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复习了酸和碱的通性,引入"阴阳鱼太极图"将物质分为酸、碱2大阵营,解释了酸碱反应规律的合理性;再现与工业、农业、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反应,使学生学会从"反应物"、"现象"和"生成物"等多个角度认识反应,帮助学生将酸和碱的知识发展成为化学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几年来,Lewis酸碱电子论发展迅速并在有机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认为大多数有机物可视为酸碱络合物。将一个有机分子A:B视为A和:B两部分组成,前者是Lewis酸,后者是Lewis碱,或称为广义酸和广义碱,因而,绝大多数有机化学反应都可看成广义酸碱反应。在此基础上,Pearson在1963—68年间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硬软酸碱(HSAB)概念。他认为酸碱均有硬软之分,反应时,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这就是HSAB原理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吸附量热技术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沈俭一 《催化学报》2000,21(2):186-194
 探讨了吸附量热技术及其在测定固体表面酸碱性中的应用.使用NH3和CO2为探针分子,吸附量热技术能够定量地描述固体表面酸碱中心的数目和强度分布.结合原位红外光谱,还能够详细地了解表面酸碱中心的性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Lewis酸中心和碱中心分别是表面配位不饱和的金属离子和氧负离子,Brnsted酸中心和碱中心则是金属氧化物表面的羟基.通过测量吸附热,金属氧化物的表面酸碱性强度可与Sanderson电负性关联起来,也可以考虑使用Drago参数来描述固体表面的酸碱性.根据酸碱性与电负性的关系以及对表面配位不饱和离子的要求,有可能通过选择合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组成,获得具有一定酸(碱)量和酸(碱)强度的固体酸(碱).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羟醛缩合反应中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分类、酸碱协同催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推测了酸碱协同催化反应机理。羟醛缩合反应中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就其所提供的酸位和碱位的性质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面本身兼具酸位和碱位的双功能无机材料,另一类是通过分别引入酸位和碱位所形成的双功能介孔材料。分别对这两类催化剂在羟醛缩合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分析和探讨了酸碱中心的强度匹配、相对位置及空间位阻等因素对酸碱协同催化的影响并推测了酸碱协同催化反应机理。最后,对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在羟醛缩合反应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羟醛缩合反应中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分类、酸碱协同催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推测了酸碱协同催化反应机理。羟醛缩合反应中酸碱双功能催化剂,按其所提供的酸位和碱位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1)表面本身兼具酸位和碱位的双功能无机材料,(2)材料本身兼具酸位和碱位的双功能有机材料,(3)通过分别引入酸位和碱位所形成的双功能介孔材料。本文分别对这三类催化剂在羟醛缩合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分析和探讨了酸碱中心的强度匹配、相对位置及空间位阻等因素对酸碱协同催化的影响并推测了酸碱协同催化反应机理;最后,对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在羟醛缩合反应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沉淀的溶解方法中有一种叫酸碱法,是借助酸碱反应形成可溶性弱电解质,使难溶物的离子浓度减小,溶解平衡沿溶解方向移动,导致沉淀溶解。即酸可溶解难溶性碱,碱也可解难溶性酸。  相似文献   

7.
马安德  龙菲  潘加亮 《化学教育》2017,38(12):76-81
酸碱体系pH计算是大学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教材涉及繁多的计算公式和近似条件,局限于常见的简单体系。采用酸离解常数(Ka)对酸、碱、两性物质的酸碱反应平衡进行统一描述,建立质子平衡方程,推导得到适用于所有酸碱体系的pH计算统一公式,并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便捷地解决精确求解的问题。学习通法通式,并采用计算机精确计算pH,有助于学生整体掌握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中pH计算的理论基础及解决复杂体系精确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文祥 《化学教育》1986,7(6):30-33
有关酸碱概念的历史几乎同化学本身一样悠久。所谓“三酸两碱”是人们最熟知的化学产品。酸碱物质无论在化工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现代化工过程中,使用着大量的酸碱反应物或酸碱催化剂。动植物细胞中的几乎每一个生化过程都涉及到酸碱平衡。土壤和水的酸碱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关于酸碱的概念和知识构成了现代化学的基石,而且正日益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中。  相似文献   

9.
宋碧珍 《化学教育》1990,11(6):7-12
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几种软硬酸碱理论,着重讨论了皮尔逊(Pearson)提出的最新软硬酸碱理论,并将几种理论进行了比较。新均软硬酸碱理论的优点在于将酸碱的软硬特性和电子的逃逸倾向(电子化学势)和转移的电子数联系起来。软硬标度的计算公式只用了物质的两个重要原子参数(电离势,和电子亲和势 E_A)它既可计算酸的硬度也可以计算碱的硬度,并可说明软硬酸碱原则。  相似文献   

10.
硬软酸碱原理(HSAB原理)就是“硬酸优先和硬碱结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软酸和软碱优先结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而软酸和硬碱,软碱和硬酸都不能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概括起来就是“硬亲硬,软亲软”。自从硬软酸碱原理提出以来,有很多人在其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其它方面的应用。另外,还有很多人在使其定量  相似文献   

