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居民生活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破以往采用难以保证精确性估算数据的局限,根据居民生活私人交通所消耗的能源种类,利用官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IPAT与LMDI模型,构建一个包含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结构、交通消费倾向、收入、家庭规模与户数6个因素的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对居民生活私人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核算.结果建议进一步降低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发展小排量与新能源汽车消费,并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居民出行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引导节能减排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抽样调查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城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关情况,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拟在全省城镇开展抽样调查。本文提出分层三阶段PPS随机抽样设计,给出确定各阶段样本量的原则和方法,构造了按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的抽样方法及与之相匹配的估计量,讨论了估计量方差的估计。  相似文献   

3.
采用1997-2012年辽宁省碳排放时间序列数据,参照STIRPAT模型,通过因子分析和最小二乘法回归拟合得到碳排放量和5类主要影响因子的拟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单位GDP能耗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或降低1%将带来碳排放量增加或降低比率分别为:0.3294%、0.1544%、0.1424%、0.2675%和0.1375%.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为:2020年和2030年辽宁省的碳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38705.368万t和69603.215万t,碳排放强度将分别降至0.576t/万元和0.2878t/万元.  相似文献   

4.
将城镇化、居民消费和碳排放视作碳排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四个假设.运用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均是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城镇化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并且对居民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城镇化通过影响居民消费而影响碳排放.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有序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展会对举办地的重大社会影响,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而作为与展会相关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举办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对于展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出发,以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为例,在建立居民社会影响感知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聚类方法把社区居民分为三类,结合人口统计学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居民不同的感知特征,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了不同维度因子感知与居民总体感知的关系,研究不同居民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合理安排陕西省城乡居民家庭减排规划,引导居民实施低碳消费,实现低碳发展.利用LMDI因子分解和Tapio指数法分别研究城乡家庭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驱动因素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与居民消费支出总脱钩逐渐趋于弱脱钩关系;②家庭人均收入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量与居民消费支出是“增长连结→扩张负脱钩”;家庭规模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变化量与居民消费支出是“弱脱钩→强脱钩”;家庭户数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变化量与居民消费支出是“强脱钩→弱脱钩→增长连结→扩张负脱钩关系”;③除农村家庭直接碳排放变化量外,能源消费强度和家庭消费率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量与居民消费支出都是“弱脱钩→强脱钩”,能源消费结构和家庭消费结构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量与居民消费支出都是从较理想的脱钩状态发展为扩张负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7.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4):628-635
本文首先给出并分析了影响复杂抽样设计效率的要素构成,明确了设计效应在抽样误差量度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其次,针对设计中的诸多要素,建立不同要素组合设计效应模型和综合设计效应模型,构建了对复杂抽样设计进行有效分析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以我国住户调查为例,给出设计效应在我国复杂样本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需求随机环境下电力企业关于电源建设与电力调度的最优决策;考虑电源机组的能源结构约束与运营发电期内的碳排放总量约束,构建了以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带补偿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定性分析了模型的最优解与装机容量等其它参数之间的联系;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例,基于真实的数据并考虑政府的规划建议与企业自身的低碳化发展要求,利用情景生成法求解随机规划模型。结果反映了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环保绩效与总成本之间的矛盾之外,为企业在实践运作中计划期的电力建设决策以及运营期的发电决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叶斌  唐杰  陆强 《运筹与管理》2013,22(4):157-162
在电力行业碳排放受限情况下,碳排放权成为电力企业生产必须获取的一种资源。碳排放权资源影子价格可以成为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构建和碳税税率制订的重要参考。本文构建了以系统发电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电力系统数学规划模型,利用对偶原理求解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以海南电网为案例,得到电力系统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影子价格随着碳排放总量上限的降低呈现阶梯状增长走势。碳排放强度高的煤电和排放强度低的风电对排放权的影子价格影响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类新型城市碳循环系统及相关演化分析.基于南京市碳循环系统的相关数据,借助神经网络得到满足实际系统的参数.以人为碳效应指数为衡量指标,探究系统中各变量变化对系统的演化影响.结果表明:大气中碳的峰值到达得越晚,人为碳效应指数的数值越大;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动物圈中的碳储量的峰值越早达到,人为碳效应指数越大;人类活动是致使人为碳效应指数变大的主要原因,同时城市碳循环人为碳效应指数的控制应该多地区协同发展,总体人为碳效应指数降低,局部地区才会真正意义上降低.利用数值仿真来展示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福建省6大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17种一次性能源,测算了1995年至2012年福建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总体趋势,分析了碳排放的能源空间分布结构及产业空间分布结构;创新型地将能源结构效应分解为能源消费种类变化效应和能源消费量变化效应,从而对碳排放分解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从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分解了各因素对福建省生产和生活碳排放的贡献值、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碳排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是导致排放量持续增加的主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较大的减排节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在对我国物流业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技术,建立中国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1-2010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运输方式、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以及人口等6种因素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在研究期间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运输方式对碳排放增长也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虽然表现出拉动作用,但效果微弱.而物流发展因素则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进物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挥物流发展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同时,优化物流运输体系,形成以铁路为主体,水运和管道为支撑,公路和航空运输为辅的低碳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便利收益视角来分析投机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首先导出了基于IGARCH模型的动态便利收益近似计算式,并据此来判断投机行为是否引起价格与供需基本面的脱离;然后构建了包含动态便利收益的投机套利模型来度量投机行为对价格的影响强度.最后对天然橡胶市场的投机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短期价格对投机者的预期反应敏感,使市场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投机行为引起天然橡胶价格与供需基本面脱离,起到了推涨助跌的作用,加剧天然橡胶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15.
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是结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基于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基于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构建了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个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模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评价对象的灰色关联系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进而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作为判定评价对象优劣的准则.运用该模型对2005年到2008年中部6省即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山西6个省份及全国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其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排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