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尹民  闻军  段昌奎 《发光学报》2011,32(7):643-649
能级跃迁的选择定则可用于判别含稀土离子的发光材料中的光吸收、能量传递和发光及非辐射能量弛豫过程是否发生.本研究中,我们根据跃迁所涉及到的电子组态、稀土离子所处格位的对称性、跃迁所涉及到的多重态及晶格振动情况进行了细致地讨论分析.对于光吸收和发射过程,我们得到了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的结果,并对有些结果进行了更细致的解释.对...  相似文献   

2.
掺杂稀土离子发光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义  闫阔  杨波  夏上达 《物理学报》1999,48(7):1361-1371
研究了发光体系中能量传递对发光时间演化的影响.针对以往各种能量传递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施主-受主(D-A)能量传递和施主-施主(D-D)能量迁移,将只考虑D-A能量传递的I-H,D-H,V-F模型与考虑到D-D能量迁移的跳跃模型B分别结合起来,建立了I-H-B,D-H-B,V-F-B三种综合模型.采用这些模型对钾冰晶石(elpasolite)体系的施主发光激发态占据概率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不同D、A浓度下及不同D-A,D-D作用强度条件下施主发光的时间演化曲线,发现V-F-B模型给出的曲线最合理.然后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 纳米晶体中稀土离子发光性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是因为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在发光、高清显示、光电子纳米器件、生物荧光标记、激光和闪烁体等众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采用软化学合成方法如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通过合成工艺的调控, 设计并合成出一系列不同颗粒尺寸、分散均匀、形貌可控的稀土离子掺杂氧化物(氟化物)微/纳米晶体, 利用激发、发射、漫反射以及高分辨激光光谱等光谱分析手段对其发光性质进行研究, 弄清影响发光行为的本质原因。同时, 结合光谱实验数据,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复杂晶体化学键介电理论方法进行理论计算, 成功解释了光谱变化规律和不同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机理, 为相关稀土光谱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庞彦龙 《光谱实验室》2006,23(5):918-920
在还原气氛下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MgAl10O17:Mn2 ,BaMgAl10O17:Eu2 ,BaMgAl10O17:Eu2 ,Mn2 粉末样品,测量并研究了它们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BaMgAl10O17:Eu2 ,Mn2 中,Eu2 的发射光谱和Mn2 的吸收光谱之间的光谱交叠范围较大,两种离子之间发生了明显的交叉弛豫过程,即有较强的共振能量传递过程,导致在紫外光的激发下,样品BaMgAl10O17:Eu2 ,Mn2 发射光谱中以蓝光和绿光为主.  相似文献   

6.
将光声光谱和荧光光谱两种互补的手段结合起来 ,从无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两个角度讨论了固态稀土配合物的激发 弛豫过程。测定了稀土配合物 (Tb(AA) 3·2H2 O、Tb(AA) 3bpy和Tb(AA) 3phen)固体粉末的光声光谱和荧光光谱。与荧光光谱相结合 ,光声光谱反映了不同配合物发光效率的变化 ,Tb(AA) 3phen、Tb(AA) 3·2H2 O和Tb(AA) 3bpy的发光效率依次增强。研究了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传递和弛豫过程 ,配体最低三重态能级与稀土离子共振能级之间的能级差是否匹配是配体敏化中心离子发光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林利添 《发光学报》2023,(12):2120-2127
多格位占据及其能量传递普遍存在于稀土发光材料的各个领域,且具有重要的科学及现实意义。Ce3+的4f-5d和Eu3+的4f-4f跃迁代表了稀土离子两种典型的电子跃迁类型。我们以Ce3+或Eu3+分别激活的E(δ)-Gd2Si2O7(Pnma)、G-La2Si2O7(P21/n)和F-Eu2Si2O7(■)为代表案例,讨论和思考稀土离子的多格位占据及其非辐射能量传递,重点阐述了晶体结构、样品相纯度、掺杂浓度、光谱测试、格位间能量传递和光谱分辨率等需关注的事项。在稀土离子激活的发光材料研究中,我们既需考量材料晶体结构与光谱的自洽,也要从光谱及发光衰减动力学对格位间能量传递(包括传出能量和接收能量)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这些内容在实验及表征上对刚涉足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对稀土离子能级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各个能级的布居概率改变进行了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斯托克斯过程和反斯托克斯过程之间的区别而采用原有声子辅助能量传递理论中相同的计算公式对待两种过程的话,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就与我们实验得到的校准的结果不一致,为了能够准确描述反斯托克斯能量传递过程,众所周知的量子喇曼理论相对于经典拉曼理论在斯托克斯与反斯托克斯过程的强度比上所增加的比值系数exp{ΔE/kT}被首次成功地引入来描述反斯托克斯能量传递。在能量传递计算理论中引入该比值系数之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的非常好,并且发现该比值系数在对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子学研究探索中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选择合适的稀土离子敏化是提高上转换发光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在玻璃中常见的稀土元素敏化离子对在不同泵浦方式下的发光方式,并讨论了稀土离子间的敏化发光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有机稀土铕的螯合物的发光和能量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荧光光谱和瞬时时间分辨光谱研究了稀土铕有机螯合物,以及在二苯酮做为三线态敏化剂存在时,对能量的吸收、传递和发光的过程,探讨了有机配位体与稀土离子的能级、三线态敏化剂和配位体分子的性质对发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硼酸盐玻璃中某些稀土离子的浓度效应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硼酸盐玻璃中Ce3+、Sm33+、Eu3+、Ga3+、Tb3+、Dy3+浓度效应,观察到Eu3+、Gd3+、Tb3+在硼酸盐玻璃中随浓度增加其发光强度增强,而Ce3+、Sm3+、Dy3+当其浓度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发光强度反而减弱,初步探讨了不同浓度效应的原因.本文还观察到硼玻璃中某些稀土离子对Eu3+、Tb3+离子发光的敏化作用,及讨论了Gd3+和Eu3+、Tb3+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计算其能量传递的效率和几率.估计了能量传递的规律机理.  相似文献   

