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凯华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从他接触基础课教学算起,到2010年刚好从教60周年.可以说,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物理教育事业.我在本科学习阶段虽然没有听过赵先生的课,但是,毕业留校以后,听过赵先生讲课,后来赵先生为物理系本科生开选修课"综合物理选题--物理中的定性方法",我参加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物理》2020,(7)
正门墙桃李,何止百万赵凯华教授20世纪50年代从莫斯科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执教几十年,为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学生上大课,讲授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等课程,成为北大物理系的一代宗师。我是北大物理系1960级学生,当时北大理科为六年制。大学二年级的普通物理课程,由赵老师讲授电磁学和光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学好了可以顺利进入大三学习四大力学、  相似文献   

3.
我的经历     
 1931年,我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曾受名师吴大猷、饶毓泰、周同庆、朱物华等授课,受益很深.那年9月17日开学,次日即九·一八事变,我参加北大学生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在北大二院曾听鲁迅先生的“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的学术报告,现在还记忆犹新.1935年北大毕业后,在山东省立聊城第二中学教书.1948年济南解放后,在省立一中教高中物理,当时学校既无图书又无仪器,只有残缺不全的物理仪器20余件.在党的领导下,购置废旧物品,发动师生自制物理仪器图表,基本上解决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收到俞允强教授为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撰写的《电动力学简明教程》,还来不及拜读全书,却把“作者前言”前后看了三遍,感触很深.我于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三年级时曾聆听了秦旦华先生和俞允强先生讲授的理论力学.我在北大读书期间,正像俞允强先生所描述的那样,四大力学(还要加上数学物理方法)正是物理系的“重头戏”,每门课都讲两个学期,学生下的功夫最多,学得最投入.四大力学不仅是系里最重视的课程,还铸成了物理系学生区别于其他系科学生的特性.记得当年为了学好这几门课,我连续几个寒暑假都没有回家,天天泡在…  相似文献   

5.
1 门墙桃李 赵凯华老师从5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物理系后到本世纪初,一直从事大学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多年为北大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技术物理系学生上大课,讲授普通物理电磁学和光学等课程.几十年来,赵老师的门墙桃李,何止三千;赵老师是物理学教育界的一代大师,写过多部著作,为国内各大学首选的经典教材,他和陈熙谋先生合著的<电磁学>前后重印多次,总数近百万册.学习过赵老师教材的教师学生,应当在百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6.
1928年秋,我在清华大学开始读物理系的第四学年,由刚从美国回来的吴有训先生讲授一门新的课程——近代物理.我最初就是这样认识他的.他当时年纪很轻,精神焕发,讲课条理性强,内容很新颖,绝大部分是近代的重要物理实验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意义.例如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汤姆孙的抛物线离子谱,汤生的气体放电研究,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等等.他讲的并不多,而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或个人推导去掌握一些近代物理的理论基础,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实验的技巧与精确性,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我清楚地记得吴老师开始授课后一个月刚刚过去,就举行了一次“小…  相似文献   

7.
正1955年夏,我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当时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向科学进军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的家庭、老师和自己都认为我应该报考物理系.正是那天在校填写报名单时,学校接教育部通知,我国有3个学校的物理系从1955年开始实行5年制,它们是北大、复旦和东北人民大学(1960年改名为吉林大学).我喜欢多读些书,就这样没有回家商量,自己便填上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到了大学首先学普通物理力学,主讲教师就是中年教  相似文献   

8.
正叶企孙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老师的老师。1945年,我从当时在贵州眉潭的浙江大学转学,插班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二年级,叶先生教我们电磁学。我在浙江大学的物理老师王淦昌教授是1925年叶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学生。据王先生说,一开始物理系的老师只有叶先生一人,所有的物理专业课都由他一人主讲。我进西  相似文献   

9.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科学与数学教学组的 MARK ST JoHN对普通物理实验课的教改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为目标,对普物实验课教材,教法和课程结构都作了重新安排,据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先后于 1979年冬与 F.Reif联名在美国物理杂志①;1980年秋单独署名在美国物理教师杂志②发表专文作了报导.现将他进行的这次普物实验教改的主要精神和做法简介如下。以供当前从事普物实验教学的同志考虑教改时参考. M.S,JoHN这次实验是在医预科及生物系普物课中进行的,他认为学生通过普物实验课除应该学到知识和使用仪器的方…  相似文献   

