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金俊 《中学数学》2016,(4):30-32
新人教版教材(2012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节内容的编排上与旧人教版(2007年3月第3版,以下简称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另起炉灶"完全不同.现就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加以比较分析.一、导入语的变化旧教材的导入语是"我们已经熟悉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引入负数以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  相似文献   

2.
有理数是初中数学的开局之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不得法而迟迟不能入 门,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来的数学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开好这个头呢?笔者以为教学中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 数学是初中课程中重要学科之一,《有理数》则是步入这一学科的重要门户.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刚刚入学的新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入门,特别是由于负数的引进无疑是学生的一道门坎.那么怎样才能顺利敲开这扇门呢?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学内容解析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知识,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二、教学目标设置1.了解底数、指数、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  相似文献   

4.
有理数乘法法则教学琐谈谢连虹(福建泰宁职中354400)有理数乘法法则是初一代数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对应用这个法则进行运算并不感到困难,但对乘法法则如何归纳出来,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试从以下四个问题谈一些教学体会,不对之处,请同行们斧正.1乘法法则...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一)”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二学期.它是在学生掌握对正数和负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正有理数加法的拓展,也是有理数减法的基础,同时又是实数加减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负数乘法法则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产生这一难点的原因是负数乘法的概念没有具体内容的支撑,要理解这一概念,学生的认知需要经历从有具体内容的数学到形式化的数学的转变,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理数一章的学习主要是要求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绝对值的理解及有理数加法和乘法中符号的确定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课本对B组题的要求是: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但在本章中,有几个B组题处理得恰当,对本章重点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章导学目标一、初步理解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以及有理数的两种分类.会用正数与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用数轴或绝对值的有关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二、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三、了解有理数概念及运算中的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精确与近似的辩证关系.第1课 正数与负数(一)一、教学目标了解正数与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二、导学阶梯1.观察(教材P42图)并回答:北京市冬季的最高气温是℃,夜…  相似文献   

9.
笔者听了W老师的一节有理数加法课,课上得很生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W老师是通过数轴引进有理数加法的.先出现的是“8+(-8)=?”,接着是“2+(-5)=?”.对于后者,W老师画了图(如图1、2). 图1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有理数“2”,图2上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向相反方向移动5个单位,即有理数“-5”,最后箭头落在“-3”处,所以2+(-5)=-3. 有理数引进方法甚多,W老师这样引进,据说和当地教材不一样,笔者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妥. 接下去是几道例题:8+(-6)=?,(-8)+5=?,5+3=?,(-2)+(-3)=? 这几道题覆盖了多种情形,有正正相加,负负相加,正负相加;在正负相加中有正加负的,也有负加正的;有正数绝对值大的,也有负数绝对值大的,因而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
"负负得正"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是数与代数内容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数系扩充的关键,对培养学生数感、运算能力起着关键作用."负负得正"的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内容呈现的过程性,正如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曾说:"我最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数学,因为在学正负数的时候,我搞不清为什么负负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记住就是’,学几何时对一个定理有疑议去问,还是一样的回答.我由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道理,于是不再理会,学数学兴趣一直不大,成绩不好."从他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讲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引入时,如果不讲原因,甚至只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就行",那会对刚刚系统接触数学的七年级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多么大的不良影响!本文拟对我国8个、新加坡2个、美国加州2个、德国1个共13个不同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负负得正"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来反映此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以及在引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体现出共性与特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古慧娟 《中学数学》2012,(18):21-22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小学数学讲的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而初中的数学扩展到数与字母,数形结合,抽象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更高了.小学有关数的计算只在非负数范围内,而初中学习了负数、有理数,把数扩充到了实数.初中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  相似文献   

12.
有理数乘法运算是继加法和减法运算后的又一种运算,也是有理数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学好有理数乘法运算是学好有理数运算的关键,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要注意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取合理的方法,才  相似文献   

13.
孙莉 《数学之友》2013,(4):34-36
【案例背景】这节课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运算"中《2.7有理数的乘方》,在本章中,学生在小学教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把数拓展到有理数的范围,在运算中出现了负号,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乘方运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种新的运算,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往教学经验也显示,如果  相似文献   

