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正> 硫脲在汞电极上吸附行为的研究,近年来仍有报导[1],至于其衍生物在汞电极上的吸附数据,见诸于文献报导的还不多。我们用毛细管静电计[2]测定了硫脲在0.5NH2SO4的水溶液和混合溶剂溶液(0.5NH2SO4水溶液加甲醇,其体积比为23.4:26.6)中及二苯基硫脲在混合溶剂溶液中的电毛细曲线。我们使用的毛细管静电计测出的电毛细曲线的重现性,最高点为±0.16达因·厘米-1。正、负半支分别为±0.32达因·厘米-1。图1和图2列出测得的部分结果。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硫脲和二苯基硫脲在汞电极上的吸附行为。我们还测定了尿素在0.5N H2SO4中的电毛细曲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电极/溶液界面溶剂化层偶极取向分布模型,应用统计力学方法及热力学平衡条件导出普遍化的单层吸附等温方程,其电解质溶液的溶剂组成可以是纯态的或混合物(多组份)的.文中分别以甲酰胺、碳酸亚乙酯和甲醇等三种纯溶剂的汞/溶液界面为例,采用曲线拟合计算内层微分电容随表面电荷变化关系。预计本模型处理对汞/水溶液或汞/(混合溶剂)溶液界面仍可适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电极/溶液界面溶剂化层偶极取向分布模型, 应用统计力学方法及热力学平衡条件导出普遍化的单层吸附等温方程, 其电解质溶液的溶剂组成可以是纯态的或混合物(多组份)的. 文中分别以甲酰胺、碳酸亚乙酯和甲醇等三种纯溶剂的汞/溶液界面为例, 采用曲线拟合计算内层微分电容随表面电荷变化关系。预计本模型处理对汞/水溶液或汞/(混合溶剂)溶液界面仍可适用。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与亚硝酸钠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其硝基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电活性,能在汞电极上吸附还原.在0.01 mol/L的硼砂介质中,还原电流大小与雌激素的浓度在1×10~(-6)~1×10~(-9)mol/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用1.5次微分溶出法可测定2×10~(-10)mol/L的雌激素.此法已应用于孕妇尿中雌三醇的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按文[1]模型,模拟计算汞/水溶液界面五个不同温度的内层微分电容随表面电荷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文[1]处理方法对此类体系仍可成立.指出在溶液的冰点附近,吸附层上的水分子有可能以氢键缔合的方式连结并构成局部有序排列.温度升高,即趋无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6.
按文[1]模型, 模拟计算汞/水溶液界面五个不同温度的内层微分电容随表面电荷变化曲线. 结果表明, 文[1]处理方法对此类体系仍可成立. 指出在溶液的冰点附近, 吸附层上的水分子有可能以氢键缔合的方式连结并构成局部有序排列. 温度升高, 即趋无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汞膜电极阳极溶出多阶半微分电分析法理论的基本数学模型,借助电子计算机,直接描绘出其理论曲线,并给出有关特征参数,计算结果与实验验证表明,本文所推导的理论曲线方程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DD-1型电镀参数测试仪,测定了汞、镉汞齐和铅汞齐电极在1MKCl的基底溶液中,四下基碘化铵等十二种典型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在三种电极上的脱附电位。由于镉汞齐和铅汞齐电极的阳极溶解电位比较负,未观测到F-、Cl-、Br-离子的吸附现象。I-离子及同一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在三种电极上的吸附活性顺序为:Hg>Pb(Hg)>Cd(Hg)。测试结果表明:同浓度的同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在三种电极上的脱附峰电位值之差小于10mV。反映了镉汞齐和铅汞齐电极在脱附峰电位时的表面性质接近于纯汞。  相似文献   

9.
