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颅磁刺激线圈半径对深度感应电场分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字形线圈由于结构简单 ,常用于经颅磁刺激中。故根据磁刺激线圈感应电场理论 ,对不同半径的 8字形线圈 ,计算其刺激深度感应电场分布 ,研究表明线圈半径是影响感应电场分布和聚焦性的重要参数 ,其变化规律可为经颅磁刺激线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帅  黄明辉  焦立鹏  郭梁 《应用声学》2021,40(3):391-399
无创脑神经调控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经颅磁声电刺激是利用静磁场和声场的耦合而产生的感应电场作用于神经组织,对大脑的目标位置进行刺激和调控的一项技术。颅骨的存在使超声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相位畸变和幅值衰减,聚焦区域偏离,难以实现精准聚焦。该文基于时间反演法,模拟颅内点声源发射脉冲以及超声传播过程,计算各个阵元接收到的时间差,按照后到先发的原则发射脉冲进行聚焦刺激。与传统相控阵聚焦相比,焦点偏移现象基本得到解决,焦域横向、纵向分辨率均有所提高,提高了声束聚焦精度和感应电场峰值。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将两种聚焦方法所测得的声场归一化处理,验证了时间反演法能补偿焦点偏移,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超声换能器声场和产生感应电场分布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基于真实颅脑结构的虚拟点源时间反演聚焦可以实现无创、精准、灵活的经颅磁声电刺激,有助于推动精准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淇涛  王江  伊国胜  李会艳  邓斌  魏熙乐  车艳秋 《物理学报》2012,61(11):118701-118701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采用电磁线圈在大脑指定区域产生磁场的刺激方式. TMS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作用于神经元的外加电场进而影响神经元编码. 然而目前TMS感应外电场改变神经元编码的内在机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 神经元编码由神经元的放电起始动态机理决定. 本文建立了TMS感应外电场作用下的最小神经元模型, 采用相平面分析和分岔分析方法, 研究了外电场作用下神经元放电起始动态的动力学机理, 并从阈下电位的不同动力学特性离子电流竞争角度揭示了TMS感应外电 场作用下神经元放电起始动态的生理学机理.  相似文献   

4.
席江华  熊小兰 《物理通报》2016,35(11):78-80
变化的磁场会在其周围空间激发感生电场, 感生电场作用于导体中的自由电荷, 产生感应电动势, 形 成感应电流. 针对教材提供的实验案例使用交流电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 有利于师生动手实验, 揭示感应电动势 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刺激中载流线圈的设计非常重要。本文根据毕奥 萨伐尔定律 ,计算磁刺激载流线圈在其平面内的磁感应强度的分布 ,该分布结果对于指导磁刺激线圈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能闪光照相中光子散射会导致接收图像清晰度降低,影响照相客体界面和密度的分辨精度。使用网栅相机可显著降低散射光子影响,提高图像分辨能力,但同时要求X射线源空间位置更加稳定以减少信号光子在网栅结构中的损失。采用小孔成像的方法测量神龙一号直线感应加速器X射线源焦斑分布,计算焦斑的质心位置和半高全宽大小,分析电子束聚焦状态改变对X射线源空间位置和大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子束聚焦状态改变会导致射线源质心位置及尺寸大小发生明显变化。在恒定聚焦状态下,源质心抖动及大小变化均可稳定在较小范围。 ;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磁聚焦现象观测实验仪器,使用亥姆霍兹线圈和透明的阴极射线管,能够直接观测到磁聚焦现象中粒子的整体运动轨迹区域,直观地展示了磁聚焦现象.同时该仪器还能够利用磁聚焦法测量带电粒子比荷,演示带电粒子的静电偏转效应以及磁效应.  相似文献   

8.
自感现象是指当线圈中电流变化时,线圈内磁通量变化,从而在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又称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线圈中电流变化,其"阻碍"效果,可以从教材中的通电和断电自感实验很好地体现出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实验的理解并不  相似文献   