10.
阎守胜 《物理》2003,32(10):637
作为《物理》杂志的主编 ,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 ,物理学院的一员 ,衷心祝贺北京大学物理系建系 90周年 .我在 1 956年考入北大物理系 .当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 ,我们年级扩招 ,报到时因宿舍尚未调整好 ,很多同学打地铺 ,暂住未名湖畔第一体育馆 ,后来才搬到现已拆除的 1~ 1 5斋 (现电教、光华管理学院位置 ) ,也是约 3 0人住在一起 ,分三个隔段 ,十分热闹 .当时的物理系在进西校门右手边的物理南北楼 ,门口的黑板上写着教授阵容 ,有周培源、叶企孙、饶毓泰、王竹溪、褚圣麟、胡宁、黄昆等先生的大名 ,物理南北楼大屋顶的中式古建筑 ,…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我国和西方在物理学科上已经有一些交流.1931年春夏之间,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P.Langevin)到北京作过学术报告.我那时还是一个学生,以偶然的机会也去听了他的报告.因为中国还没有物理学会一类的组织,他建议中国成立自己的学会.因此在学会成立时推选他为名誉会员. 1932年冬季,我开始在母校南京中大物理系任电磁学助教.电磁学实验室是在一栋不大的但也还整洁的科学馆二楼的尽头.学校位置在鸡鸣寺附近北极阁下.倪尚达老师任电磁学课,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过无线电学.据说他因考取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奖学金而出去学习的,南洋兄弟烟草…  相似文献   

12.
夏学江先生和我是1943-1945年间在北平辅仁大学物理系的同班同学. 虽说我们是同年级、同一班的同学,可我们在那两年间没有讲过一句话,或者说基本不相识.大学一年级时,各门课程,如大学物理是王普教授讲课、化学是b乐天神父讲授,都是在一个一两百人的大教室内上课,女生和男生更是前、后排入座,根本谁也不认识谁,当然,我也不知道物理系同班级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3.
从近年来的研究生 招生考试情况看,我国的物理系毕业 生知识面较窄,思路不够开阔.为此, 北京大学物理系从去年起,为物理系 和相近的其他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了 《近代物理讲座》,作为一门选修课.此 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选课学生达 480余人,此外尚有旁听的学生和青 年教师约二百人.我刊将从本期起陆 续连载他们的讲课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黄金时代--那是在1968年学潮之前的五十和六十年代--教书上课是很认真的.在拉比的严格指导下,教授们努力为深浅不一的所有课程下功夫,把大班分成适当的小班,并开始将基础物理学分成五六类:为未来物理学家的是一类,为理科学生的是一类,为医预生的是一类等等.有一类是拉比保留的,只托付给讲课最有本事的教员.这门课程叫做为诗人而设的物理学.诗人的物理学实际上是一门选修课,文科学生可以用它去得到他们必修的理科学分.我们当时猜想选这门课的人不都是诗人.  相似文献   

15.
理论力学是师范院校物理系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又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门理论物理课。理论力学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上比普通物理力学更全面,更系统、更严密,因此,习题的花样也更多,难度也更大,学习这门课程,学生普遍感到做题困难,以致学得被动。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上好习题课。 习题课是完成理论力学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以往,由于过份强调习题课时间紧、内容多,教师往往采取独自讲授,让学生单纯听讲的所谓“满堂灌”的“大课形式”。对这种习题课的教学形式,学生并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听不听都差不多;有的学生因对课上讲授的例题没…  相似文献   

16.
关于透镜成像规律,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就通过作图法作了简单介绍,在中专和高中物理课程中又作了类似的讲述.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一块完整的凸透镜为例.总结出了凸透镜成像作图时,常用的三条光线.所以,学生自然也就认为:只有一块完整的透镜才能按上述规律成像,可见他们对透镜的成像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中专物理课程中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半块和小于半块的凸透镜将如何成像?听  相似文献   

17.
引导大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是进步的教育理念,科研训练对大学本科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清华大学物理系自成立以来很重视学生的科研训练,针对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总出发点即是给予学生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在理论和实验方面踏实的教育和训练。在1998年开始的"基础科学班"正式将科研实践(seminar课)列入培养计划,并在2009年建立的"清华学堂物理班"中seminar制度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本文详细介绍了清华物理系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历程和理念。  相似文献   

18.
198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物理》杂志1982年第8期和第11期登载了一批纪念我国物理学界前辈的文章.《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变迁》一文第11期中,提及谢玉铭先生在抗日战争前在燕京大学担任物理系主任培育青年的事迹.1982年谢先生还健在台湾.不意不久前从海峡对岸传来噩耗,谢先生于1986年3月20日辞世.感伤之余,不禁回忆起我和谢先生昔年的交往陈迹,以及三十年代北京(当时称北平)物理学界的一些情况. 1931年,我初到北平,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当时北平远离政治中心的南京,地处宁静,不少大学和研究所都设在这里,它是学术界人士汇…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2014年3月29日,夏学江先生追思会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举行.夏学江先生的夫人李镇敌、清华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朱邦芬院士、系主任陈曦、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顾牡主任、胡其图副主任、周雨青委员以及夏先生生前的学生、同事、好友等30余人参加了追思会."夏先生这辈子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培养人才方面,他是清华大学工科  相似文献   

20.
记得《物理通报》筹备出版之时我正在河北大学物理系进修,补修文化大革命中落下的课程.亲眼目睹了物理系诸前辈严谨的作风,执着的追求,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他们奔走呼号终于确立了《物理通报》的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