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麦后免耕直播杂交水稻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陶诗顺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18(3):61-64
在田间条件下,选用4个杂交水稻组合,以育秧移栽为对照,研究了两熟制稻区麦后免耕直播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与常规育秧移栽相比,麦后免耕直播杂交稻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株高降低,主茎总叶数减少,单株分蘖能力增强,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大,分布于较深土层的根量增加,最终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但每穗着粒数和实粒数有所降低。不同类型杂交组合直播条件下生育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生育特性适宜的杂交组合免耕直播可获得与育秧移栽相近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3.
4.
水稻免耕直插栽培是指在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稻田不经任何农具翻犁整田,而是深灌田水,使稻桩自然腐烂,来年在水稻移栽前用除草剂除去田间杂草及落粒谷苗后直接将秧苗移栽到田的一种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水稻免耕抛栽技术是近些年来水稻栽培上的一项新的耕作栽培技术,它具有省工、省时、省力、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优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此,本人在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分别在我市大同镇、石堡乡作了如下水稻不同前作物(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免耕抛栽的试验。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免耕抛栽是以旱育秧为基础,不经翻耕犁把直接抛栽带泥壮秧。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简便易行、减轻劳动强度等多方面的优越性,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为农民乐于接受。2008年在临翔区试验示范结果,比传统栽培节本增收210元/亩。本文对推广该项技术的必要性优越性技术要领、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得到有关专家同行的指导和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研究免耕覆盖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置7个处理,其中3个代表性处理定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等指标。试验表明免耕覆盖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村部分劳动力从业转移的现状,探索摧广农业轻型栽培技术愈显重要。本文通过用水稻旱育秧进行大田免耕栽插、免耕抛植与翻犁栽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免栽和免抛都存在不同程度减产,经济效益却优于翻犁栽插,在水源条件特别好的田块可逐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12.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茬地覆盖少耕、免耕 播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优越性,结合新疆的区域特点提出实施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区农学与农机相结合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及“两早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指出新疆推广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时机已成熟。 相似文献
13.
半免耕法对芒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半免耕芒果园中免耕与翻耕地的调查和取样,从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土壤氮、磷、钾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半免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免耕法对提高芒果园土壤蓄水性、表层有机质及全氮的积累有一定的作用,而对土壤其它理化性状的影响却未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农院45号为材料,研究了土壤水分与施N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与氮肥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节水灌溉(轻度水分胁迫)结合适量的氮肥在节水的基础上不降低产量,在生产上可行。在土壤干旱严重时和良好的水层条件下都不宜过多施用氮肥,否则,一方面会增加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氮肥的浪费和污染。 相似文献
17.
18.
选用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系为试材,研究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随品种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量性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穗粒数逐渐增多,亩穗数在逐渐减少后,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武进市水稻土酸化趋势日益明显,对区域粮食生产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在对武进市水稻土酸化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稻田土壤营养元素与水稻产量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吉林省主要水稻种植区稻田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N、P、K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的测试分析,及对其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表明,当水解氮:速效钾接近:1:0.06-0.08:0.4-0.6时,水稻单产水平较高,这为合理施肥、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