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CO)4_M}_xM′S_4]~(2-)[X=1,2;M=Mo(O),W(O);M′=Mo(Ⅵ),W(Ⅵ)]系列簇合物的共振Raman(RR)光谱及红外(IR)光谱.除了对:v_(c—o),v_(M(Ⅵ)—S(b))[S(b):桥基S],v_(M(Ⅵ)—S(t))[S(t):端基S],v_(M(o)—c),δ_(M(O)—C—O)进行归属外,着重讨论v_(M(O)—S(b)),v_(M(O)-M(Ⅵ))的归属.研究了IR谱中Δv[v_(M(Ⅵ)—S(b))(—v)_(M(O)—S(b))]与M(0)→M(Ⅵ)电荷迁移的关系.RR谱研究结果表明,在[(CO)_(4-)MS_2MoS_2]~(2-),[(CO)_4MoS_2MoS_2Mo(CO)_4]~(2-)中S(b)一M(0)电荷迁移与M(0)-MO(Ⅵ)电荷迁移之间有较明显的相互偶合;在[(CO)_4MS_2WS_2]~(2-)中S(b)→W(Ⅵ)与M(O)→W(Ⅵ)电荷迁移、S(t)→W(Ⅵ)与M(0)→W(Ⅵ)电荷迁移之间也分别存在明显的相互偶合,说明了它们存在强的电子离域.本系列簇合物中二核簇的电子离域程度比三核簇强.  相似文献   

2.
纳米TiO2分离富集和ICP-AES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钼和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ICP-AES为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纳米TiO2材料对钼酸根和钨酸根离的分离/富集行为及影响其吸附和解脱的主要因素,并考察了共存离子的干扰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本法测定Mo(Ⅵ)和W(Ⅵ)的检出限分别为0.017μg/mL和0.044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对Mo)和2.3%(对W)(n=9,c=5.0μg/mL)。本法已应用于水系沉积物和岩矿标准样品中Mo或W的测定,测定值与标准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钼(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引言 用沸腾炉燃烧排放的废渣研制水处理药剂时,其中Mo(Ⅵ)的含量高低对药剂的应用前景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加以准确测定.本文研究了在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痕量Mo(Ⅵ)对KBrO3氧化胭脂红褪色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1.6×10-10 g/mL,褪色反应程度与Mo(Ⅵ)量在0.0~50 μ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选择性较高,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已用于测定石煤渣中痕量Mo(Ⅵ).  相似文献   

4.
钼(Ⅵ)-向红菲啰啉络合物的吸附伏安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PH=4.0的 0.3 mol/L的 HAc-NaAc介质中,钼(Ⅵ)-向红菲啰啉体系在悬汞电极上,于-0.58 V(vs.SCE)电位处得到钼(Ⅵ)-向红菲啰啉络合物的吸附还原波,其1.5次微分伏安图的峰峰值epp与Mo(Ⅵ)在3.0X10-10”~1.2X10-7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8×10-11mol/LMo(Ⅵ).方法用于豆类样品中微量钼的测定,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栎精(H5Q·2H2O)是一种应用较广的分析试剂,已用于Mo(Ⅵ)、V(Ⅴ)和W(Ⅵ)的测定。本文对V(Ⅴ)、Mo(Ⅵ)、W(Ⅵ)与栎精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纳米级二氧化锆的合成及其在六价铬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级ZrO2,并采用透射电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ZrO2对Cr(Ⅵ)的吸附。在pH4.0,吸附比为1:2900时,平均吸附率为85.48%,最大吸附量为301.4μg Cr(Ⅵ)/g。采用2mol/L NaOH可完全洗脱纳米ZrO2l所吸附的Cr(Ⅵ)。应用于环境水样中Cr(Ⅵ)的处理,水中残留Cr(Ⅵ)的浓度远小于Cr(Ⅵ)的排放标准。考察了回收纳米ZrO2对Cr(Ⅵ)的吸附效率,结果表明纳米级ZrO2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D290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W(Ⅵ)、Mo(Ⅵ)时,酸度、浓度、温度、流速等对吸附量的影响。确证了该种树脂对W(Ⅵ)、Mo(Ⅵ)的偏酸根吸附量大于其正酸根的吸附量,但交换速度慢于后者的交换速度。并研究了在上述诸条件下,D290树脂从溶液中分离钨、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1引言小波分析方法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数学方法。本文采用小波分析光谱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校正,完成了钨、钼、钛的同时测定。2实验部分2.1主要仪器与试剂日立557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奔腾586微机。W(Ⅵ)标准溶液10mg/L;Mo(Ⅵ)标准溶液2mg/L;Ti(Ⅳ)标准溶液2mg/L;水杨基荧光酮(SAF)1.0×10-3mol/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5×10-3mol/L。2.2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W、Mo、Ti标准溶液于25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2mL5mol/LHCl,2,5mLSAF溶液,4.0mL(::FNIn,然看…  相似文献   

