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液晶的故事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Reini-tzer在研究胆甾醇酯对植物的作用时,发现这种有机材料竟然有两个熔点:在145.5℃.胆甾醇酯先熔化成一种混浊的液体;到178.5℃,混浊突然消失,液体变成全透明,“如果说固体的胆甾醇酯已在145.5℃熔化为液体,那么,又是什么不同于固体与液体的鬼东西在178.5℃熔化?”  相似文献   

2.
 液晶是1888年由奥地利的F.Reinitzer发现的.他把各向同性的胆甾醇苯酸酯晶体加热到145.5℃时,它熔融成为各向异性的混浊液体.继续升温到178.5℃,混浊液体突然变为清亮的液体.这个由混浊到清亮的过程是可逆的.这说明在各向同性的国相和各向同性的液相之间存在着一个各向异性的液态中介相.把这个各向异性的液态中介相叫做液晶相.凡是能出现液晶相的物体统称为液晶.混浊的胆甾醇苯酸酯液体就是一种液晶.由于液晶具有各向异性而且是液态,所以液晶必然是由各向异性的分子构成,而且分子倾向于定向排列.各向同性分子构成的液态是不可能出现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有棒形,盘形和碗形三种形状.  相似文献   

3.
王新久 《物理》1990,19(10):0-0
一、液晶的混浊外观——强烈的光散射在一百年前,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首先发现了液晶,他在一封通信中写道:“这种物质(胆甾醇苯酸酪)具有两个熔点,在145.5℃时,它熔化成为一种雾状的液体;在178.5℃时则突然全部变成清亮的.冷却时先出现紫蓝色,但很快自行消失,物质又呈浑浊状液体,进一步冷却,紫蓝色再度出现,不久即固化成为白色的结晶块.”现在的知识告诉我们,胆甾醇苯酸在145.5℃和178.?...  相似文献   

4.
神奇的液晶     
 液晶,这是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都会碰到它,如液晶手表,BP机、数字式仪表的液晶显示屏以及液晶电视机等.但是若问什么是液晶?液晶为什么具有显示功能?则不少人又无言可答了.一、液晶的发现早在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在加热熔解胆甾醇脂过程中发现,这种有机化合物结晶体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出现一种神奇的现象:当加热到145.5℃时,结晶体溶解成混浊粘稠的液体;当继续加热到178.5℃时,则又变成了透明的液体.当时,莱尼茨尔就明确认为该有机物有两个溶点.前者叫熔点,后者则被人们称为清亮点.  相似文献   

5.
发明背景: 我们知道,在外加电场下某些胆甾相液晶变成向列相。1968年报道了当外加电场时单元的氯代胆甾醇或者氯代胆甾醇和其他胆甾醇衍生物(如有胆甾烯基壬酸酯,胆甾烯基油烯碳酸酯)混合物由胆甾相变到向列相。在直流场强约为10~5V/cm下,含有这种材料的电光屏由光散射的不透明态变成无色透明态。因而,这种屏需要相当高的电压,再一个缺点是使用温度范围有限制。因此,人们非常需要使用温度范围较宽(如室温在内的范围)和工作电压较低的电光屏。  相似文献   

6.
林磊 《物理》1982,11(3):0-0
液晶是奥地利生物学家Reinitzer于1888年在胆甾醇苯甲酸酯中首先观察到的,由德国的晶体学家Lehmann于翌年命名.“液晶”这两个字,指的是介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目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很重要[1].我国的液晶研究亦已有十一年历史[2].自液晶的发现到1977年的89年间,人们所知道的液晶都是在长形的有机分子化合物中找到的.这些分子一般有一个长而坚硬的中心部分,成板条?...  相似文献   

7.
初三物理中液体对流演示实验,往往因烧瓶中投入高锰酸钾时晶粒就溶解在水中,在未加热前就出现混浊现象,观察液体对流现象就不清晰。为此作如下改进。先在烧杯内装大半杯冷水,并放在支架上,用一小薄块的脱脂棉把高锰酸钾晶粒包  相似文献   