14.
在复数的第一节课教学中,一般的做法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自然数、有理数、实数的知识,然后提出负数需开方的问题,进而引入复数概念.课上的时间大都花在复数的一般形式介绍,以及虚数、实数的判断上.其实,这种教学设计会失去一次向学生介绍数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机会.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把实数发展过程作为重点,通过实数的回顾、整理,完善学生的实数知识.下面是我在复数引入课中的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实数今天我们来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数是数学的基础.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了不少的数的知识.那么,同学们对数有何了解呢?比如:自然数的历史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从小学到初中代数 ,学生有一个对初中代数的数学内容 ,思想方法 ,学习习惯的适应过程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适应与缩短这个过程 ,顺利地学好初中代数 ,可以初一开始安排一定的课时 ,对学习内容作衔接性的复习 .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 :这种衔接性的复习 ,决不能对小学内容作简单的重复 ,而是复习中有所提高 ,所提高的正是接近于初中代数起始课所要的知识方法 .例如复习算术数的运算 ,并突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 ,为有理数运算的教学作准备 ;又如代数的起始课 ,对于小学所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正方体等计算公式 ,自然地用字母表示 ,为出现字母表示数和代数式作准备等等 .在衔接性的复习中 ,还要注意改变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不重视算理 ,不重视过程的习惯 ,尽量提倡学习数学要“言必有据”、“算必讲理” .同时抓好对课内练习的要求 ,课外作业的格式以及预习、复习的习惯 .在衔接性复习中 ,对每个单元有关的小学数学内容 ,要重点复习 ,并弄清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起始课的有理数的概念后 ,可以结合小学学过的数的运算局限性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例如 ,数系扩展在小学数学中虽有一定安排 ,但比较零...  相似文献   

16.
邬云德 《上海中学数学》2004,(3):F002-F002,1-2
新课程提倡教学目标综合化、多元化和均衡性 ,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程提倡的综合化的教学目标呢 ?以“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为例作一个回顾研究 .“有理数的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绝对值、非负有理数的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也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内容 .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对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化”过程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  相似文献   

17.
<正>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后,老师布置一道课后挑战题,题目1:将和1+2+3+4+5+6+7+8+9中的若干个"+"换成"-",设其非复代数和为x,求x的最小值.拿到这个题目时,我是这样想的,要使x最小,x又不是负数,那么x取0应是最小值.首先把第9个数9的前面"+"换成"-",得到  相似文献   

18.
周明 《中学数学》2007,(7):15-16
袁隆平先生中学时期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时对“负负得正”不解,于是问老师.老师告诉他:“你记着就是了.”这个回答使袁隆平认为“数学是不讲道理的”,渐渐地这位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袁先生的这一经历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对所提的问题是感兴趣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提问时往往也会犯简单粗暴的毛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有时学生的提问是极具创造性的,教师只要真诚地面对,勤奋地付出,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衔接上的“四个障碍” 1.小学只学了非负有理数,初一将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为整个中学数学学习垫铺了基础。但由于“负数”的引入,搅乱了他们原有的数的观念。事实上,通过小学的数学学习,他们一般都以零为最小数,总认为两数的和必大于任一加数,两数的差必小于被减数,特别是较小的数减不了较大的数等,从心理上拒绝“负数”。  相似文献   

20.
学完有理数,我在家里复习,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数轴上三点A、B、C分别表示有理数a、1、-1,那么 |a+1 |表示( )A. A、B两点距离;B. A、C两点距离;C. A、B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D. A、C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从“距离”去试验: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可依然想不出,翻开答案,正确答案为B,我百思不得其解,点A与点B的关系如何扯上了点C?无奈下,我勇敢地给老师打了电话. 老师只说了一句话:“用数轴上两个具体点的距离去试试.”我开始仔细地考虑“两个具体点”,可以从 5个角度考虑:(1)两个正数(2)两个负数(3)一正一负(4)零与正数(5)零与负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