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800℃下制备出系列白色长余辉荧光粉Sr_3Al_2O_5Cl_2∶Eu~(2+),Tm~(3+),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样品Sr_(2.91)Al_2O_5Cl_2∶0.04Eu~(2+),0.05 Tm~(3+)具有单一晶相和纳米纤维结构。该样品在紫外光激发下表现出两个很强的宽带发射(分别位于~448 nm和~590 nm)。它的余辉寿命大约是20 min。利用此种荧光粉所制作出的白光LED器件表现出很强的白光发射。  相似文献   

2.
硅材料带隙与太阳光子光谱的失配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光子损失,大大降低了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了减少入射光子的损失,可以利用具有近红外量子剪裁效应的光谱转换材料来提高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r_3Al_2O_6∶Tb~(3+),Yb~(3+)荧光粉,并研究了其近红外量子剪裁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320 nm的紫外光激发下,Sr_3Al_2O_6∶Tb~(3+),Yb~(3+)荧光粉发射出Tb~(3+):5D4→~7F_j的可见光;另外,由于Tb~(3+)、Yb~(3+)离子之间的合作能量传递,得到了Yb~(3+):~7F_(5/2)→7F7/2的近红外发光。荧光寿命衰减证明Tb~(3+)到Yb~(3+)之间的确存在合作能量传递,而且存在量子剪裁效应,其中,能量传递效率为35.9%,量子剪裁效率为135.9%。由于Yb~(3+)的发射光谱与硅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匹配,Sr_3Al_2O_6∶Tb~(3+),Yb~(3+)荧光粉有可能作为潜在的光谱转换材料应用于硅太阳能电池以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气动悬浮装置成功制备了(CaO-SiO_2)-xAl_2O_(3 )(x=0, 6, 12, 18, 24, 30)的一系列玻璃,并通过拉曼光谱技术结合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27)Al MAS-NMR)对其结构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碱度R(CaO/SiO_2)=1时,随着Al_2O_3的加入,硅酸盐结构转变为铝硅酸盐结构。当x≤18时,Al主要以[(27)Al MAS-NMR)对其结构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碱度R(CaO/SiO_2)=1时,随着Al_2O_3的加入,硅酸盐结构转变为铝硅酸盐结构。当x≤18时,Al主要以[AlO_4]形式参与网络形成,并在x=18时达到最大,同时也观察到了[ⅣAlO_4]形式参与网络形成,并在x=18时达到最大,同时也观察到了[AlO_5]、[ⅤAlO_5]、[AlO_6]的存在;当x>18时,[ⅥAlO_6]的存在;当x>18时,[AlO_4]相对含量减少,[ⅣAlO_4]相对含量减少,[AlO_5]、[ⅤAlO_5]、[AlO_6]增加。拉曼光谱精细解谱的结果表明,Al的加入大大增加了体系的复杂性和无序性,具体表现为精细结构Q_iⅥAlO_6]增加。拉曼光谱精细解谱的结果表明,Al的加入大大增加了体系的复杂性和无序性,具体表现为精细结构Q_i(jklm)含量的无规律变化,但对初级结构Q_i含量的影响不大,并主要以Q_2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_(1-x)Ca_xSi_2O_2N_2∶Eu~(2+)系列荧光粉,研究Y~(3+)离子掺入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对于Sr Si_2O_2N_2∶Eu~(2+),Y~(3+)离子掺入主要起到稳定Eu~(2+)价态的作用,避免Eu~(2+)氧化为Eu~(3+),从而提高Sr Si_2O_2N_2∶Eu~(2+)的发光性能。对于Ca Sr Si_2O_2N_2∶Eu~(2+),Y~(3+)离子掺入除了稳定Eu~(2+)价态作用外,还能有效减小Eu~(2+)取代Ca~(2+)后晶格膨胀引起的应力,提高Eu~(2+)在晶格中的溶解度。Sr_(1-x)Ca_xSi_2O_2N_2∶Eu~(2+)(x=0,0.15,0.3,0.6,0.75,0.95)系列荧光粉中随着Ca含量的增加,共掺Y~(3+)离子对样品发光强度的提高程度也随之增加(20%~80%)。  相似文献   

5.
