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分离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总体设计及锅炉的运行性能.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多个旋风分离器与炉膛出口并联布置实现气固分离.研究其分离系统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可进行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分析。本文针对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冷态模型,采用电容层析成像测量技术进行旋风分离器入口烟道内气田两相流固相颗粒浓度测量,在不同床料量和炉膛表观风速下,研究多个旋风分离器入口固体颗粒分布特性,得到不同分离器入口处固体颗粒浓度随流化风速、初始物料量的变化,分析了电容原始信号的波动特性,研究结果对流化床大型化多分离器优化布置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用热重分析法测量了中温(400-800℃)烟气固硫新型钙基吸收剂的钙转化率。在最初的几分钟内,钙转化率增加迅速,产物层形成后基本不再增加。固硫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定温度下的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平缓.这是由气相在吸收剂颗粒间的扩散和在产物层内的扩散引起的。热重试验与流化床脱硫的主要区别在于气相颗粒间扩散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应表面SO2浓度不同.提出了表观反应的概念,以便建立模型并向流化床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Wurster流化床内颗粒流动规律,本文利用12-4-8组合电极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传感器对Wurster流化床冷态实验和加湿实验过程进行监测,得到了ECT重构图像以及颗粒浓度时变曲线。首先,根据冷态实验数据比较了不同操作条件下流化床内颗粒流态和浓度波动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加湿实验数据分析了包衣液流率对于颗粒流动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ECT传感器适用于Wurster流化床过程关键参数在线测量和故障诊断,从而为反应过程的优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第二代流化床燃煤热力装置,得到了国内外能源科学技术界的重视.这种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在高效率气-固分离和高倍率固体物料循环的条件下,燃烧与脱硫以及传热过程在整个燃烧室空间(炉瞠)内进行.这与传统的鼓泡流化床装置有显著的不同.探索这种装置在各种可能工况下,炉膛上部燃料的燃烧份额和炉内烟气对炉壁的传热率,以及与当地固体颗粒浓度之间的关系,对于设计和开发工业用循环流化床  相似文献   

5.
流化床内颗粒自旋转将影响颗粒相的流动特性.本文运用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的欧拉-欧拉气固多相流模型,考虑颗粒自旋转流动对颗粒碰撞能量交换和耗散的影响,数值模拟流化床内气体颗粒两相流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的自旋转使得床内更容易形成气泡,颗粒浓度分布变化增大.颗粒自旋转运动将导致床内非均匀结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颗粒聚集成团是稠密两相流动中的基本现象.本文直接以颗粒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颗粒团运动的DEM软球模型,具体给出了稠密气固两相流中颗粒团大小的计算表达式,建立了非球形颗粒团运动、接触碰撞及破碎模型,并将此模型用于模拟一循环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流动,得到了流化床内颗粒团详细的运动碰撞经历及浓度、粒径分布,所得结果合理,与前人实验值相符.另外,计算表明,采用颗粒团运动的DEM软球模,能使计算量有效减少,计算时间明显缩短,说明本模型可有效地用于工程意义上的稠密气固两相流问题的模拟。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建立了流化床中的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了单气泡沿壁面运动物理模型,从颗粒分布特性、温度分布特性和瞬时传热特性三个方面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和气固流化床的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相对于气固流化床,超临界水流化床中气泡的直径和上升速度都较小;超临界水流化床中床层与壁面间的传热系数与颗粒浓度呈反相关关系,而对于气固流化床则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不同于气固流化床,超临界水流化床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系数在颗粒浓度较低处对表观速度变化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8.
湍动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颗粒动理学方法模拟颗粒脉动流动和κ-ε双方程模型模拟气相湍流流动,考虑气固两相间耦合作用,数值模拟湍动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行为,获得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湍动流化床呈现下部密相区、上部稀相区的颗粒分布特性.在密相区,沿床径向方向颗粒浓度在床中心处低、壁面逐渐增高;在稀相区颗粒浓度分布较均匀.沿轴向方向颗粒浓度呈底部浓度高、顶部浓度低的"S"型分布.  相似文献   

