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量子化学方法在B3LYP/6-311++g(3df,3pd)水平上研究了Ni^+与C3H8的反应,获得了[Ni,C3,H8]^+基态(双重态)势能面上CH4还原消除的详细机理。结果表明:该势能面上CH4消除反应经历两个基元步骤:Ni^+首先通过C—C活化过渡态形成插入型中间体,然后分别过不同的H-转移鞍点异构化为产物型中间体,并继而解离生成CH4,这些结果与以前从实验推测的反应机理明显不同。计算表明:对于该势面能上的甲烷消除反应,能量最有利的反应通道是Ni^+C3H8→Ni(C2H4)^++CH4,计算的反应热为127.85kJ/mol,与实验结果(106.13kJ/mol)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更清晰地揭示M+与SCO基元反应的机理,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 在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u++SCO和Zn++SCO反应体系. 对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进行了全优化, 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在Cu+与SCO的反应中, 对影响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的势能面交叉现象进行了讨论, 运用Hammond假设和Yoshizawa等的内禀反应坐标垂直激发的计算方法找到了势能面交叉点. 计算结果表明, C—S和C—O键的活化都是通过插入消去机理, 但C—S键的活化在能量上更占优势. 计算确认了标题反应的主通道, 所有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DFT)在M06-2X/def2-TZVPP//B3LYP/def2-TZVPP+ZPE水平下, 对以开环的(η5-C5H7)2Ru为前驱体生成闭环(η5-C5H5)2Ru的各种可能的反应路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最终确定其反应机理为: (η5-C5H7)2Ru的一个η5-C5H7发生端碳成键的成环反应形成(η3-C5H7)Ru(η5-C5H7), 经过两步氢原子迁移到Ru原子上, 之后脱掉一个氢气分子形成(η5-C5H5)Ru(η5-C5H7), 而后另一个η5-C5H7再重复成环并进行两步氢迁移以及氢气分子消除而得到最终的产物(η5-C5H5)2Ru. 相似文献
4.
气相中Sc+和Ti+与CS2反应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Sc+和Ti+与CS2反应作为第一前过渡金属离子与CS2反应的范例体系. 采用密度泛函(UB3LYP/6-311+G*)方法计算研究了Sc+和Ti+在基态和激发态与CS2反应的反应机理. 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 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计算了不同多重度下的反应交叉势能面. 确定了Sc+和Ti+与CS2的反应为插入-消去反应, 找到了基态和激发态金属离子与CS2反应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以Cu+和Zn+与CS2反应作为第一过渡金属离子与CS2反应的范例体系. 采用密度泛函UB3LYP/6-311+G*方法计算研究了第一过渡金属离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与CS2反应的反应机理. 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 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并用UCCSD(T)/6-311G*方法对各驻点作了单点能量校正. 在Cu+与CS2反应中, 计算了单重态初始中间体1IM1到三重态插入型中间体3IM2的反应交叉势能面. 确定了第一过渡金属离子与CS2的反应为插入-消去反应, 找到了基态和激发态金属离子与CS2反应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以Cu+和Zn+与CS2反应作为第一过渡金属离子与CS2反应的范例体系. 采用密度泛函UB3LYP/6-311+G*方法计算研究了第一过渡金属离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与CS2反应的反应机理. 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 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并用UCCSD(T)/6-311G*方法对各驻点作了单点能量校正. 在Cu+与CS2反应中, 计算了单重态初始中间体1IM1到三重态插入型中间体3IM2的反应交叉势能面. 确定了第一过渡金属离子与CS2的反应为插入-消去反应, 找到了基态和激发态金属离子与CS2反应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1++ G**//B3LYP/6-311G*水平下, 对正己烷(C6H14)催化异构化反应中的氢溢流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过对振动模式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确认了各可能反应的过渡态. 同时在MP2/6-311++G**水平上对各驻点做了单点能计算和零点能校正, 计算出各反应通道的活化能, 进而确定了该反应的主反应通道, 其活化能为42.52 kJ/mol. 相似文献
9.
10.