彭玲玲  曹仕秀  赵聪  刘碧桃  韩涛  李凤  黎小敏 《物理学报》2018,67(18):187801-187801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空气气氛中合成了新型Mg_(1+y)Al_(2-x)O_4:xMn~(4+),yMg~(2+)深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表征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形貌,并分析了发光性质,讨论了掺杂不同浓度Mn4+和过量Mg2+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 nm波长激发下样品发射652 nm波长的红光,归因于Mn~(4+)的~2Eg—~4A_(2g)跃迁, Mn~(4+)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14%.采用Blasse公式计算了Mn~(4+)-Mn~(4+)之间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讨论了可能的能量传递过程和引起浓度淬灭的原因,采用Tanabe-Sugano能级图从理论上计算和分析了Mn~(4+)的d~3电子构型的晶体场强度大小.过量Mg~(2+)可以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同时导致了荧光寿命的缩短,荧光衰减曲线呈单指数变化.探讨了过量Mg~(2+)增强发光强度的机理,阐述了深红色荧光粉MgAl_2O_4:Mn~(4+)发光效率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xCe~(3+)(x=0.01%,0.05%,0.10%和0.30%)激活的Sr_(1-x)Al_2Si_2O_8近紫外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检测出荧光粉的物相结构,通过光致发光谱(PL)和激发光谱(PLE)表征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质。结果显示,在中波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峰位于长波紫外区,归属于Ce~(3+)的5d→2 F5/2和5d→2 F7/2跃迁。激发波长308nm时,观察到近紫外SrAl_2Si_2O_8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随Ce~(3+)掺杂量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同时发射峰位置红移。280和325nm波长选择性激发条件下的差异性发射行为表明SrAl_2Si_2O_8∶Ce~(3+)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发光中心,该结论由监测320和390nm发射时获得的形状具有明显区别的激发光谱亦可得以验证。离子半径的匹配性支持Ce~(3+)优先取代Sr~(2+),同时Van Uitert的经验公式估算结果推断出低浓度的Ce~(3+)生成九配位的Ce(Ⅰ)发光中心,高浓度掺杂情况下部分相互近邻的Ce~(3+)有效配位数减小,形成八配位的Ce(Ⅱ)发光中心。紫外280nm激发下峰位348nm的发射谱带源于Ce(Ⅰ)和Ce(Ⅱ)发光中心共同贡献,紫外325nm激发下发射峰位于378nm的发射带则主要对应于Ce(Ⅱ)发光中心。紫外光激发下Ce~(3+)发射出较强的近紫外光,表明SrAl_2Si_2O_8∶Ce~(3+)是一种适用于研发紫外荧光光源的荧光粉体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得到最长有效余辉时间的Sr_2MgSi_2O_7:Eu~(2+),Dy~(3+)荧光粉,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实验进行全程优化,建立了稀土离子掺杂浓度Eu~(2+),Dy~(3+)和有效余辉时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应用遗传算法计算得到有效余辉时间的理论最大值.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最优掺杂浓度Sr_2MgSi_2O_7:0.5mol%Eu~(2+),1.0mol%Dy~(3+)的荧光粉,在370nm激发下观察到了465nm的特征发射,这归因于Eu~(2+)的4f65d1—4f7跃迁.测量了最优荧光粉的热释发光特性,计算得到了陷阱深度为0.688eV,讨论了长余辉发光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步烧结法低温制备了Sr_2MgAl_(22)O_(36)∶Mn~(4+)-(SiO_2-Al_2O_3-ZnO-BaO)荧光玻璃(SMA∶Mn~(4+)-PiG)。