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Mn离子掺杂的ZnS纳米粒子(ZnS : Mn),利用沉淀法对ZnS ∶ Mn纳米粒子进行了不同厚度的CdS无机壳层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TEM显示粒子为球形,直径大约在14~18 nm之间。由XRD结果可以看出CdS壳层的形成过程受到了ZnS ∶ Mn核的影响,导致其结晶较差。XRD和XPS测量证明了ZnS : Mn/CdS的核壳结构。随着CdS壳层的增厚,样品的发光强度呈现一直减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乳液方法合成出粒径为4 nm的核-壳结构ZnS∶Tb/CdS纳米晶。用XRD、TEM及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纳米晶的结构、形态和光学特性分别进行了表征。将ZnS∶Tb/CdS纳米晶制作成有机-无机杂化结构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ITO/poly(3,4-ethylene d ioxythiophene)∶poly(styrene sulfonate)(PEDOT-PSS)(70 nm)/poly(vinylcobarzale)(PVK)(100 nm)/ZnS∶Tb/CdS纳米晶(120 nm)/2,9-d im ethyl-4,7-d 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30 nm)/L iF(1.0 nm)/A l(100 nm)。当驱动电压为13 V时,可以测到Tb3+离子的两个特征峰。在电致发光光谱中未测到聚合物PVK的发光,说明电子和空穴是在纳米晶层上复合的。当驱动电压为25 V时,得到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9 cd/m2。  相似文献   

3.
核-壳结构ZnS:Tb/CdS纳米晶的电致发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乳液方法合成出粒径为4nm的核.壳结构ZnS:Tb/CdS纳米晶。用XRD、TEM及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纳米晶的结构、形态和光学特性分别进行了表征。将ZnS:Tb/CdS纳米晶制作成有机-无机杂化结构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ITO/poly(3,4-ethylene 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 sulfonate)(PEDOT-PSS)(70nm)/poly(vinyleobarzale)(PVK)(100nm)/ZnS:Tb/CdS纳米晶(120nm)/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30nm)/LiF(1.0nm)/Al(100nm)。当驱动电压为13V时,可以测到Tb^3+离子的两个特征峰。在电致发光光谱中未测到聚合物PVK的发光,说明电子和空穴是在纳米晶层上复合的。当驱动电压为25V时,得到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9cd/m^2。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核-壳结构的ZnS∶Cu/ZnS纳米粒子以及普通的没有壳的Cu2 掺杂的ZnS纳米粒子,研究了ZnS无机壳层对ZnS∶Cu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研究表明,后加入的Zn2 离子在已经形成的ZnS核表面生长,形成ZnS壳层;而适当厚度的ZnS壳层可以钝化粒子表面,减少无辐射复合中心的数目,抑制表面态对发光的不利影响,提高ZnS∶Cu纳米粒子中Cu2 离子在450 nm左右的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5.
核-壳结构的ZnS:Cu/ZnS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核-壳结构的ZnS:Cu/ZnS纳米粒子以及普通的没有壳的Cu2 掺杂的ZnS纳米粒子,研究了ZnS无机壳层对ZnS:Cu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研究表明,后加入的Zn2 离子在已经形成的ZnS核表面生长,形成ZnS壳层;而适当厚度的ZnS壳层可以钝化粒子表面,减少无辐射复合中心的数目,抑制表面态对发光的不利影响,提高ZnS:Cu纳米粒子中Cu2 离子在450 nm左右的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6.
核-壳结构的ZnS:Mn纳米粒子的荧光增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反胶束方法制备了ZnS :Mn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ZnS壳层修饰 ,采用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与未包覆的ZnS:Mn纳米粒子相比 ,核 壳结构的ZnS :Mn纳米粒子来自于Mn2 离子的 5 80nm的发光增强了数倍 ,归因于ZnS壳增加了Mn2 离子到纳米颗粒表面的距离 ,减弱了Mn2 离子向表面猝灭中心的传递。样品制备后 ,核 壳结构的ZnS :Mn纳米粒子在 5 80nm的发光随时间略有增强 ,激发光谱的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 ,而未包覆的ZnS:Mn纳米粒子在 5 80nm的发光显著增强 ,同时自激活发光减弱 ,激发光谱明显发生红移 ,说明未包覆的ZnS :Mn纳米粒子的尺寸随时间增大 ,而核 壳结构的ZnS :Mn纳米粒子尺寸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Mn离子掺杂的ZnS纳米粒子(ZnS∶Mn),然后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反应对其进行了不同厚度的SiO2无机壳层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荧光发射光谱(PL)对样品的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包覆SiO2壳层后,粒子的粒径明显增大并且在ZnS∶Mn纳米粒子表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SiO2壳层。XPS测试印证了ZnS∶Mn/SiO2的核壳结构。随着SiO2壳层的增厚,ZnS∶Mn/SiO2的Mn离子的发光先增强后减弱,这是因为SiO2壳层同时具有表面修饰和降低发光中心浓度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当壳层厚度(壳与核的物质的量的比)达到5时,发光效果达到最好,其强度达到未包覆样品的7.5倍。  相似文献   