13.
1-乙酰乙酰基-3-甲基吲哚对稀土离子能量传递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乙酰乙酰基-3-甲基吲哚(I3MK)与各种稀土离子在77K乙醇刚性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光谱、磷光光谱的测定,进行了I3MK向稀土离子能量传递过程的静态分析;从I3MK和I3MK-Tb(Ⅲ)体系的荧光寿命、磷光寿命、量子产率,时间分辨光谱等,计算了各主要能量传递过程的速率常数和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了该体系能量传递过程的动态分析,提出了Perrin公式的修正参数,讨论了I3MK-Tb(Ⅲ)体系的能量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14.
We propose a general mechanism for the transfer of energy within and between mechanical systems. The proposal is borne out by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a model system.  相似文献   

15.
藻红蛋白与叶绿素A之间的能量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蓝、红光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紫菜、鹿角菜等红藻生活在海洋深水中,由于海水的光吸收,能透过深水的光仅有微弱的绿光,红藻却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茁壮地生长.这除了反映出红藻的光生态不同外还说明红藻中的天线色素与光合作用中心存在着高效率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6.
赵为  张志林 《发光学报》1998,19(4):342-347
通过方酸菁与卟啉相互作用的研究证实,方酸菁可以作为很好的能量受体发红光利用这一原理,用方酸菁掺杂于8-羟基喹啉铝作为发光层,获得了红光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为了说明相关的机理,我们考察了方酸菁和8-羟基喹啉铝在固体膜中相互作用的情况,把光致发光光谱和电致发光光光结合起来,证实该器件的发光机制与激发态的8-羟基喹啉铝到掺杂剂方酸菁的能量传递过程有关,在驱动电压的作用下,TPD(一种有机材料)传输的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采用微波放电获得亚稳态活化氮。有机化合物与活化氮混合后产生CN基团,考察了各实验参数对CN发射强度的影响。在388.3nm处测定CN带发射,对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试结果表明,检出限为ng级。并对活化氮的化学活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车用潜热贮热器的流动与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车用潜热贮热器流动与换热实验研究,获得了该相变过程的流动、传热特性,为修正该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凹槽对动叶顶部流动和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数值方法和标准κ-ω紊流模型,研究了凹槽对燃气轮机透平动叶顶部间隙内流动与换热的影响,考虑了平顶部及4种不同深度凹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凹槽内存在复杂的流动结构,不同凹槽深度时呈现出不同的涡结构.在凹槽深度小于3%相对叶高时,泄漏流动随凹槽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高于3%时泄漏流量则几乎不变.凹槽的存在使得凹槽底部局部区域换热率较平顶部时升高,但总体来说,叶顶平均表面换热率随凹槽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能··传递链式发展的相贯性及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下文简称一、二定律)阐述了能具有量和质的双重属性,能量与能质系于同一属体而不可分离。(火用)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赋予的用以表征能质的参数。能量传递必然伴随着能质(火用)的传递,(火用)传递如同热传递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由(火用)概念发展到(火用)传递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