11.
焙烧温度对Mg(Al)O复合物结构和表面酸碱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673、873和1073K分解Mg/Al摩尔比为3的水滑石生成Mg(Al)O复合物.XRD测定均显示MgO物相.873K以上焙烧的样品同时存在MgAl2O4尖晶石物相.微量吸附量热测定其表面酸碱中心的强度和密度,发现碱中心强度和密度顺序为:MAO-2>MAO-3≈MAO-1,而酸中心强度和密度顺序是:MAO-1>MAO-3≈MAO-2.红外光谱表明,Mg(Al)O复合物表面酸碱中心主要存在L酸,碱中心是氧阴离子.焙烧温度对表面碱中心类型几乎没有影响.固态MAS27Al核磁共振结果展示,这些样品呈现出显著的Al3+配位情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用NH3和CO2作探针分子,采用红外光谱,真空原位测定Mg-Al-O复合氧化物表面酸碱中心的类型结果表明,主要存在L酸,碱中心是氧阴离子,而焙烧温度对样品表面碱中心的类型几乎没有影响,在673、873和1078K焙烧样品的固态MAS^27Al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样品呈现显著的物相转变,炽的过渡态对确定它们碱性质显得非常重要。XPS测定样品中Al2a和O1a结合能与样品表面酸碱中心的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酸和碱,同学们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題,本文将试用酸碱的质子理论,来说明酸碱强弱的规律和一些经验计算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SHAB规则,分类,酸碱软硬度的定量标度和理论解释。根据SHAB规则把体内微量元素分为Lewis硬酸,软酸与交界酸和硬碱,软碱与交界碱,体内不同体液和器官含有丰富的软硬配体,与各类软硬酸(金属离子)结合成不同稳定性的配合物,发挥其生物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酸碱软硬度的键参数标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酸、硬碱与软酸、软碱原理”及“酸碱的分类”在本刊“酸碱的电子论和软硬度”一文中已有论述,本文不拟详谈。但从分类表以及 HSAB 原理和 Ahrland 等人的工作来看,还都是实验的归纳总结,不具假说性质,更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于酸碱之分为软硬两类,显然 Pearson 认为极化率是分类的主要根据。他还把“软度”和某些容易鉴别的物理性质,如电离势、氧化还原电位、极化率定量地联系起来。所有这些工作都给出粗略相同的顺序,但不是很准确的。在鉴别碱的“硬”、“软”性时,他还提出过把 CH_3Hg~ 作为典型的软酸,研究反应  相似文献   

16.
徐铁齐  李长宏 《化学进展》2015,27(8):1087-1092
自从Stephan和Erker两位科学家提出“位阻型(Frustrated)Lewis酸碱对”概念以来,Lewis酸碱对的催化化学得到极大的关注。近年来,人们也发现Lewis酸碱对在催化极性乙烯基单体和内酯单体聚合中有着重要的应用。Lewis酸碱对催化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可形成具有高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而催化活性与所使用的Lewis酸碱对关系密切,最有效的Lewis酸是Al(C6F5)3和B(C6F5)3,Lewis碱是有机磷、氮杂环卡宾和氮杂环卡宾烯和膦腈超强碱,可聚合的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γ-甲基-α-亚甲基-γ-丁内酯、α-亚甲基-γ-丁内酯、 丙烯酸正丁酯、 N,N-二甲基丙烯酰胺、 N,N-二苯基丙烯酰胺、 乙烯基磷酸二乙酯、2-乙烯基吡啶、2-异丙烯基-2-氧 NFDA1 唑林以及非对称的极性二乙烯基单体。聚合过程包括: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链引发过程是通过Lewis酸、Lewis碱和单体相互作用形成两性离子,链增长是通过双金属活化单体加成方式进行,链终止通过两种途径:1)增长聚合物链中活化的酯氧负离子对相邻酯中羰基碳原子的亲核进攻形成δ-戊内酯;2)增长聚合物链中活化的烯酯碳负离子对倒数第三个酯中羰基碳原子的亲核进攻形成β-酮酸酯。Lewis酸碱对催化内酯单体聚合可形成线形和环状聚合物,所使用的Lewis酸为Zn(C6F5)3、有机铝、氯化铟,Lewis碱为有机胺。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与服务     
pH值的计算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现行国内教科书中大都将酸碱体系分成多种类型,而采用统一公式并编制成计算程序,对任意种酸碱组分(一元、多元酸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的pH值就可很方便地求解。本程序可用于各种酸、碱盐及其混合液的滴定  相似文献   

18.
借助XRD、IR、TG等技术对Li^+/MgO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酸、碱中心的数目,强度、催化性与Li^+的添加量相关 ,起酸碱作用的表面金属离子、表面低配位氧集团、O(L i^+O^-)是其反应的活性物种,反应机理可能由离子基、游离基协同完成。  相似文献   

19.
自十七世纪中叶波义耳(Boyle)根据实验结果首次提出酸碱概念至今,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继提出的各种酸碱理论和近似模型,使人们对物质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的认识渐趋全面和深化。酸碱的水-离子论人们较为熟悉,溶剂论、质子论和电子论已有文介绍,而对提出较晚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H_2O的离解平衡常数K_a值的探讨胡乃非,林树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0875)水是最重要的溶剂。在讨论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时,必然要讨论溶剂H_2O的酸碱性质。根据Bronsted-Lowry的酸碱质子理论,H_2O既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