8.
以丁二酸胆甾醇单酯(CSA)作为质子给体,以4-对烷氧基苯甲酰氧基-4′-苯乙烯基吡啶(NCn)作为质子受体,通过羧酸和吡啶之间的氢键作用形成氢键诱导液晶化合物(CSA·NCn)。 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含苯乙烯基吡啶基团的液晶化合物NCn及其与丁二酸胆甾醇单酯(CSA)的氢键复合物CSA·NCn在溶液中的光致变色及光化学反应。 结果表明,在乙醇溶液中紫外光照射下二者均发生顺反异构化,分子间氢键对顺反异构化反应没有太大的影响;NCn化合物在氯仿溶液中,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CSA·NCn的氯仿溶液,紫外光照射下只发生顺反异构化,这一方面说明光化学反应发生在吡啶的氮端,同时也表明这类氢键液晶化合物中的氢键比较稳定,光照下不发生解离;在NCn和CSA·NCn的乙醇溶液中加入H2SO4,两者均发生质子化。 表明强酸可以破坏CSA·NCn化合物中的氢键,使含吡啶端基解离出来,同H+发生质子化。  相似文献   

9.
在本文中描述胆甾醇型和非胆甾醇衍生物的混合液晶,如MBBA和COC混合液晶的光学和热学性能。这些混合液晶具有较宽的光谱带,有效偏振特性,热稳定性及结构特性等。在光学装置中将用到这些性能。  相似文献   

10.
液体的实际结晶温度必须或多或少低于其固液二相平衡共存温度(即熔点),这种现象叫液体的过冷。也就是说,液态物质降温到熔点时并不立即凝固,而必须或多或少低于熔点才开始凝固。温度低于其熔点的液体叫做过冷液体。例如锑的熔点为631℃,而锑的溶液要过冷到590℃才开始结晶;很纯的水可以过冷到-40℃才结冰;镓的熔点是29.75℃,在静止时,它可以在低于溶点5°~15℃的情况下保持液态一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为增塑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技术,研究BMIMPF_6增塑二醋酸纤维素(CDA)体系在室温(25℃)以及升温过程(35~210℃)中CDA与离子液体的相互作用,为离子液体增塑CDA熔融加工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温度25℃时,增塑体系中CDA形成氢键的羟基、乙酰基基团、 BMIMPF_6中阴离子以及咪唑环上C—H相较于未增塑前均出现特征峰位置偏移或强度变弱的情况,且随着增塑剂含量增加,变化程度加剧,证实离子液体与CDA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存在于离子液体咪唑环上活泼氢与CDA乙酰基、咪唑环上活泼氢与CDA骨架C—O以及阴离子与CDA乙酰基之间,有助于破坏和削弱CDA中原有氢键网络结构。在升温过程中,未增塑CDA形成氢键的羟基吸收峰呈现强度变小、高频偏移的规律,并一直存续于整个升温过程,乙酰基基团相应特征峰维持稳定的状态,而增塑后CDA中羟基吸收峰变化程度较之于增塑前明显加剧,且温度高于180℃后羟基完全消失,乙酰基中C=O, C—O以及骨架上C—O对应吸收峰变形、强度大幅度减小,说明增塑后CDA热稳定性下降,对热的抵抗力更弱。进一步对增塑CDA在35~170℃之间的二维红外相关技术分析表明,升温过程中增塑CDA体系经历离子液体咪唑环上孤立活泼氢和CDA中自由羰基先发生相互作用,随后离子液体阴阳离子解除相互作用, CDA中原本缔结氢键的乙酰基相应基团因氢键受热被破坏而释放出自由羰基、酯基C—O和甲基,并与离子液体阴阳离子形成了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后CDA骨架上的C—O也参与到与离子液体的相互作用中。CDA乙酰基与BMIMPF_6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比CDA原有氢键作用结合力和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并随着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液体甲烷是易燃易爆的低温液体,在封闭容器中压力的上升是它安全储存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文中列出了无损储存计算用模型,并以40m~3液化天然气储罐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甲烷的无损储存规律,得到了0.1518MPa和标准大气压下环境温度分别为30℃,50℃和80℃下的无损储存规律,以及液体甲烷安全无损储存天数。  相似文献   

13.
变温红外光谱法是研究结晶化合物结晶谱带的一种有效方法。作者合成了左旋丙交酯,采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热分析仪表征了样品的结构与性能;然后利用红外变温法在15~120 ℃范围内对左旋丙交酯做了变温研究。结果发现当T=95 ℃时丙交酯在770~800 cm-1区域有两条吸收谱带变化明显,样品退火后,变化的两谱带又基本复原,由此推测,此两谱带与左旋丙交酯的结晶相关联,可能是其结晶相关谱带。  相似文献   