9.
利用Monte Carlo方法、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时间展宽X射线分幅相机的理论模型,对相机静态空间分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当光电阴极的电压为-3kV,采用三个磁透镜,成像倍率为2:1时,相机的静态空间分辨率优于110μm.研究了空间分辨率与发射位置、阴极电压、磁聚焦透镜数量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发射位置离中心越近,阴极电压越高,磁聚焦透镜个数越多,空间分辨率越好.此外,平面的光电阴极经磁聚焦透镜成像后,像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提高引出离子束的均匀性,对离子束刻蚀用矩形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离子束源提出了三种线圈的设计方法,并对这三种线圈激发的电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直线段式不等距天线和并联多螺旋不等距天线线圈能够产生均匀性良好的电场,且其耦合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曾伦武  宋润霞 《物理学报》2012,61(11):117302-117302
利用电势和磁标势的第一类零阶贝塞尔函数的公式及拓扑绝缘体材料的本构关系, 推导了点电荷在电介质、 拓扑绝缘体和接地导体三个区域的感应电势及感应磁标势. 研究表明: 点电荷 在电介质、 拓扑绝缘体和接地导体中感应了像电荷和像磁单极; 感应像电荷和感应像磁单极的大小和正负除了与场源电荷、 拓扑绝缘体材料参数等因素有关外, 还与像电荷和像磁单极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2.
邓东阁  武新军  左苏 《物理学报》2016,65(14):148101-148101
现有起始磁化曲线测量系统需绕制励磁线圈和感应线圈,在线应用受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永磁恒定磁场激励的起始磁化曲线测量原理并搭建了相应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永磁磁化器作为激励磁源,以对称磁化方法在圆柱棒状构件上激励出随轴向位置变化的恒定磁场作为激励磁场;采用阵列霍尔探头测量构件表面不同提离下的轴向和法向磁感应强度;并基于多项式外推法和磁场高斯定理外推法,推算构件与空气分界面上的轴向和法向磁感应强度;进一步地,根据分界面上的磁感应强度获取构件的起始磁化曲线.系统测量结果表明,在永磁恒定磁场激励下,无须励磁线圈和感应线圈即可方便地获取棒状构件的起始磁化曲线,测量误差小于10%,测量误差标准差小于0.01,重复性较好.该系统可为便捷地在线测量棒状构件起始磁化曲线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感应电场与磁场在物理实质上是不同的,但它们在矢量场的性质方面却有着共性,那就是感应电场与磁场都是无源有旋的矢量场。特别是稳恒电流产生的磁场与恒定速率变化的似稳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场所满足的基本场方程是相似的,因此场方程的解应具有相似的形式,即计算公式应具有相似的形式。利用这种相似性可以将分析计算磁场的方法用来分析计算感应电场。 (一)基本场方程的相似性 稳恒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磁场基本方程为 积分形式 微分形式 恒定速率变化的似稳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场基本方程为 积分形式微分形式 如果只讨论真空情况,知道了全空间矢…  相似文献   

14.
磁聚焦法是测定电子荷质比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在此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实验测量过程中荧光屏上显示扫描的线段随所加的电场的变化关系,证明了忽略电场的边缘效应时,电压偏转板并不改变电子束在荧光屏上的显示形状,但是增加了线段的长度,并且线段与水平轴的夹角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5.
陈兴乐  雷银照 《物理学报》2014,63(24):240301-240301
利用二阶矢量位和洛伦兹互易定理,解析求解了导电、导磁金属管道外任意放置线圈激励下非轴对称涡流场的频域解.利用求频域式极点处留数的方法求解拉普拉斯反变换,得到了脉冲电流激励下检测线圈两端感应电压以及管壁内脉冲涡流分布的时域解析式.分析比较了不同线圈放置方式下管壁内脉冲涡流的分布和扩散过程,以及感应电压对管壁的灵敏度.研究结果表明:当线圈轴线沿管道径向法线方向放置时,得到的感应电压时域信号最强,对壁厚的检测灵敏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1电磁感应及动生电动势 电磁感应描述的是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指出闭合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与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即ε=-dφm/dt其中,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EAST托卡马克逆磁线圈加补偿线圈的逆磁测量。该方法的优点是补偿线圈有效地消除了纵场线圈产生的磁通变化,而调节机构能降低来自极向场的误差信号。详细地叙述了逆磁线圈工程设计中考虑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对逆磁线圈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次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电荷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特点,分析了磁聚焦法测量电子荷质比的原理;利用磁场叠加原理,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测量磁聚焦时励磁电流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从实验角度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指出了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得出了测量磁聚焦时励磁电流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变化磁场产生感应电场的佯谬出发,说明只有确定变化磁场区域的边界条件,感应电场才能确定。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学物理课本有关论述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EAST极向场线圈及磁测量系统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网格法计算空间磁场,应用最小二乘法优化极向场线圈、单匝环、磁探针位置参数及标定系数获得了更准确的位置坐标,明显地改善了磁场和磁通的计算误差,也为等离子体平衡反演算法提供更准确的格林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