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铂电极上醋酸-醋酐溶液中Mn(III)/Mn(II)电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衡电极电势实验确定了25 ℃, 1.5 mol•L-1醋酸钾+醋酸-醋酐(3:1体积比)溶液中Mn(III)/Mn(II)的条件电极电势为0.719 V(vs SCE);采用电势扫描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醋酸-醋酐溶液中铂电极上Mn(III)/Mn(II)电对的阳极氧化动力学. 结果表明:Mn(II)阳极氧化成Mn(III)的电极反应控制步骤属电荷传递过程, 阳极传递系数β=0.347,交换电流密度i0=5.84×10-6 A•cm-2,阳极标准反应速率常数ka=1.35×10-8 m•s-1, Mn(II)和OAc-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 相似文献
2.
3.
4.
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Mn(Ⅱ)的研究——Mn(Ⅱ)-铍试剂Ⅲ-H_2O_2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0.10mol·L~(-1)氨水介质中,Mn(Ⅱ)催化H_2O_2氧化铍试剂Ⅲ退色的反应,选择了最佳反应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2.0×10~(-10)g·ml~(-1),线性范围为0.4~20.0ng·ml~(-1)。本法简单灵敏、选择性较好,可直接测定茶叶中Mn(Ⅱ)含量。 相似文献
5.
Ce(Ⅳ)/Ce(Ⅲ)电对在甲基磺酸体系中还原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等方法对甲基磺酸体系中Ce(Ⅳ)/Ce(Ⅲ)电对在Pt电极上的反应机制和Ce(Ⅳ)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极化曲线分析表明,Ce(Ⅳ)还原反应是单电子过程,在低过电位下电荷传递电阻为129.1Ω.cm2。循环伏安结果显示:Ce(Ⅳ)/Ce(Ⅲ)电对在Pt电极上的反应是准可逆过程,计算得到Ce(Ⅳ)的扩散系数Dc为5.89×10-6cm2.s-1,标准速率常数k0=3.06×10-4cm.s-1。交流阻抗图谱表明,Ce(Ⅳ)在电解液中的扩散是制约电极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Mn(Ⅱ)在铅电极上的超声电氧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苯甲醛电合成法大多是将媒质Mn(Ⅱ )在电解槽中电氧化为Mn(Ⅲ ) ,再利用Mn(Ⅲ )在化学反应器中氧化甲苯成苯甲醛[1 ] 。其中电氧化时用的阳极材料多为铅电极或复合电极[2 ,3] 。王岚等[4] 、林祥钦等[5] 报道了复合电极具有可提高氧的过电位 ,降低界面电阻 ,阻止基体氧化 ,改善电极催化活性和反应的选择性等作用。但它也存在制备繁琐、镀层易脱落、使用寿命不长等缺点。与铅电极一样 ,为获得较高的Mn(Ⅲ )的产率 ,施加的电解电压较高[6] ,能耗较大。超声波作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已用于有机合成[7] ,考虑到铅电极价廉易得且析氧电位较…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Mn(Ⅱ)修饰铂电极,用循环伏安法表征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对电极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优化了试验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Mn(Ⅱ)的示波双电位滴定法.在1.0 mol/L的六次甲基四胺底液(pH=5.5~6.6)中,用修饰电极作为双指示电极,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Mn(Ⅱ),利用示波器屏幕上荧光点的显著最大位... 相似文献
8.
Titanium nitride nanowires (TiN NWs) were directly prepared on a Ti foil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followed by nitridation in ammonia atmosphere. The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TiN NW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cyclic voltammetry(CV),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wires have diameters of 20-50 nm and are 5 μm long. The surfaces of the TiN NWs comprise Ti-N, Ti-O, and O-Ti-N chemical st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and reversibility for the electrode processes of Ⅴ(Ⅱ)/Ⅴ(Ⅲ) couple on the TiN NW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ue to the introduced Ti-N, Ti-O, and O-Ti-N chemical states. The transfer resistance for the cathodic reduction of Ⅴ(Ⅲ) on the TiN NWs is about 20 times and 10 times smaller than on TiO2 NWs and graphite electrodes, respectively. The rate constant of charge transfer on the TiN NWs electrode was determined to be 5.21×10-4 cm·s-1, which is about 5 times larger than the rate constant on graphite electrodes (9.63×10-5 cm·s-1). 相似文献
9.