9.
Mo/La-Co-O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一系列Mo/La-Co-O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的催化性能,并用BET,XRD,LRS,H2-TPR和XPS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在n(CH4)∶n(O2)∶n(N2)=10∶1∶1,SV=14.4L/(g·h),p=4.2MPa和θ=420℃的反应条件下,7%Mo/La-Co-O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甲醇选择性为60%,甲醇收率为6.7%.Mo负载于La-Co-O上以后,Mo-O物种以无定形的状态存在于La-Co-O表面,并与La-Co-O发生相互作用.Mo的负载量影响Mo-O物种的结构及催化剂的性质.催化剂的还原性和表面O-/O2-比影响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Mo(Ⅵ)对H2O2氧化KI、Cu(Ⅱ)对K2S2O8氧化KI的作用分别测定了Mo(Ⅵ)和Cu(Ⅱ)。结果表明,此法具有直观、简便、仪器简单和快速等特点,测定灵敏度也有所提高,Mo(Ⅵ)可达10-8(mol/L)数量级,Cu(Ⅱ)可达5×10-7mol/L数量级。'  相似文献   

11.
 用原位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考察了丙烷选择氧化反应中Ag-M\r\no-P-O催化剂的结构,讨论了催化剂动态结构的成因及其对催化剂性\r\n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773K和n(C3H8)∶n(O2)∶n(N2)=\r\n3∶1∶4的反应条件下,Ag-Mo-P-O催化剂中的Mo-O物种可转化为A\r\ngMoO2PO4中的Mo-O物种(多钼酸根),此时催化剂对丙烷选择氧化具\r\n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中Mo-O物种的转化是由MoO3中Mo-O物种和\r\nAgMoO2PO4中Mo-O物种的结构特性决定的.AgMoO2PO4中的Mo-O物种具\r\n有较强的参与MarsvanKrevelen氧化-还原循环的能力,可能是丙烷选\r\n择氧化反应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新显色剂4-(2-苯并噻唑偶氮)焦棓酚与Mo(Ⅵ)和CTMAB的显色反应及配合物结构。试验表明,在pH 4.8时,Mo(Ⅵ)与显色剂反应形成稳定的、带负电荷的1:2紫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的λ_(max)为572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6×10~4,Mo(Ⅵ)在0~22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13.
改性凹凸棒土对Mo(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改性凹凸棒土吸附Mo(Ⅵ)的性能和机理,探讨了Mo(Ⅵ)溶液的起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以及温度对此吸附剂吸附Mo(Ⅵ)性能的影响,得出了适宜的吸附条件.用红外对适宜条件下的吸附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凹凸棒土吸附Mo(Ⅵ)的适宜条件为:Mo(Ⅵ)溶液初始浓度1.86 mg·L-1,pH值2.20,时间20 min,温度35 ℃.改性凹凸棒土与MoO42-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化学吸附)以及物理吸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Molybdenum( Ⅵ ) is a biologically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and its role in an extremely wide variety of systems has been reported. Most common methods often fail to determine trace Mo ( Ⅵ ) in the analysis of molybdenum-containing samples, due to limitations such as inadequate detection limits and matrix interference, which make the direct determinations impossible. To solve this problem, various approaches are employed to concentrate and separate Mo( Ⅵ ) to detectable levels. Concentration and separation methods play a main role in the analysis of trace Mo(Ⅵ). Therefore, many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procedur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o ( Ⅵ ).  相似文献   

