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通过阐述文化与经济及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说明开发与保护彝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凉山彝族文化的资源现状和开发这些资源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婚俗是凉山彝族人生礼仪中颇具特色的礼仪,它不仅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集中体现了彝族语言、文学、宗教、法律等方面的内涵。对彝族婚俗进行旅游开发,不仅有助于宣传彝族民俗文化,而且有利于凉山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榆林市体育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和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榆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制约因素,提出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对策,为榆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述文化与经济及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说明开发与保护彝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凉山彝族文化的资源现状和开发这些资源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特征、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凉山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查等方法,通过对湖南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湖南体育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法、实地考察法,发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独特,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强。本文根据武功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建议开发金顶滑草、吊马桩攀岩及金顶峡谷漂流等体育运动产品,同时对武功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法、实地考察法,发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独特,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强。本文根据武功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建议开发金顶滑草、吊马桩攀岩及金顶峡谷漂流等体育运动产品,同时对武功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试论冶力关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冶力关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上的一处重要的交通和文化驿站,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及多彩的民族风情.优美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独特的人文资源.本文通过分析探讨,旨在为开发促进冶力关体育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南阳市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对体育旅游资源含义、特征、分类等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南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调研,分类例举介绍凉山藏区乡村,旅游资源及分布,探讨其禀赋,并提出相应对策思考,希望为旅游业者的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帮助游客了解旅游地实际,以更好地选择实践凉山藏乡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凉山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景观以及各类旅游资源作为体育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并结合体育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旨在揭示凉山所具备的发展体育旅游的巨大优势,对凉山州发展体育旅游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要实现凉山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在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基础上,立足凉山资源优势,促进优势资源向资本转移,是加快凉山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如何利用好民族体育资源,发挥其作用,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有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湘西州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以及投资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湘西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珊  孙景美 《科技信息》2013,(13):225-225,197
本文针对彝族学生就旅游英语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相关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授课对学生的需求作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彝族自治区的旅游英语课程开发提出了"动姿化"构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工作满意度量表相匹配抽样调查,探讨凉山彝区彝、汉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为有效了解该地区教师心理现状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凉山彝区教师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偏低,但彝族教师高于汉族教师;该地区教师工作满意度中等偏上,且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说明凉山彝区彝、汉教师间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信仰、民族归属感、工作成就感等是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梳理国家层面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以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经济开发为核心、以贫困区域为核心、以精准为核心的贫困帮扶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5个发展演变历程,在深入探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继起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构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立足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情况和已有文献研究的区域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河坝聚落区、山坡聚落区、二半山聚落区、高半山聚落区4个区域,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乡村振兴差异化推进路径。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分区分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与其他发展战略的衔接路径4个方面探讨了配套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白彝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具有的彝族血统及其被统治的地位,使得其在奴隶阶层中呈现不同的等级及与等级相对的法律地位。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为背景,对白彝的产生、白彝的社会地位及法律地位进行了探讨,从而了解白彝当时社会处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