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光致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等手段对其物相、成分与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形成PiG后,SMA∶Mn~(4+)荧光粉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保持不变。不同SAM∶Mn~(4+)含量的PiG样品在328 nm光激发下,在661 nm处均显示强的发射带,归属于荧光粉中Mn~(4+)的~2E→~4A_2跃迁,发光光谱与植物光敏色素的红区吸收光谱匹配良好。随着荧光粉含量的增加,SAM∶Mn~(4+)-PiG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大。15%SMA∶Mn~(4+)-PiG样品的内、外量子效率分别为26%和20%,低于SMA∶Mn~(4+)荧光粉的59%和40%。相比于SMA∶Mn~(4+)荧光粉,荧光玻璃的吸收效率和热稳定性略有提高。通过与高功率紫外芯片封装,SMA∶Mn~(4+)-PiG红光LED器件在100 mA驱动电流下展现了最高的电致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步烧结法低温制备了Sr_(2)MgAl_(22)O_(36)∶Mn^(4+)-(SiO_(2)-Al ^(2)O_(3)-ZnO-BaO)荧光玻璃(SMA∶Mn^(4+)-PiG)。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光致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等手段对其物相、成分与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形成PiG后,SMA∶Mn^(4+)荧光粉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保持不变。不同SAM∶Mn^(4+)含量的PiG样品在328 nm光激发下,在661 nm处均显示强的发射带,归属于荧光粉中Mn^(4+)的2E→4A 2跃迁,发光光谱与植物光敏色素的红区吸收光谱匹配良好。随着荧光粉含量的增加,SAM∶Mn^(4+)-PiG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大。15%SMA∶Mn^(4+)-PiG样品的内、外量子效率分别为26%和20%,低于SMA∶Mn^(4+)荧光粉的59%和40%。相比于SMA∶Mn^(4+)荧光粉,荧光玻璃的吸收效率和热稳定性略有提高。通过与高功率紫外芯片封装,SMA∶Mn^(4+)-PiG红光LED器件在100 mA驱动电流下展现了最高的电致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170℃还原气氛下保温3.5 h制备了(Ca_(1-x)Ba_x)_(1.95)SiO_4∶0.05Eu(x=0, 0.1, 0.3, 0.5, 0.6, 0.7, 0.8, 0.9, 1.0)系列新型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基体晶相、 Eu离子价态、光谱性能。随着x值增大,粉末物相组成发生如下改变:γ-Ca_2SiO_4(x=0)→T相和γ-Ca_2SiO_4混合物(0≤x0.7)→T相(0.7≤x0.9)→Ba_2SiO_4相(x≥0.9),即(Ca_(1-x)Ba_x)_2SiO_4粉末只在富Ba端形成有限置换型固溶体,即T相和Ba_2SiO_4相粉末。点阵参数精确分析表明:随着Ba离子增加, T相荧光粉(0.7≤x0.9)处于M1, M2, M5点位碱土离子配位数增大进而晶格参数增大较为明显,而Ba_2SiO_4相荧光粉(x≥0.9)中碱土离子配位数无变化晶格参数变化也较小; Eu离子以取代碱土离子方式进入晶格,对晶格影响较小。T相和Ba_2SiO_4相荧光粉XPS全谱分析结果类似,均出现Ba(3p_(3/2)), Ba(3d_(3/2)), Ba(3d_(5/2)), O(1s), Eu(4d), Si(2p_(3/2))电子结合特征峰;其O(1s)核心电子结合能精细谱也类似,有2个光电子峰组成,分别对应晶格氧、间隙氧缺陷(Eu~(3+)取代+2碱土离子造成);进一步Eu(4d)高分辨XPS分析表明,随着x值增大, T相粉末Eu~(2+)/Eu~(3+)比值增大(Eu离子形成+2可能性增大),而Ba_2SiO_4相粉末Eu~(2+)/Eu~(3+)比值变化不明显。