用量子化学方法在UB3LYP/6-311++G(3df,3pd)水平上研究了一阶钒离子与乙烷的反应,找到了[VC2H6]^ 势能面上各驻点的结构,分析了反应过程中有关的电子转移性质,给出了CH4和H2的还原消队理。结果表明:CH4消除反应一般按加成-消除机理进行,在高能条件下也可按协同机理进行;H2分子消除反应,一般按1,2-H2分子消除机理进行,在高能条件下也可按1,1-H2分子消除机理进行。计算表明:能量最有利的反应通道是V^ C2H6→V(C2H4)^ H2,该反应放热11.82kJ/mol。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BMC-CCSD//B3LYP/6-311G(d,p)方法对CH3SH+CN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反应中涉及的各稳定点的构型、振动频率和零点能在B3LYP/6-311G(d,p)水平下计算得到,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存在两种反应机理,5条可能的反应通道.SN2机理由于能垒太高,与直接氢抽提机理相比可以忽略.该反应的最可行通道为CN中的C原子进攻SH中的H原子经由一个前期和一个后期分子络合物生成产物CH3S和HCN.计算得到的反应焓变与已有实验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3.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和QCISD(Quadratic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calculation)方法,对0(^3P)与CH2CHCl的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在UB3LYP/6—311 G(d,p),UB3LYP/6—31 (3df,3pd)计算水平上,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在UQCISD(T)/6—311 G(2df,2pO)水平上计算了单点能量.为了确证过渡态的真实性,在UB3LYP/6—311 G(3df,3pd)水平上进行了内禀坐标(IRC)计算和频率分析,并确定了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主要产物为CH2CHO和Cl. 相似文献
14.
氟氯酰与丙烷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对氟氯酰(ClF3O)引发丙烷(C3H8)反应生成C3H7自由基或丙醇等产物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在B3PW91/6-311++G(d,p)水平上优化了9个不同反应通道上各驻点物(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 并计算了它们的振动频率和零点振动能. 通过零点能校正计算了各反应路径的活化能, 并应用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各反应路径常温下的速率常数k. 计算结果表明: ClF3O与C3H8反应可经过不同路径生成HF, C3H7自由基和C1F2O自由基或C3H7OH和ClF3. 其中, 最可几反应路径为ClF3O分子的中间位F原子进攻丙烷β位H原子的反应, 活化能仅为7.54 kJ/mol, 速率常数为0.153×106 mol-1•dm3•s-1. 相似文献
15.
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水平上,研究了ClONO2+Cl(2P3/2)Cl2+NO3和ClONO2+Cl(2P3/2)ClO+ClONO(cis)及ClONO2+Cl(2P3/2)ClOCl+NO2的反应机理.计算得到各可能反应途径的过渡态,并经过内禀反应坐标(IRC)分析加以证实.反应ClONO2+Cl(2P3/2)Cl2+NO3反应活化能垒最低,为4.5kJ/mol,是反应主通道. 相似文献
16.
O(3P)+O2H→OH+O2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O(3P)与O2H反应生成羟基和氧分子的反应机理. 在PW91/6-31+G水平上用梯度解析技术全自由度优化上述反应物、产物和反应路径上的中间体及过渡态几何构型, 并通过频率振动分析加以确认, 计算IRC反应路径及中间体异构化过程, 确定了此反应的可能反应通道. 结果表明: 该反应是多通道多步骤的强放热反应. 首先形成顺式或反式O3H富能中间体, 此过程无能垒; 然后跨过一个能垒分解成产物OH和O2. 通道IM1→TS1比IM2→TS2克服的能垒要大, 反应放热372.822 kJ*mol-1. IM1TS3IM2 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水平下,研究了NH2与CH4的反应机理。通过振动频率和内禀反应坐标(IRC)分析,对反应过渡态进行了确认。在QCISD(T)/6-311G^*水平下进行了单点能计算,并进行了零点能校正,结果表明,反应NH2+CH4→N3+CH3是主要的反应通道。 相似文献
18.
19.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PW1K,BHandHLYP和MPWB1K方法,结合6-31+G(d,p)基组优化了烯丙醇与臭氧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通过同一水平的振动频率分析确认了中间体和过渡态.反应路径上的驻点都在HL理论水平下进行单点能量校正,并进行了MPW1K/6-31+G(d,p)水平下的零点振动能校正(ZPE).对反应机理的详尽分析表明臭氧抽取烯丙醇羟基基团中H的通道的反应势垒比臭氧加合烯丙醇双键基团通道的反应势垒高,臭氧与烯丙醇双键加合生成臭氧化物为最可几反应路径.在加合反应历程中,氢迁移通道需经过氢迁移和离解等复杂过程,最终要产生少量的OH自由基,与烃烯类臭氧化反应产生大量OH自由基的结果相反. 相似文献
20.
在密度泛函理论 B3LYP/6 -31 1 G*水平下 ,研究了 NH2 与 CH4的反应机理 .通过振动频率和内禀反应坐标 ( IRC)分析 ,对反应过渡态进行了确认 .在 QCISD( T) /6 -31 1 G*水平下进行了单点能计算 ,并进行了零点能校正 ,结果表明 ,反应 NH2 + CH4NH3 + CH3 是主要的反应通道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