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子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比較难以理解。因为一般的重量單位,像斤、兩、吨、克等,都是具体的实际重量,而原子量的單位,“氧單位”学生往往感到糢糊抽象,难以理解。在“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琴仿同志所写“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中,所談到的,原子量的教学,文中一方面講物質有重量,物質由分子組成,所以分子必有重量,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必然都有重量,原子的重量虽然微小,但是用科学方法、可以测定。但在另一方  相似文献   

2.
各种元素的原子量,我们知道最初是以氢原子量等于1为标准而测定的。后来由于许多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发现能和氧化合的元素实在比能和氢化合的元素多得多,而且精确地测知氧的原子量实际上等于16。因此,改用氧原子量为16作标准比以氢作标准要好得多,所以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到今天来说,都是以氧原子量为16作标准而测定的。现行教科书中用氧原子重量的1/16做为原子量单位,叫做氧单位,是表示实在的数值。现在大多数元素的原子量都是带有小数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从理论上得到的解释,实有下面三个原因。第一,由于有些元素为几种同位素的混和体。现在所  相似文献   

3.
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一)为什么难教?(1)因为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教学时牵涉到原子量、分子量氧单位、克单位、原子数、分子数等方面。定义较为周折,如果骤然提出“克原子是以克做单位来表示元素一定的量在数目上等于它的原子量”,学生会莫明其妙。当教师继续往下讲,把问题引到原子数、分子数上去,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在以前讲到原子量和分子量时,教师曾认为“克单位”太大,应该采用“氧单位”;但在讲到克原子和克分子时,教师却又认为“氧单位”太小,应该用“克单位”。这样来回翻觔斗,岂不把学生闹糊涂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沈性文)(2)学生常有下列误会:i)把克原子和克混为一  相似文献   

4.
原子量一节,在初中教材范围内,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了解学员难点,修改教案是教好课的最重要的一环。现在,把我对这一节的讲法,提出来,供作参考:一、正确估计学员难点,确立教学重点。这一课的主要难点:①原子那样小,有没有重量?怎样表示它的重量?②为什么要以氧单位来计算?根据难点:确立教学重点:讲透氧单位,说明原子量。二、难点的解决法: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原子量是相对数值,它是一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我们选订的)标准元素的原子的重量比(也可说是质量比)。同时我们考虑到大多数的元素有同位素,那么原子量也就是各同位素的平均重量。的确在下文将要讨论到,由质谱方法测定原子量就是测定每一同位素的多寡和质量数,然后算成我们常用的原子量。为什么我们不用绝对数值来表示原子量呢?主要是一个原子的重量太小,没有使用的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當量是純質(元素)與8克氧或1.008克氫化合時的重量,這個意義每一位化學教師都非常熟悉,如果作表演實驗或學生自己作實驗時,常用氫作還原劑,以還原已知重量的氧化銅,由氧化銅失去的重量即为已知氧化銅中氧的重量,便可計算出銅與8克氧化合時的重量。此重量即为銅之當量。其反應式为: CuO+H_2→Cu+H_2O. 在許多學校里作此實驗時,實驗者常常帶有一個恐懼心理,或者躲避儀器很遠,事實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一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一章教学中,“克原子、克分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同时又比较抽象。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就很难接受。即便当时能听懂,以后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发生问题。例如过去有的学生把“1克原子氧”当成是1克重的氧原子:认为32克氧和2克氢中含有不同数目的分子。这就说明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这一次讲授时,经过对教材进一步的分析,以及教学的实践,体会到在“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使学生树立清楚明确的“克原子”(克  相似文献   

8.
以CNDO/2法计算了cAMP和cGMP分子中糖一环磷酸部分的电荷分布.结果表明与磷原子相连的两个环外氧原子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而且轴向氧的稍大于平伏氧的.因此,很可能是两个环外氧原子而不是一个环外氧原子为蛋白激酶调解亚基束缚部位识别。以-CH_2取代O5′,可引起环外两个氧原子电子密度的增加,但仍然保持轴向氧的电子密度稍高于平伏氧电子密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中學化学教学中,讲解克分子、克原子,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按照课文那样,说明“物质的一定量用克表示时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然后说明“任何物质的一克分子含有同数的分子”,过去我曾经这样讲过,一般同学感到难于接受,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物质的一定量(就是不明白这一定量)要用克来表示(有的则认为过去提到物貭分子的重量不是用克来表示,而是用氧单位来表示,为什么现在又提出用克来表示呢?),特别是此一定量为什么又刚好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如氧的分子量为32,則一克分子氧为32克,这32克是怎样来的呢?同学們是难以了解的。最后又提到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貭里都含有同数的分子,同学们更是茫茫然了。尽管你用通俗的例子说明假定一个苹果是4两,一个桔子是2两,其重量不同,但它們的个数相同,一般同学还是不大相信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的重量可以不同而分子数完全相同的道理,因  相似文献   

10.
1955年9月号“化学通报”上刊載了琴仿同志的“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今对其中元素一节的敬法,提出我的意見,並希同志们指正。原文:(?)……“元素、單質、原子”三个名称,在初中教学中常觉得难於区别,我們可以这样的認識:“元素”是原子的种类名,“單質”是能存在的实际物質,“原子”是組成这种物質分子的微粒。例如:一种元素叫做硫,它可能有斜方硫、單斜硫及彈性硫三种單質,这种不同的單質是因硫元素的原子結合成不同的分子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化学实驗中,用置换法测定金屬的当量時的儀器裝置,大多數都採用巴烈金(?)無机化学实習中採用的那种简單設备(見圖1),操作比較簡單,所置換出來的氫的体積也可以直接从量气管上讀出。但是,这个实驗对於实習者和指導者來說,常常發生以  相似文献   