在254和365 nm紫外激发下Ca_(1.95)SiO_4∶0.05Eu(γ-Ca_2SiO_4相荧光粉)可用作红色荧光粉,而(Ca_(1-x)Ba_x)_(1.95)SiO_4∶0.05Eu(x≥0.7,即T相(其绿光宽谱发射峰中心在455 nm附近)或Ba_2SiO_4相荧光粉(其绿光宽谱发射峰中心在510 nm附近))可用作绿色荧光粉; T相荧光粉绿光发射比Ba_2SiO_4相荧光粉绿光发射对应波长更短;随着x值增加T相和Ba_2SiO_4相荧光粉发射光谱发生蓝移(即T相粉末中(Ca_(0.3)Ba_(0.7))_(1.95)SiO_4∶0.05Eu绿光发射波长最长, Ba_2SiO_4相粉末中(Ca_(0.1)Ba_(0.9))_(1.95)SiO_4∶0.05Eu绿光发射波长最长);随着x值增加, T相荧光粉亮度提高,而Ba_2SiO_4相荧光粉亮度降低,即(Ca_(0.1)Ba_(0.9))_(1.95)SiO_4∶0.05Eu粉末的绿色荧光最亮(荧光寿命571.8 ns、量子效率55%)。由绿色荧光粉(x≥0.7)精细发射光谱可知:x值会影响Ba_2SiO_4相Eu~(2+)占位倾向,x值越大Eu~(2+)在Ba_2SiO_4相荧光粉中进入高配位点几率越小(x值小, Ca离子占据9配位点位,有促进Eu离子倾向进入10配位作用),但在T相中的x值作用则不明显。由此可见:改变固溶度(即控制x值),可实现该系列荧光粉物相组成、晶格参数、离子价态、荧光颜色及亮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Sr3LaAxV3-xO12:Eu3+(A=Mo,W)荧光粉,利用MoO42-和WO42-取代基质中部分VO43-,改变基质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基质和激活剂Eu3+离子的发光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所合成样品的物相、形貌、荧光性能及荧光寿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MoO42-和WO42-的部分掺杂对基质发光位置和强度均有影响,能明显减弱VO43-的发光,但对Eu3+离子发光影响不大,添加电荷补偿剂F-可以加强VO43-对Eu3+离子的能量传递。通过调整基质VO43-发光和Eu3+离子发光,可以得到单一基质的白光荧光粉。初步探讨了阴离子掺杂对Eu3+离子红光发射增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吕兆承  李营  全桂英  郑庆华  周薇薇  赵旺 《物理学报》2017,66(11):117801-117801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红色荧光粉(Gd_(1-x)Eu_x)_6(Te_(1-y)Mo_y)O_(12),研究了Eu~(3+)单掺和Eu~(3+),Mo~(6+)共掺Gd_6TeO_(12)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和荧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粉体为纯相.在393 nm近紫外光激发下,(Gd_(1-x)Eu_x)_6(Te_(1-y)Mo_y)O_(12)荧光粉发出特征红光,位于632 nm处的发射主峰属于Eu~(3+)的~5D_0→~7F_2跃迁.当Eu~(3+)掺杂浓度超过20%(物质的量分数)时发光出现浓度淬灭,经证实这是由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造成的.随着工作温度升高,荧光粉发光强度减小,计算得到Eu~(3+)热淬灭过程中的激活能为0.1796 eV.当(Gd_(0.8)Eu_(0.2))_6TeO_(12)中共掺Mo~(6+_(取代Te~(6+)),该荧光粉发射光谱的峰位、强度变化不大,但是Mo~(6+)-O~(2-)电荷迁移态显著增大了近紫外波段的激发带宽度,可以有效提高激发效率.具有近紫外宽带激发特征的(Gd_(0.8)Eu_(0.2))_6(Te_(0.6)Mo_(0.4))O_(12)是一种潜在的白光LED用荧光粉材料.  相似文献   

13.
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Sr2EuxGd1-xAlO5红色荧光粉,研究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质。在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光谱由Eu3+5D07FJ(J=0,1,2,3,4) 特征发射组成,其中Eu3+离子的5D07F1(λ=590 nm)和5D07F2(λ=622 nm)跃迁发射的强度最大。当Eu3+离子的摩尔分数为 0.75时,样品的发光最强。研究结果表明,Sr2EuxGd1-xAlO5荧光粉是一种在近紫外芯片白光LED上有应用前景的红光荧光粉。  相似文献   

14.