基于铁和锰的双核配合物在生物氧化还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在化学的氧化还原过程中可能做为催化剂的应用前景,本文合成了两个新的以氯醌酸二价阴离子为桥联配体的Fe(Ⅲ)双核和Mn(Ⅱ)双核配合物:[Fe_2(phen)_4(μ-CA)](ClO_4)_4·2H_2O(1)和[Mn_2(phen)_4(μ-CA)](ClO_4)_2·3H_2O(2)(phen=1,10菲咯啉;CA=氯醌酸二价阴离子)。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及磁性等测定,对两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箔表面原位生长二氧化钛纳米管,随后在氨气氛围中氮化还原制备氮化钛纳米管,并将此电极直接作为钒电池的负极,研究其对VⅡ/VⅢ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材料测试手段对氮化钛纳米管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氨气高温氮化后,前驱体TiO2相转变为TiN和Ti2N相,表面元素组成为Ti-N-O,Ti-N和Ti-O,且其形貌仍保持纳米管的微观结构。采用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和充放电测试表明,氮化钛纳米管对负极电解液中的V(Ⅱ)/V(Ⅲ)展现了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和可逆性,这主要归因于氮化钛纳米管大的电化学真实表面积和快速的电子转移通道。 相似文献
11.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箔表面原位生长二氧化钛纳米管,随后在氨气氛围中氮化还原制备氮化钛纳米管,并将此电极直接作为钒电池的负极,研究其对V(Ⅱ)/V(Ⅲ)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材料测试手段对氮化钛纳米管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氨气高温氮化后,前驱体TiO2相转变为TiN和Ti2N相,表面元素组成为Ti-N-O,Ti-N和Ti-O,且其形貌仍保持纳米管的微观结构。采用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和充放电测试表明,氮化钛纳米管对负极电解液中的V(Ⅱ)/V(Ⅲ)展现了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和可逆性,这主要归因于氮化钛纳米管大的电化学真实表面积和快速的电子转移通道。 相似文献
12.
13.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独特性能受到关注[1~4]。本文综合运用循环伏安法,旋转圆盘电极法研究锰离子浓度较高(0 25~0 35mol·L-1、转速范围较宽(400~4200rpm)、同时考虑过电位的条件下Mn(Ⅲ)/Mn(Ⅱ)电对在RDE铂盘电极上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并确定有关的动力学参数,了解其影响因素,为该电对作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正极活性材料提供动力学依据。1 实验部分铂电极使用前在铬酸洗液中浸10min,水冲洗干净,蒸馏水淋洗,然后在6 3mol·L-1H2SO4中超声清洗10min,再用CHI660电化学工作站(美国CH仪器公司)控制,以0 05V/s的扫速在-1 0~1 2V之间扫…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在碱性介质中,Mn(Ⅱ)对催化KIO4氧化镁试剂Ⅰ(对硝基苯偶氮间苯二酚)的褪色反应有显著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Mn(Ⅱ)的流动注射停流-催化光度法。优化了流动注射条件,Mn(Ⅱ)在2~10μg/L,10~160μg/L,160~1000μ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采样频率6样/h,检出限0.12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4.9%(n=6)。用于环境水样中Mn(Ⅱ)的检测,回收率为95.5%~102%。 相似文献
18.
用数学模型法研究了细胞间液中Gd(Ⅲ)对Ca(Ⅱ)物种的影响,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估算配合物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细胞间液中Ca(Ⅱ)物种分布受Gd(Ⅲ)总浓度变化的影响.当Gd(Ⅲ)总浓度为其在细胞间液中的本底浓度时,Ca(Ⅱ)主要以自由Ca(Ⅱ)离子(71.0%),[Ca(HCO3)](9.5%)和[Ca(Lac)](6.0%)等物种存在.随着Gd(Ⅲ)浓度的提高,Gd(Ⅲ)主要与Ca(Ⅱ)竞争磷酸根及碳酸根,并有竞争生物小分子配体趋势,从而导致Ca(Ⅱ)物种随Gd(Ⅲ)浓度变化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19.
没食子酸-过氧化氢-甲醛体系中Co(Ⅱ)和Mn(Ⅱ)的化学发光同时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较大量硫脲存在下,没食子酸-过氧化氢-甲醛体系中化学发光的动力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多峰现象,藉此实现了Co(Ⅱ)和Mn(Ⅱ)的化学发光同时测定。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Co(Ⅱ)的测定范围是3×10-5~2ppm,Mn(Ⅱ)是0.03~10pp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