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大豆油为分散介质,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了紫檀芪壳聚糖微球(PCM).其形貌与性能经Fr-IR,SEM和DSC表征.以粒径分布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CM呈圆形,粒径9μm一12μm,包封率(21.0±1.5)%,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以及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缓冲体系对以玉米醇溶蛋白为载体制备的具有缓释性能的伊维菌素微球片剂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方法】体外模拟大鼠胃肠道环境,测定伊维菌素微球片剂在不同缓冲体系中药物溶出以及释放动力学;【结果】在0.1mol/LHCl和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2.2)中,2h药物溶出率分别为19.60±0.95%和25.62±5.17%(p>0.05);在0.1mol/LHCl 0.32%胃蛋白酶(w/v)、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2.2) 0.075%胃蛋白酶(w/v)和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2.2) 0.0375%胃蛋白酶(w/v)中,2h药物溶出率分别为62.00±3.76%、74.18±8.26%和64.61±3.20%;在含有大鼠5%胃内容物的0.1mol/LHCl体系中,IVM在2h内溶出的百分率为42.27%,然后转移到含有大鼠4%小肠内容物的PBS体系中继续溶出3h,溶出百分率为88.03%;【结论】胃蛋白酶可以加速伊维菌素从微球片剂中的溶出。  相似文献   

3.
利用溶液法预先制备壳聚糖(Cs)-蒙脱土(MMT)复合材料(Cs-MMT),以Cs-MMT、Cs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得一种新型药物缓释体系阿司匹林-蒙脱土-壳聚糖载药微球(Asp-MMT-Cs)。采用FT-IR、SEM表征了Cs-MMT和Asp-MMT-Cs载药微球的结构及形态;设计正交实验优化了Asp-MMT-Cs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通过体外释放实验探讨了载药微球在不同模拟释放液中的释药规律。结果表明:所得微球球形度好,粒径分布较均匀;最优工艺制得的载药微球平均粒径为81.20μm,载药量为9.61%,包封率为76.78%。该缓释体系具有pH敏感性,更倾向于在pH较高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释放。  相似文献   

4.
聚羟基丁酯酯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为载体、以安定为模药的缓释微球,讨论了药物与载体之比对药物含量与包封率的影响,以及制备微球条件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微球平均粒径为30~40μm,粒径分布在1~1.5之间,最大载药量为19.51%;最高包封率为67.11%;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呈“两相”释放特征并拌随初始的“突释效应”。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皱缩表观形态结构,微球内部横断面具有孔道与孔  相似文献   

5.
作为细胞微载体的明胶基缓释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制备载牛血清蛋白(BSA)的大粒径明胶微球. 结果表明, 明胶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水相与油相体积比3∶20、搅拌速度300 r/min、交联剂用0.1 mL质量分数为25%的戊二醛、 表面活性剂用0.1 g span-80为制备平均直径约250 μm明胶微球的理想条件. 所制备微球的后处理方法不同, 则明胶微球的表面形貌也不同, 细胞粘附率不同. 空白明胶微球在体外可以完全降解, 载BSA的明胶微球对BSA具有良好的缓释性, 释放时间可长达30 d. 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在明胶微载体上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自制阿司匹林为药物模型,壳聚糖(CS)为载体源,采用微乳液成核-离子交联法制备了阿司匹林/壳聚糖纳米缓释微球.分别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激光光散射(DLLS)、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表征了纳米微粒的化学组成、外观形貌、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微球中壳聚糖的晶体结构以及阿司匹林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利用微乳液成核-离子交联法制备的阿司匹林/壳聚糖微球平均粒径约为88nm且粒径分布均匀,成核后壳聚糖结晶形态基本未变,阿司匹林以分子形态分布于微粒中,分子间未形成堆砌,为无定形态.采用UV-Vis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并对微球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中的释药行为进行跟踪.结果表明,微球的载药量可达55%,药物包封率可达42%,实验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宇  尚晓娴  颜流水 《应用化学》2009,26(2):193-197
壳聚糖;羟丙基;纳米微球;牛血清蛋白;缓释  相似文献   