8.
用络合转化法在甲壳胺膜上制备CdS、ZnS纳米微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引烽  桑文斌 《发光学报》1997,18(3):248-252
结构单元上带有配位基团的天然高分子甲壳胺与Cd2+和Zn2+络合后,通过络合转化方法可以在高分子膜上制备CdS、ZnS等纳米微粒。用这种方法所得微粒尺寸可控、粒径均一、表面缺陷少。  相似文献   

9.
使用两个直径不同的试管按照不同的方向套在一起的方法实现了ZnS 的缓慢沉淀,在两个试管中扩散过来的反应离子的补充下制备核壳结构的ZnS 纳米晶.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分析(SAED)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 改变反应溶液的浓度和浓度比观察所得到样品形貌的改变,并从Zn2+和S2-两种离子与生成ZnS 单体之间所建立的平衡的角度,应用Ostwald 熟化效应等对样品形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田昕  曹立新  柳伟  苏革  董博华 《发光学报》2012,33(7):736-741
本文采用水相合成方法制备了ZnS∶Cu量子点并进行了ZnS壳层修饰,研究了壳层厚度对ZnS∶Cu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采用TEM、XRD、PL、PLE和UV-Vis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ZnS∶Cu/ZnS量子点为立方闪锌矿,尺寸分布均匀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经过壳层修饰平均粒径由2 nm增加到3.2 nm。随着ZnS壳与ZnS核量的比的增加,量子点的PLE激发峰位置和UV-Vis吸收谱线出现红移,也说明了量子点的尺寸增大,证明ZnS在ZnS∶Cu量子点的表面生长,形成了核壳结构的ZnS∶Cu/ZnS量子点。随着壳层增厚,量子点与铜离子发光中心相关的发射峰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壳核比ns/nc=2.5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反胶束方法制备了ZnS/CdS/ZnS量子点量子阱,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量子点量子阱尺寸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5nm,发光峰位于515nm左右,归属于CdS体内的施主-受主对复合。ZnS/CdS/ZnS量子点量子阱中CdS的发光比核-壳结构的ZnS/CdS量子点增强了近四倍,荧光寿命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SiO_2@Fe_3O_4@C核壳结构颗粒,粒径可控,形貌均一.研究了在电场调控下,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SiO_2@Fe_3O_4@C纳米颗粒悬浮液在不同溶剂下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150nm SiO_2@Fe_3O_4@C颗粒在质量分数10%浓度下得到的反射光谱可调节范围最宽,从735nm蓝移到540nm;随着颗粒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反射光谱会整体蓝移.将粒径为150nm的粒子分散到不同的溶剂中,其电场响应性具有溶剂依赖性,溶剂折射率越大,反射波长越大.悬浮液的响应时间为150ms,当撤去电场后,悬浮液具有一定的回复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声化学沉积法制备了ZnS:Mn2+/聚苯乙烯核壳结构和ZnS:Mn2+空心球.产物分别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光致发光谱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聚苯乙烯胶体微球表面覆盖了平均尺寸为9nm的ZnS:Mn2+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将核壳粒子在500℃灼烧除去PS核后,可以得到空心的ZnS:Mn2+微球,Mn2+的发射谱的峰位在540nm,与体相材料相比,蓝移了45nm,这可能是由于壳层结构引起Mn-O八面体畸变,进而导致能带结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将传统的真空热蒸发镀膜实验加以改进,先以催化剂辅助蒸发制备出CdS纳米线,再将其作为模板,以ZnS为蒸发源物质,二次蒸发包覆ZnS层,成功制备出大量的CdS/ZnS核/壳异质结纳米线.经X射线衍射、X射线能量色散谱、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所得CdS/ZnS异质结纳米线的核心部分为CdS单晶纳米线,外层为ZnS多晶层.本文的实验方法简便易行,所得纳米结构在光电纳米器件领域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Core–shell CdS/ZnS nanoparticles in arachidic acid film were prepared through a novel Langmuir–Blodgett (LB) approach. Post-deposition treatment of the precursor LB multilayers of cadmium arachidate with H2S gas followed by intercalation of Zn2+ ions and further sulfidation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CdS/ZnS nanoparticles in the LB film. The formation of these nanoparticles and resulting changes in layered structures were studied by FTIR and X-ray reflection measurements. The opt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using UV–vis absorp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A red-shift in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enhancement of CdS excitonic emission together with reduction of surface states emission suggest that after the intercalation step, a thin layer of ZnS surrounds the CdS nanoparticles, thus forming a core–shell structure. Subsequent to the second sulfidation, a further red-shift in absorption suggests the formation of a thicker ZnS coating on CdS. Electron diffraction of CdS nanoparticles coated with thicker ZnS showed the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only ZnS, as expected for core–shel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6.
CdS/ZnS包覆结构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合成及光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羊亿  申德振 《发光学报》1999,20(3):251-253
利用微乳液法合成CdS纳米微粒,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得到具有CdS/ZnS包覆结构的纳米微粒,以及收光谱与透射电镜表征其粒度与包覆结构,得到CdS内核的直径为5nm,CdS/ZnS包覆结构总粒径为8~10nm,吸收阈值及发射峰的蓝移起因于量子限域效应,并观测到ZnS的懈覆经CdS纳米微粒的表面态发射、增强带边发射1并使带边发射进一步蓝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