9.
压力循环流化床中的传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与试验上研究压力循环流化床中床-壁面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对常压循环流化床中的传热模型进行修正,发展了压力循环流化床中的传热模型。试验测试了床内传热系数随床内固体颗粒浓度、颗粒径和运行风速的变化规律。提出计算床-壁面传热系数的无量纲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
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实验和模拟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气固两相流动模型计算循环流化床内的流动.颗粒动理学方法模拟颗粒相湍动.采用γ-射线密度计和非等速取样管测量局部颗粒浓度和流率,利用FFT方法计算颗粒浓度功率谱密度.模拟计算得到上升管内气相和固相速度和浓度分布等.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 V型流化床可以使颗粒在床内获得良好的内循环运动,提高床的均匀性,延长颗粒在床内的运动路径,为燃烧、传热提供良好的条件。V型流化床的布风装置是由两块呈一定角度的布风板连接而成,布风板与水平线呈一定的夹角,使得料层高度沿床宽方向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使床内形成按某一规律分布的压力差,床内颗粒在该压力差的作用下,在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运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循环流化床作为一种先进的清洁煤燃烧技术,尤其在脱硫方面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使其在电力行业发展迅速。单台容量为250MWe级的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预计将在1998年运行,同时,国外正着手利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改造老式煤粉锅炉。尽管循环流化床技术在工业界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作为技术核心的内部颗粒运动特性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便为模型计算和装置放大提供更为精确的微观颗粒运动数据。作者为了探求循环床内颗粒运动特性,以求得到对工业发展的有用规律、优化设计及运行操作,利用FFT技术对三千多组颗粒浓度、颗粒速度和颗粒动…  相似文献   

13.
流化床内颗粒聚并和破碎将影响颗粒相的流动特性.本文运用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的欧拉一欧拉气固多相流模型,利用直接矩积分方法求解颗粒数平衡方程,建立颗粒数密度与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流化床内两种不同直径颗粒发生聚并时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颗粒聚并伴随着床内颗粒直径逐渐增大,床内颗粒流化状态逐渐变为固定床状态,两种颗粒直径均增加,且小颗粒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大颗粒的体积分数增加。当仅考虑聚并过程时增加流化速度将导致床内颗粒体积平均直径变大。随着颗粒密度减小,床内体积平均直径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方法对气固流化床干燥、混合过程进行测量分析,研究循环流化床干燥过程固体颗粒浓度分布、湿度等主要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中电容传感器包括8电极圆形传感器,用于流化床颗粒包衣过程浓度分布测量,12-4组合电极用于环核区域颗粒浓度分布测量,基于电容层析测量手段,对制药行业与流化反应有关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典型过程进行了优化分析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鼓泡流化床埋管磨损量及其分布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离散颗粒单元法对流化床内颗粒运动及其与固定埋管受热面的相互作用进行颗粒直接数值模拟,其中颗粒之间的碰撞采用Tsuji等提出的软球碰撞模型处理,而流场的计算采用大涡模拟,其亚网格应力为Smagorinsky涡黏性模型,流动工况为两维鼓泡流化床.磨损量的估计是基于祝京旭等人的埋管磨损试验研究的结论,并结合本文数值模拟的结果,揭示了流化床埋管磨损量及其分布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X光颗粒示踪(X-ray 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XPTV)测量系统,建立了示踪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示踪颗粒位置与姿态取向的测量和误差评估方法。基于以上方法获得了不同气速下圆柱颗粒位置和姿态取向的分布规律,并阐述了以上分布规律与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流化床处于鼓泡流化时圆柱颗粒会形成内循环,颗粒中心线与竖直方向多呈倾斜状态;而处于湍动流化时圆柱颗粒则会在全床内趋于均匀分布,颗粒中心线趋于竖直方向。  相似文献   

17.
流化床中瞬态颗粒浓度信号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固流化床内一般处于非均匀的聚式流化状态,系统中颗粒和流体分离严重,呈现流体密集的稀相和颗粒聚集的密相共存的两相结构。床内的颗粒流体两相流的主要特征在于其非均匀的两相时空动态结构,该系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处于非线性、非平衡的状态,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1]。本文介绍应用小波分析技术对流化床中瞬态颗粒浓度信号进行分析,以揭示这种结构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8.
气固流化床与水平埋管之间换热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颗粒床与小颗粒床在气泡行为方面的明显不同,导致它们在传热机理上的差异,本文在气固流化床与水平埋管之间换热系数的计算方面,把流化床分为大颗粒床与小颗粒床两种情况处理,并将Saxena等人关于换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与国内部分研究者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为气固流化床与水平埋管表面之间换热系数的计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非均匀和均匀布风流化床中颗粒的运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得到了非均匀布风和均匀布风流化床内示踪颗粒在床层内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化床中示踪颗粒的混合和扩散特性。结果表明配风方式对于示踪颗粒的扩散有很大影响,内旋流流化床具有较好的横向和纵向扩散特性,有利于使流化床内横向不均匀的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潘北诚  史庆藩  孙刚 《物理学报》2014,63(1):14703-014703
运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并结合颗粒跟踪与成像技术,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堆积程度的颗粒堆在准静态崩塌过程中的滑移行为.实验发现在颗粒堆中一部分颗粒沿着斜下方向滑动,而另一部分颗粒则几乎没有滑动.精确的数据分析还表明颗粒堆的滑动部分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在每一滑动层中颗粒的滑移量基本相同,且各滑动层之间近似相互平行.这些滑动层与水平面的夹角约在40—50之间,与静态层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致.各滑动层中颗粒的滑移量随其距静态层表面的距离而线性的增加.不同堆积程度的颗粒堆的静态部分基本上不随堆积体积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