在HAc-NaAc底液中,卡可西灵在汞电极上有两个还原峰,第一峰峰电位Epc1=0.04V(vs.Ag/AgCl),为2电子转移的可逆过程;第二峰峰电位Epc2=-0.39V,为4电子转移的不可逆过程,第二峰具有明显的吸附性。本文探讨了该吸附特性,认为吸附型体为中性分子,属于不可逆吸附体系。测得其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αnα和卡可西灵在汞电极上的饱和吸附量,估计了每个卡可西灵分子所占的面积,建立了测定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噻满酮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伏安行为特征,并建立了测定噻满酮的线性扫描吸附伏安分析方法;在pH=5.5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噻满酮于-1.27V(vs SCE)产生灵敏的还原峰,噻满酮含量在0.4~20mg/L范围内与峰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8mg/L;利用该法测定了农药制剂和农田水样中的噻满酮含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本文系列I~[6]提出的电极/溶液界面溶剂化层偶极取向分布模型, 拟合计算Ag(111)、Ag(100)及Ag(110)/水溶液界面的内层微分电容(C_1)~表面电荷密度(σ)变化关系。表明在银电极上, 吸附水分子似分别稳定在金属原子点阵的顶位(111)或穴位(100)及(110)。讨论了溶剂化层的结构与性质对C_1~σ曲线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脱氧核糖核酸在汞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金添  周剑章 《分析化学》1998,26(7):819-822
首次在汞膜电极上利用循环安,微分脉冲和交流伏安法研究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汞膜电极作为一类固体电极可应用于负电位区DNA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同时结合凝胶电泳和UV光谱法,研究了用纯高氯酸处理的DNA的氧化还原特性,结果表明纯高氯酸可经起DNA的变性和降解,纯高氯酸不适宜DNA的变性处理。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本文系列I提出的电极/溶液界面溶剂化层偶极取向分布模型,拟合计算Ag(111)、Ag(100)及Ag(110)/水溶液界面的内层微分电容(C_1)~表面电荷密度(σ)变化关系。表明在银电极上,吸附水分子似分别稳定在金属原子点阵的顶位(111)或穴位(100)及(110)。讨论了溶剂化层的结构与性质对C_1~σ曲线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碱性聚合物电解质作为现代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单离子导体的特性使得“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性质与“电极/溶液”界面有所不同。本文使用微电极,运用循环伏安、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浸入法等方法,测定了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和零电荷电位。该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呈“U”状,且存在局域极小值,该极小值所对应的电位与浸入法测得的零电荷电位数值一致。单离子导体的特性使得“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在零电荷电位两侧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极化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超微半球电极上具有简单反应时的半微分循环伏安理论。理论表明,超微电极上半微分电流与电活性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超微半球电极上半微分曲线进行电化学分析测量的新方法。该法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何为 《合成化学》1998,6(1):44-48
用极谱法及恒电位电解法研究了酮糖中的单糖、果糖、塔格糖、二糖、拉克杜糖的电还原行为,由酮糖的电还原行为从理论上导出了相应的极谱电流-电压方程,该方程被实验所证实,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恒电位电解后电解的分析结果表明,电解选择性为100%,电解产物为由酮糖还原成相应的多元醇。  相似文献   

18.
陆宗鹏  刘建源 《分析化学》1994,22(4):323-327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铜的腺嘌呤(Ade)络合物在悬汞电极(HMDE)表面上的吸附形态和伏安行为。实验结果揭示了单层吸附饱和之前有Cu^+Ade,Cu2^+(Ade)2形态的共吸附作用,随着电极表面的吸附浓度增长,Ade络合物分子有从平面向垂直吸附的定向作用。哦的多层吸附和聚合作用发生在吸附分子垂直定向以后。本文还测定了有关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9.
槲皮素在悬汞电极上的伏安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循环扫描伏安法考察槲皮素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其含量。在0.1mol/LNa2CO3-NaHCO3(pH9.51)缓冲溶液中,槲皮素在-1.33V(vs.Ag/AgCl)处出现灵敏的还原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0×10-6~2.0×10-5mol/L(r=0.998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可直接用于罗布麻叶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0.
循环伏安法表明,在NaOH底液中核黄素丁酸酯(riboflavine tetrabutyrate,RT)在汞电极上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其峰电位Epc=Epa=-0.64V(vs.Ag/AgCl)。本文用多种电化学手段对RT的吸附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吸附粒子为RT中性分子,测得RT在汞电极上的饱和吸附量为5.42×10-11mol/cm2,每个RT分子所占电极面积为3.06nm2,RT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符合Frumkin等温式。测得吸附系数β=4.6×105,吸引因素γ= 1. 10,吸附自由能△G°=- 32. 30 kJ/mol。本文还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RT的电极反应动力学性质,测定了其在汞电极上的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