15.
以生物质废弃物桔子皮为原料,直接氨化后得到OW-NH2生物吸附剂,OW-NH2对Mo髩的吸附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对其他共存离子Re(Ⅶ)、Pb(Ⅱ)、Fe(Ⅲ)、Zn(Ⅱ)、Mn(Ⅶ)、Ca(Ⅱ)和Cu(Ⅲ)基本不吸附,尤其是对Mo(Ⅵ)、Re(Ⅶ)的分离具有高选择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阴离子形式的H3Mo7O243-、H2Mo7O244-、HMo7O245-、Mo8O264-、Mo7O246-和MoO42-与引入在纤维素上的RNH3+发生离子缔合反应。OW-NH2吸附Mo(Ⅵ)的过程符合Langmiur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71 mmol·g-1。另外,OW-NH2对工业实际料液的动态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Mo(Ⅵ)回收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三氧化二铝陶瓷膜为载体,以钼酸根阴离子为模板离子,1-乙烯基咪唑为功能单体,1,6-二溴己烷为交联剂,采用表面印迹和接枝聚合方法制备了能选择性吸附Mo(Ⅵ)的新型印迹陶瓷膜(IIP-PVI/CM).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陶瓷膜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当pH值范围为2~4时,IIP-PVI/CM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IIP-PVI/CM对Mo(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模型;当pH=4.0和温度为30℃时,IIP-PVI/CM对Mo(Ⅵ)具有良好选择性,Mo(Ⅵ)对W(Ⅵ)的选择性系数高达7.48;动态吸附结果表明,IIP-PVI/CM对W(Ⅵ)和Mo(Ⅵ)的吸附饱和时间分别为24和47 min,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163和0.672 mmol/100 g,动态吸附时IIP-PVI/CM亦具有良好选择性;经9次吸附与解吸后,IIP-PVI/CM对Mo(Ⅵ)吸附容量仍可达到初始值的92%,再生和循环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以N2-H2混合气为反应气,与三氧化钼进行多段程序升温反应制得了氮化钼.考察了反应气组成和氮化温度等条件对氮化钼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N2)/n(H2)=0.25~1,θ=650~750℃的条件下,生成的氮化钼结构组成为β-Mo2N0.78.其生成机理与γ-Mo2N有类似之处.β-Mo2N0.78催化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结果表明,β-Mo2N0.78催化剂对该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360℃下,其活性比硫化钼催化剂高一倍左右.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预富集水中痕量钼(Ⅵ)的新方法,方法的机理在于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与钼(Ⅵ)螯合后被活性炭中附,然后用NaOH解吸下来,再用水杨基荧光酮与钼(Ⅵ)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钼(Ⅵ)的含量;详细研究了影响Mo-PAR螯合物定量吸附于活性炭上的各种参数,找出了最佳吸附-解吸条件,包括吸附酸度、PAR用量、吸附时间、解吸酸度等;该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干扰小,避免了常规方法中用浓硝酸消化活性炭费时和污染大的解吸方法,该法已用于测定水中痕量钼(Ⅵ),加标回收率达到94%-97%。  相似文献   

19.
丙烷选择氧化的铋钼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激光拉曼光谱(FT-LRS)和微型催化反应装置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丙烷选择氧化的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i组分是丙烷催化氧化脱氢为丙烯的主要活性组分,而丙烯醛选择性的大小与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组成的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丙烷转化率(~28.0%)相近的情况下,其丙烯醛选择性随Mo/(Mo+Bi)原子比的增加先逐渐增加,在Mo/(Mo+Bi)原子比为0.50时达极大值(~28.1%).随Mo/(Mo+Bi)原子比进一步增加,丙烯醛选择性又急剧下降.XRD和FT-LRS结果表明,Bi2O3和MoO3之间可形成二元Bi-Mo-O晶相固溶体,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对选择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尤其是当α-Bi2(MoO4)3和γ-Bi2MoO6两相共存时,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较优良的选择氧化催化性能.γ-Bi2MoO6参与了α-Bi2(MoO4)3对丙烷的选择氧化,加速了选择氧化活性氧物种的再生.  相似文献   

20.
曹秋娥  梁云华 《分析化学》1995,23(5):525-528
合成了二安替比林基-4-羟基苯基甲烷(DApHM),研究了它与铬(Ⅵ)的显色的反应,建立了两个测定铬(Ⅵ)的新体系,在Mn(Ⅲ)和磷酸存在下,DApHM与Cr(Ⅵ)反应生成检红色产物,λmax 为435nm.CTMAB和Tween-80对该体系有明显增敏效果,其中CTMAB-DApHM-Cr(Ⅵ)体系ε为1.0×10^6;Tween-80-DApHM-Cr(Ⅵ)体系ε为6.9×1-^5,Cr(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