12.
吴雅琪  郑旭莲  程萍 《化学教育》2021,42(9):97-101
从以氢为基准到以氧为基准,再到以碳为基准,原子量基准的设定与化学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运用原子量基准的设定史实,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困惑,学习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认识科学的本质,充分发挥史实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该书第10页物质不灭定律,原文:各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以前的总重量,必等於反应以後生成的各种新物质的总重量。”这样说法,只适合於所拿的原物质是互为当量,例如2克氢和16克氧反应生成18克水,但一般化学实验或化学工业在生产上进行化学反应时,都是特意加多某一物质以使反应向右进行,即原物质并不互为当量。例如5克氢和16克氧作用生成18克水还剩1克未作用的氢,若照原文定义,各物质在化学反应以前的总重量是氢3克、氧16克共19  相似文献   

14.
1879年Д.И.门捷列夫在给一位瑞典科学家的信中,对证实周期律的正确性的研究工作作总结时,曾指出:“若钪即类硼,即在已清楚知道的这一系列密集的元素中,现在只有类硅尚未发现。它的发现,将是特别有趣的。”门捷列夫在另一个地方写道:“我认为,在那些毫无疑问地是尚未找到的金属中,属于第Ⅳ族和第三列的碳的同族元素是最有兴趣的一种金属。”周期系表的第一个草案表明:门捷列夫曾特别注意的,正是这一元素——类硅,即后来的锗。在这张表上的纸角有一附记,包括一系列的第四族元素,并指出它们的原子量和它们之间的差。以X表示类硅,并且算出了它的近似原子量。这种情况给我们充分的理由肯定说,正如Б.М.克得罗夫(Кедров)  相似文献   

15.
运用广义梯度近似密度泛函理论方法(GGA-PW91)结合周期平板模型, 研究水分子在二氧化铪(111)和(110)表面不同吸附位置在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行为. 通过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发现:(111)和(110)表面铪原子(top 位)是活性吸附位. 水分子与表面的吸附能值随覆盖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在(111)和(110)表面, 水分子都倾向以氧端与表面铪原子相互作用. 同时也计算了羟基、氧和氢在表面的吸附, Mulliken 电荷布居, 态密度及部分频率. 结果表明, 在两种表面羟基以氧端与表面铪相互作用, 氧原子与表面铪和氧原子同时成键, 而氢原子直接与表面氧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羟基. 通过过渡态搜索, 水分子在(111)和(110)表面发生解离, 反应能垒分别为9.7和17.3 kJ·mol-1, 且放热为59.9和47.6 kJ·mol-1.  相似文献   

16.
以2-(N,N-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6-醛基-4-甲基苯酚(HL)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钙配合物[Ca_2L_2(NO_3)_2](1)和一个单核镉配合物[Cd(HL)(NO_3)_2](2),在碱性条件下,2能转化为双核镉配合物[Cd_2L_2(NO_3)_2]·H_2O(3)。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配合物1和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c和C2/c,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钙单元[Ca_2O_2],每个钙均为八配位的扭曲十二面体构型[CaN_3O_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2是一个单核镉配合物,八配位镉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十二面体[CdN3O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配体H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以及2个硝酸根的4个氧原子,醛基不参与配位。配合物3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镉单元[Cd_2O_2],每个镉均为七配位的单帽三棱柱构型[CdN_3O_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一个氧原子。  相似文献   

17.
卢倩 《化学教育》2001,22(5):15-16
在自然界中,基态氧原子是不存在的,氧以单质氧气Q和臭氧Q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现,更大量地以各种元素的含氧化物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现。基态氧原子的价电子构型是2s22p,在2P能级中有2个电子是成对的,其他2个电子是成单的,即2s^2 2p^ X2P^1 Y2P^1z。氧的电负性为3.44,当它与电负性很小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夺取其电子形成一2价氧(仔一),形成离子化合物。例如:Na2O,电子式  相似文献   

18.
(一) Parachor 在命名草案中,暂译為等張比容,鄙意以为凡是属于單位質量的物質的性質,可加以「此」字,例如單位質量物質的体积,稱为比容(Specific Volume),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氧原子和氧分子在完整和存在缺陷的Cu2O(111)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吸附在配位饱和的CuCSA位,而对于氧分子,则强烈倾向于吸附在配位不饱和的CuCUS位。氧分子在含有氧空位的缺陷表面的优势吸附位为平行吸附于空位上方的桥位。过渡态的计算表明氧分子在缺陷表面的解离是一个活化能很小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20.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单位的概念,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等提出的[见“化学上的基本常数”,载于PureAppl. Chem.,9(3),453—459(1964)]。它是由克分子演变而来。早在1900年之前,W.F.Oswald 提出将质量以克计、等于分子量或原子量的物质的量,称为“mol”。后来,这个原文被改为mole,而mol原字则成了摩尔这个单位的国际代号。长期以来,人们曾把它看作化学中特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然而,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克分子任何物质中都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相应的质量并不相等,似又不能作为质量单位。因此,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