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M_2Eu_xLn_(1-x)AlO_5(M=Ca,Sr,Ba,Ln=La,Lu,Gd)荧光粉,研究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质。在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光谱由Eu~(3+)的5D0→7FJ(J=0,1,2,3,4)特征发射组成。其中Eu3+离子位于590 nm附近的5D0→7F1和位于620 nm附近的5D0→7F2跃迁发射的强度最强。荧光粉的激发光谱都是由O~(2-)-Eu~(3+)电荷迁移带和Eu~(3+)的f-f跃迁构成的。M_2Eu_xLa_(1-x)AlO_5(M=Ca,Sr,Ba)的O2--Eu~(3+)的电荷迁移带的峰位按Ca、Sr、Ba顺序向长波方向移动。研究了用La、Gd和Lu替代M_2Eu_xLn_(1-x)AlO_5中Ln的位置对样品发光的影响。给出了Eu~(3+)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分析了M_2Eu_xLn_(1-x)AlO_5和M_2Eu_xLn_(1-x)AlO_5的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150℃下经二次煅烧合成了双钙钛矿型的红色荧光粉Sr2ZnTeO6∶xEu3+(x=0.05-0.40),并进行了相组成、发光性质和热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Sr2ZnTeO6与Sr2ZnWO6具有相同的结构,掺杂离子的加入没有改变相结构。样品的激发光谱由电荷迁移带和Eu3+离子的特征激发峰组成,主激发峰位于464 nm(7F05L6)。样品的发射光谱位于614 nm(5D07F2)。Sr2ZnTeO6∶x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随着Eu3+离子的掺杂,先增大后减小,在x≥0.25时,发生浓度猝灭现象。通过变温荧光发现它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由于荧光粉的最佳激发位于464 nm,因而可以用于蓝光激发下的白光LED的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Ba9Y2(SiO4)6:Ce3+,Mn2+(BYS:Ce3+,Mn2+)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谱、激发和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的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进行了研究。在327 nm激发下,BYS:Ce3+,Mn2+发射光谱中包含2个发射峰,分别为位于407 nm的Ce3+的蓝紫光发射和位于597 nm的Mn2+的红光发射。在该体系中,发现了Ce3+向Mn2+的有效能量传递,使得Mn2+在597 nm处的红光发射显著提高,当x(Mn2+)=0.25时,BYS:Ce3+,xMn2+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达39%。实验表明,该荧光粉可为紫外基白光LED提供良好的红光光源。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不同镨掺杂浓度的12CaO·7Al2O3:Pr3+(C12A7:Pr3+) X射线影像存储荧光粉。在232 nm激发下,发现Pr3+掺杂摩尔分数为0.3%的荧光粉位于486 nm的蓝光发射峰呈现最大的发光强度。对C12A7:0.3% Pr3+样品进行真空热处理后,C12A7笼中的O2-基团数量减少,同时类F+色心的空笼子的数量增多,导致陷阱数目增加和光激励发光强度增大。热释发光实验表明:C12A7:0.3% Pr3+样品中存在两个深陷阱,陷阱深度分别约为0.69 eV和0.80 eV;经过真空热处理后的C12A7:0.3% Pr3+荧光粉,陷阱深度变深,陷阱数目增多,光存储性能变好。当吸收的X射线剂量为5.2 Gy时,可以实现分辨率较高的X射线成像。实验结果表明,镨掺杂C12A7荧光粉在计算机X射线摄影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米瑞宇  夏志国  刘海坤 《物理学报》2013,62(13):137802-137802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4-xY5.95 (SiO4)6F2:0.05Ce3+, xMn2 +系列荧光粉,并对其发光性质以及Ce3+, Mn2 +在Ca4Y6 (SiO4)6F2 (CYSF)基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了研究.相结构研究表明: CYSF属于一种基于磷灰石结构的类质同象化合物.CYSF: 0.05Ce3+, xMn2+荧光粉在200–373 nm为宽带激发光谱,Ce3+和Mn2+在408 nm和602 nm的发射峰分别由Ce3+的5d→4f的跃迁和Mn2+4T1 (4G)→ 6A1 (6S)的跃迁产生.光谱重叠现象以及荧光寿命测试结果证明了Ce3+对Mn2+具有敏化作用,能级结构分析进一步证实该体系中存在Ce3+→Mn2+的能量传递过程,可有效地将Ce3+的蓝光转换为红橙光. 关键词: 磷灰石 发光性质 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Ba9(Y2-xScx)(SiO4)6:Ce3+,Mn2+(x=0,0.5,1.0,1.5,2.0)样品。在该体系中,当Sc3+含量从x=0逐渐增加至x=2时,Ce3+的蓝光发射强度提高了1.7倍;同时,Mn2+的红光发射强度提高了1.9倍,显示了优良的红光特性。样品的发射光谱和漫反射光谱表明,Ce3+、Mn2+发射强度的增加与Ce3+吸收能力和Ce3+向Mn2+能量传递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研究了样品Ba9Sc2(SiO4)6:Ce3+,Mn2+的热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升高,Mn2+的红光发射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当温度从室温升至488 K时,Mn2+发射强度仅下降至室温时的84%,表现出优良的热稳定性。高亮的红光发射和优良的热稳定性表明该荧光材料可为紫外基白光LED提供良好的红色光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