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产业,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房地产企业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省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笔者应用2000—2011的四川省面板数据,选取了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一些主要的变量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变量与房地产价格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采用岭回归方法对四川省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四川省房地产业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对江苏省2000-2010年9个指标的汇总数据进行研究,并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考察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在岗职工平均收入、人均GDP是影响江苏省房价最重要的因素.同时,考虑到江苏省内部发展的差异,又运用PLS法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2004-2010年9个指标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岗职工平均收入对三地区的房价均有较大影响.其余影响因素则因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价格是保证房地产经济健康运行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复杂,各因素的变化势必将对房地产价格的涨跌产生影响.以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为基础,以上海市商品住宅价格为研究对象,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计算各因素对房价的平均影响值(MIV),构建MIV-BP模型,实证分析各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生产总值,贷款利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为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土地增值税对房价产生较显著影响.而在上述变量作用下,房地产供给面积与销售面积已经很难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因此应将生产总值,贷款利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刘彩云  姚俭 《经济数学》2017,34(1):77-83
从理论方面验证了汇率对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机制,并建立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研究汇率与房地产价格的非线性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汇率与我国房地产价格间互动关系在不同区域的情况有差异性: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与汇率相互促进,在经济波动较大(区制2)的情况下,响应程度更加明显;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很微弱,且在两个区制下响应程度相似.并根据所得结果对房价调控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地区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考虑了财政创新支持、金融创新支持、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地区经济的转轨情况、地区人力资本禀赋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是地区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因素,各个因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的指导下,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技术转移作为军民两大板块多领域、全要素、深层次对接的重要载体,其转移效率直接影响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以2012~2016年间中国A股证券市场军民融合板块下45家企业的数据为基础,采用DEA的方法,通过测度不同区域技术转移效率,分析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的区域差异并进行收敛性研究,进而通过面板 tobit模型分析以企业、政府、高校、环境四个方面产生的六个因素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五年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波动较大,年际差异和省际差异都较为显著。军民融合企业自身规模、产品的差异化、政府的科技投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技术转移效率有正向影响,高校数量、地区GDP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房地产价格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其中31个省市1999-2006年商品房平均价格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商品房价格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商品房价格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而且这种趋势在逐年增强.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结果显示,省域商品房价格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高值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低值聚集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房地产开发起步较晚的西部地区,而且这种集聚特征1999年以来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8.
由经济学理论分析可知,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具有显著的影响.利用LM检验和LR检验得到,包含货币政策变量和房地产价格变量的VAR模型具有非线性特征,并构建了相应的LSTVAR模型.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变化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动态影响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贝叶斯adaptive Lasso分位数回归(BALQR)模型对影响房地产业信用风险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任何分位点上,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影响最大的均是GDP增长率,其次是CPI增长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增长率,其中前者为负向作用后两者为正向作用,而资本市场的景气状态则对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基本没有显著作用.不过,在不同分位点上,不同宏观因素在房地产行业的不同信用风险水平上的影响程度又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遴选1996-2012年我国(除重庆、港、澳、台外)30个省(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建立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计算显示,运用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显著提高了估计的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城镇居民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且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又大于城镇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经济结构变化作为切入点对中国住房价格持续高涨现象进行分析,在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我国1999年至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结构对商品房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分配结构、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以及财政分权水平决定了房价水平;短期来看,除了经济结构外,房价偏离长期均衡价格的水平决定了房价水平。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党中央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以来,党中央再次号召全国19个省市援疆.值此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大人力资本区域配置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对于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变系数面板模型,计算各地州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提出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的对策建议.最终得出的基本结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各地州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州,其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州,而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州.  相似文献   

14.
基础房价的相关指标及其走势一直是大众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上海基础房价相关指标的分析,建立了市场房价走势的两个数学模型.模型一: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消除指标间的共线性,再用回归拟合房价模型并进行预测;模型二: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核估计方法预测出房价.继呵对2005年下半年的房价走势进行了预测,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态多因子模型,对26个大中城市1999年1月-2010年5月的房地产价格波动进行因素分解,分别提取了表示区域特征的区域因子和城市特征的城市因子,从区域因子的特征看各区域房价波动受政府调控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各区域因子对区域内各城市房价波动的影响贡献度较大,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个特征更明显.对区域因子互动关系的研究表明: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波动存在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分别向东北,中部,西部蔓延的"波纹效应".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加强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在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新疆居民需求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且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较小.最后提出了增加居民收入、拓展消费空间、扩大居民消费和开拓农村市场等提升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微观视角,梳理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房价影响居民收入的理论基础,并利用湖南省1998~2014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房价波动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若房地产市场繁荣致使房价增长1%,则居民收入相应增长0.519%.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发现,当短期房价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值时,以负0.33的力度反向作用机制将波动拉回到长期均衡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