14.
BrФnsted酸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杨  肖国光  李国朝 《光谱实验室》2010,27(5):1976-1982
制备了5类含有不同含氮官能团及不同阴离子的功能Brnsted酸离子液体,分别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电喷雾质谱(ESI-MS)和热重分析(TG/DTA)等表征方法对制备的离子液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10种离子液体与预期设计结构相同,纯度大于95%;热重分析表明,制备的离子液体的分解温度较高,除了[MPy]NO3为199℃以外,其他离子液体均高于300℃,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宽的液态范围。  相似文献   

15.
柠檬酸单月桂醇酯二钠盐的合成过程及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述了柠檬酸月桂醇单酯二钠盐的合成过程。以乙酸酐、柠檬酸为原料 ,合成柠檬酸酐中间体 :柠檬酸∶乙酸酐 =2 0∶1 0 ,温度 36℃~ 37℃ ,反应时间 18h ,产率为 71 0 % ;酯化反应 :柠檬酸酐∶月桂酸=1 0∶1 1,温度 85℃~ 90℃ ,反应时间 2 0h ,单酯的产率为 83%~ 84 %。并采用红外光谱对合成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及产物进行了研究。通过柠檬酸 ,柠檬酸酐及柠檬酸单酯二钠盐的红外光谱比较分析 ,证实了环状柠檬酸酐的形成。证明了直接制备高纯度的柠檬酸单月桂醇酯二钠盐工艺路线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同时表明可以用红外光谱对反应的中间体及产物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采用GC-FTIR和GC-MS建立环状硫代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的分析方法.选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m×320μm×0.25μm),分流比50∶1,进样量1μL,进样口起始温度120C,保持5min,升温速率15℃/min,进样口终止温度270℃.质谱采用EI源,选取Scan模式,扫描范围为50到550m/Z.结果表明GC-FTIR可鉴定出3种环状硫代碳酸酯,而GC-MS可同时鉴定出4种环状硫代碳酸酯.  相似文献   

17.
对液体冷媒融霜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在保温体内对-23℃的工况下进行了水的冻结试验,分别测得液体冷媒融霜和电热融霜时水的冻结速率以及在同样加湿量但不融霜时冻结水冻结过程的空白试验。试验表明:液体冷媒融霜时水的冻结速率高于电热融霜,并且液体冷媒融霜时冻结水的冻结曲线波动不大。  相似文献   

18.
FTIR研究热处理对RIM PUU的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PUU(聚氨酯脲)样品薄膜放入FTIR恒温池内进行原位扫描。FTIR红外谱图的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氢键化的脲键的吸收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吸收变化甚微。在热处理过程中,有序氢键化脲键基团吸收的变化率(反映微相分离动力学)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PUU材料在热处理之前,羰基振动区内游离的氨酯键、无序氢键化的氨酯键、有序氢键化氨酯键、无序的氢键化脲键和有序的氢键化脲键等多种羰基并存,热处理后仅存游离的氨酯键、氢键化的氨酯键及有序的脲键3种吸收谱带。在100℃下,热处理时间(超过8h)越长,力学性能越差。而在相同的热处理时间(8h)内,热处理温度在100℃,PUU弹性体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黄强  孟庆意  班春兰  张蕊 《光谱实验室》2011,28(5):2448-2450
采用气相色谱快速分析方法测定环氧氯丙烷反应体系中的缩水甘油丁酸酯.采用SE-30( φ3mm×1.5mm)填充柱,载气流量:48.86mL/min;柱温:100℃;气化室温度:185℃;热导检测器温度185℃;缩水甘油丁酸酯的量(x)与峰面积(y)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y=1594.1x+1370.1,R2=0.9993...  相似文献   

20.
液晶     
液晶是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在合成胆醇脂时发现的:实验物质加热到145℃晶体开始熔解并逐渐变成乳白色粘稠状液体,温度达到178.5℃时粘稠状液体变清而成为各向同性的液体.该物质处于145-178.5℃之间的粘稠状态时具有双折射现象,这就是液晶.20世纪60年代以后液晶研究篷勃发展起来.7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德然纳成功地建立了液晶的宏观相变理论并提出了液晶与超导体和超流体的相似性,使液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然纳因此项成就获得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我国从70年代开始液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