常年干涸断流情况严重,在监测期内两个季度出现干涸断流的河段都超过50 km;保定市相对于白洋淀流域其他地市,监测期内常年干涸河道最长,达到535.54 km,间歇性干涸河道长度为250.3 km,因此保定市是白洋淀流域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的重点区域;白洋淀流域河流干涸断流问题较严重。建议制订严格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流域地表水资源状况遥感动态监测机制,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调水工程实施后的效果开展评价,...  相似文献   

12.
研究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是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制定利用与保护湿地政策的关键.采用ERDAS、ArcGIS等软件对1991年、2005年7月的湖北斧头湖区遥感影像图进行解泽,确定斧头湖湿地类型现状,描述湿地类型动态变换.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湿地景观类型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其中湖泊及滩地面积缩减较为严重;(2)研究区内居民点面积处于加速扩张过程,是湿地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3)研究期内不同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差异显著,其中人工湿地类型双向动态变化较为明显,湖区湿地受人为干扰较严重.长江水位变化及长江入湖口堵塞是引起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围湖造田与精养鱼池扩建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水环境状况与治理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连年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白洋淀面临生态缺水、水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危机。近几年,白洋淀水体多为V类或劣V类,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与总磷。研究表明,白洋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自净与生态修复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上游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截断水源,导致入淀水量减少;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大量流经府河汇入白洋淀;淀区养殖业与旅游业发展加快了污染进程;而紧绕白洋淀规划的雄安新区对入淀污染负荷有潜在贡献。针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与水体恶化原因,为使白洋淀恢复生态自净与循环能力,提出了污染源治理与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浮游植物群落评价白洋淀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1~1993年调查研究了河北省白洋淀的浮游植物,共鉴定451种,隶属51科136属。其中,1991年出现261种,1992年243种,1993年201种。平均细胞密度为280.88×104个/L,最大值为679.80×104个/L,出现在1993年4月,最小值为55.37×104个/L,出现在1992年4月。应用浮游植物群落资料通过指示生物法、藻商值、营养状态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了白洋淀水质,同时利用理化分析方法对水质进行监测,两种评价结果是一致的。1991~1992年白洋淀的水质为中性或微碱性贫营养型水体,而1993年则为碱性富营养型水体。漾堤口1991年为重污区,烧车淀1992年为中污区,其他淀区均为轻污或无污  相似文献   

15.
以苯胺(C_6H_7N)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Fenton氧化降解试验,考察pH、H_2O_2投加量、n(H_2O_2)/n(Fe~(2+))比值以及苯胺初始浓度对Fenton降解苯胺的影响,并分析其降解途径.结果表明:苯胺初始浓度为50~200mg·L~(-1),pH=2~4,n(H_2O_2)/n(Fe~(2+))=10,n(H_2O_2)/n(C_6H_7N)=10~15,反应60min苯胺去除率达75.4%~87.4%;若苯胺浓度大于600mg·L~(-1),所需反应时间延长且降解率降低.检测发现苯胺降解需经过羟基化、取代、脱氢、开环产酸阶段,其中丁烯二酸为苯胺降解过程中产酸阶段重要的中间产物,且可生化性高,易降解.因此,认为在Fenton预处理苯胺过程中,可将苯胺降解到控制丁烯二酸阶段,以丁烯二酸作为后续生化处理目标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有利于苯胺的完全矿化.  相似文献   

16.
白洋淀次表层水温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淡水湖泊,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利用开发的数字化软件对白洋淀进行数字化,计算出了3-9月白洋淀内次表层水温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白洋淀的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白洋淀次表层水温变化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3月份次表层开始出现温度差异,温差为3℃;4-7月,随着气温的回升,水温也逐渐上升;次表层水温的年最高值出现在8月,其值为14℃;9月份温度开始回落,温差也减小到2℃.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流域主要河道入湖污染物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入湖河道水质水量同步监测的方法,通过水质水量数据计算进入鄱阳湖主要污染物通量以及主要污染物负荷比,为江西省有效减排入鄱阳湖污染负荷比,保障鄱阳湖流域水质安全,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IPBES土地退化与恢复驱动因素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退化是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之一,危及32亿人的福祉,威胁粮食、水安全,降低生物多样性,同时引发地区冲突、大规模人口迁徙和疾病传播,近年来受到UN、IPBES、IPCC等组织的广泛关注.理解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是防止土地退化和恢复退化土地的根本.本文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地退化与恢复评估报告为基础,审视了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具体包括:土地退化的直接驱动因素,即牧场经营,农田和农林管理,森林和人工林改造,非木材自然资源开采,林火变化,外来物种引进,采掘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共8类;间接驱动因素和作用机制,包括人口、经济、科学知识和技术、制度与管理及文化5大间接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情境依赖、非线性剧变和远程耦合式驱动机制.并指出气候变化也可导致多种类型的土地退化.最后聚焦我国典型地区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对土地退化驱动因素的深入理解,将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土地系统的统筹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有机氯农药(OCPs)是一类环境激素,对生物体产生遗传毒性、内分泌毒性等效应,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至2017年白洋淀水体、沉积物及水生生物的OCPs多介质赋存水平及来源。分析表明,白洋淀区表层水OCPs浓度为10.80~261.90 ng/L,沉积物中OCPs含量为73.95~269.80 ng/g。OCPs污染以六氯环己烷(HCHs)和滴滴涕(DDTs)为主,其他OCPs检出率很低,并未呈面源污染特征。淀区的OCPs污染与河流(府河)的外源输入关系密切,也与生态补水频繁、周边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及自身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生产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白洋淀几个主要淀区春季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生产量。各淀区浮游植物生物量(mg/ L) 平均为45.261,以寨南最大(113.138),藻 淀最小(0.862);叶绿素含量(μg/ L) 平均为7.573 3,其中南刘庄最大(17.690 4),藻 淀最小(0.245 7) ;最高生产层以碳计的日产量(g/(m3 ·d))平均为0.285,其中南刘庄最大(1.055),藻 淀最小(0.015) ,水柱日产量(g/(m2 ·d)) 平均为0.431,其中寨南最大(1.001),藻 淀最小(0.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