8.
采用滴注法将海藻酸钠与钙离子交联,制成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藻酸钙核心球,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核心球的表面依次包覆壳聚糖、海藻酸和壳聚糖,壳聚糖中负载万古霉素(VAN),形成多药载药缓控体系.采用正交实验考察海藻酸钠浓度、钙离子浓度及壳聚糖浓度对VEGF和VAN的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优化了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层微球的表面、截面形貌及粒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海藻酸盐与壳聚糖的自组装情况,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VEGF和VAN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最优浓度为0.04g/mL,氯化钙最优浓度为0.15g/mL,壳聚糖最优浓度为0.01g/mL.微球光滑圆整,均质实心,直径900~1100μm,VEGF的包封率达61.31%,VAN的包封率为3.48%.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VEGF缓释时间为15.5d,并出现2个释放高峰;VAN缓释时间为4.5d,释药情况平稳持续,无明显突释.双重载药多层包覆微球兼具控制感染和促进血管生成两种潜能,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硬质聚氨酯微球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醚多元醇及三乙醇胺为原料合成硬质聚氨酯微球的方法。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其微球的粒径在10μm-14μm。讨论了预聚温度、三乙醇胺用量及搅拌速率等条件对微球形态和粒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药物输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主要包括药物和载体两部分,微球(microspheres)是以适宜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药物载体。本文研究了聚蔗糖微球的制备方法以及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可行性。以Span-80为表面活性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Ficoll-400水溶液为水相(W),氯苯为油相(O),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粒径<100μm、圆球率高的聚蔗糖微球。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研究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缓释性能。释放实验表明其最大释放率为95%,适当提高其交联程度有利于BSA的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月桂醇缓释微小球。阐述了微球粒径与搅拌速度、温度、核心材料与基质材料比例以及乳化剂浓度、油水相体积比等制备条件的关系。测定了它在乙醇介质与空气中的释放速率;证明了它的释放机制属于整体型扩散渗透体系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微球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子表面印迹技术,采用铈盐-羟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交联聚乙烯醇(CPVA)微球为基质、对苯乙烯磺酸钠(SSS)为功能单体、茶碱(TP)为模板药物分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制备了TP分子表面印迹微球MIP-PSSS/CPVA。采用红外光谱测定其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静态法考察印迹微球MIP-PSSS/CPVA对TP的结合性能及载药印迹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表明:TP分子表面印迹微球MIP-PSSS/CPVA对TP具有较高的识别选择性和结合亲合性,当pH=1时,微球对TP的结合容量达到92mg/g。该印迹微球在模拟胃液中基本不释药;在模拟小肠液中的第2~6h,累积释放率仅为21%;而在模拟结肠液中突释,之后持续缓慢地释放,表现出优良的pH敏感和时滞双重型结肠定位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己胺引发γ-苯甲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BLG-NCA)开环聚合制备聚(γ-苯甲基-L-谷氨酸酯)(PBLG), 并进一步脱掉苯甲基保护得到聚(L-谷氨酸)(PLG). 以利福平为模型药物, 通过油包油(O/O)无水乳液法制备了PLG载药微球.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表明该载药微球具有良好的球形形貌且粒径分布较均一, 粒径大小约为9.0 μm. 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载药微球对利福平的释放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 在模拟胃液中较少释放利福平, 而在模拟肠液中较快并大量释放利福平, 符合口服药物载体释放性能的要求, 可用于口服药物的定位肠溶性载体. 此外, 噻唑蓝实验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磁性微球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磁性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磁性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性质作了较详细的综述,着重介绍了磁性微球在细胞分离、蛋白质的提纯、固定化酶、靶向给药及核酸的分离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高分子微球复合凝胶响应速率慢及韧性差的缺陷,采用非交联温敏型疏水单体组装的高分子微球作为交联剂,在不外加交联剂的条件下制备微球表面接枝交联聚丙烯酰胺复合凝胶.由于微球内部无化学交联结构,因此可通过自身可逆性结构及形态改变对复合凝胶机械性能和刺激响应特性进行调控.复合凝胶具有良好的韧性,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强度分别可达2400%和80 k Pa,且凝胶机械强度可通过温度进行调控.由于温敏型微球交联点的存在,采用非敏感型聚丙烯酰胺为基质的复合凝胶对温度具有良好的响应性,其响应速率较传统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有机凝胶提升5~10倍.  相似文献   

16.
A novel yellow fluorescent diisocyanate 3,6-di(hexamethylene urethano)spiro[xanthene-9,3′-phthalide] diisocyanate (DIX)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fluorescein with 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first. Using DIX to substitute partially isophorone diisocyanate (IPDI), a kind of yellow fluorescent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DIX-WPU was prepared by blocking the fluorophore of DIX into the polyurethane chain using IPDI, polytetramethylene ether glycol and 2,2-dimethylol propionic aci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IX and DIX-WPU was confirmed by mean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fluorophore is fixed permanently in the polyurethane chain and is difficult to migrate due to the covalent bonding with other component during the synthesis.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DIX-WPU fluorescent dispersion was enhanced greatly comparing with that of fluorescein in a wide range of fluorophore content between 1 × 10–7 and 1 × 10–3 mol/L. The fluorescence of DIX-WPU dispersion is very stable not only for the long term storage but also for the fluorescence quench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DIX-WPU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7.
以2-磷酸基-1,2,4-三羧酸丁烷(PBTCA)、新戊二醇(NPG)为原料,制得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并含有磷酸基团的聚酯多元醇。将其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反应,经1,4-丁二醇(BDO)扩链后得到水性聚氨酯,再以KH550为偶联剂,加入纳米SiO2,合成了纳米改性的磷酸型水性聚氨酯(PWPU)。通过红外光谱(FI-IR)、热重分析(TGA)对PWPU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乳液的形貌进行了观察。通过TEM发现,大量粒径在110 nm左右的化合物合成,并与红外光谱联合分析得出,SiO2通过化学键与PWPU相连接。热重分析、残炭量分析和拉伸测试表明,经过纳米SiO2改性的PWPU其阻燃性、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均有明显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丙烯酸酯共聚物改性聚氨酯胶粘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402酚醛树脂/聚氨酯为胶粘剂组分,得到具有优秀粘接强度的胶粘剂体系。通过自由基无规共聚合的方法合成出一系列不同玻璃化温度(-40~80℃)的聚丙烯酸酯,并对胶粘剂进行改性。结果表明:2402酚醛树脂的适量加入不仅可以改善胶粘剂对被粘面的浸润性、调节胶粘剂的粘度,还可以提高胶粘剂的粘接性能;使T剥离强度达到45N/cm;而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加入虽然降低了胶粘剂的粘接性能,使T剥离强度降至20~30N/cm,却可拓宽胶粘剂的阻尼温域,达到50℃。用SEM研究了不同组分对胶粘剂微观形貌的影响,用DMA研究了聚丙烯酸酯的改性对胶粘剂的阻尼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