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猜物(相声)     
甲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乙 :什么游戏 ?甲 :猜物游戏 .乙 :怎么猜 ?甲 :在木板上把二十五件小物品每五件放一行 ,共放五行 ,摆成一个正方形 .乙 :(把摆好物品的木板给甲看 )摆好了 .甲 :找一位观众上来 ,在木板上任指一件物品给你和观众看 ,你看后给我说一句话 ,我就能猜出观众所指的物品 .乙 :我给你说观众指的是哪件物品 ?甲 :不是 .乙 :那怎么说 ?甲 :你过来我小声教你 .乙 :(乙走到甲跟前 ,甲对乙耳语 ,乙频频点头 )知道了 .甲 :哪一位观众上台来指物 ?(确定一位指物观众 )乙 :(乙指甲 )请你背向木板 ,不准偷看 .甲 :(背向木板 ,用…  相似文献   

2.
康松  李艳 《中学生数学》2012,(20):27-28
甲: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们两人给大家说段相声.我叫立方根.乙:没错,我是平方根.甲:相声讲究四门功课:数式形理.乙:不是说学逗唱吗?甲:我们今天说的这叫数学相声.乙:还真没听过!这数学相声可也难不住我,我来给你说说这个"数"吧!甲:你还是算了,先听听我这有学问的人吧!这"数"我可熟悉:有小数、纯小数、带小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猜想、验证的能力.近几年各地市中考试题中都有考查学生猜想能力的题目.究竟什么是数学猜想?我们如何进行数学猜想呢?当代深负众望的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教授指出:“数学的创造过程是与任何其他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先得推测证明的思路,你先得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这段话告诉我们,数学教科书中那些精辟的结论,深刻的定理,巧妙的证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  相似文献   

4.
徐绍荣 《数学通讯》2003,(1):48-48,F003
甲 :我博学多才 ,经常出语惊人 !乙 :我见多识广 ,无论你说什么我都不会吃惊 !甲 :2张凳子坐 3个人 ,至少有 2人要坐同一张凳子 .乙 :废话 !人多凳子少 ,挤着坐是常有的事 ,这也称得上“出语惊人” ?甲 :7个苹果分给兄弟俩 ,总有一个人至少拿 4个 .乙 :没事 !亲兄弟么 ,谁多谁少都一样 ,这话跟小孩说也算不上新奇 !甲 :全班学生 4 9人 ,至少 5人同月生 .乙 :好办 !一查学籍卡 ,不全都清楚啦 ?你越说越没味了 .甲 :市区人口 80 0万人中 ,至少有 8个人的头发根数一样多 !乙 :什么 ?你再说一遍 .甲 :我说市区 80 0万人中 ,至少有 8人长了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星期天,表姐到我家玩.她领我玩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角谷猜想.真过瘾!下面我就说来让你听听! 角谷猜想的玩法是这样的:任意给一个自然数,如果它是双数就把它除以2,如果它是单数就把它乘3再加1……"这样循环下去,经过多次运算后,你猜,结果会怎么样呢?"表姐神秘地问道.  相似文献   

6.
题目 甲、乙两人玩猜数字游戏,现先由甲在心中任想一个数字,记为a,再由乙猜甲刚才所想的数字,把乙猜的数字记为b,且a,b∈{1,2,3,4).若|a-b|≤1,则称甲、乙“心有灵犀”.现任意找两人玩这个游戏,得出他们心有灵犀的概率为( )  相似文献   

7.
奇怪的比较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却往往很容易让人“栽跟头”.瞧,胡图这次就遇上了. 胡图:比较应该是相互的呀?你比我多多少,我就应该比你少多少呀? 妈妈:嗯,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爸爸:NO!(不!)如果甲比乙多10,那么乙是应该比甲少10.可相差部分如果是分数,“甲比乙多1/3”是指甲比乙多,且多的部分是乙的1/3,那么乙就不可能比甲少1/3了.  相似文献   

8.
高金生 《数学通讯》2001,(9):48-48,F003
(幕后 ,甲乙二人分左右上场 )甲 :您好 !乙 :您好 !(二人热烈握手 )甲 :请问您在哪发财 ?乙 :我不为钱财 ,只是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数学事业 .甲 :那您究竟在哪工作 ?乙 :大学数学系任教 .甲 :那么您是数学教授了 ?乙 :还带一带博士生 !甲 :请问您最精通的是什么专业 ?乙 :数学中我没有不精通的 ,无论代数学、几何学、数论、拓扑学、电子计算机、数理逻辑、数学分析 ,等等 ,等等 .甲 :那我请教您一下 ,几何学中包括哪些学科 ?乙 :有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空间解析几何、仿射几何、射影几何、代数几何、拓扑几何、非欧几何、…  相似文献   

9.
初中《比何》第一册第30页第三.题为:如图,乙印C.乙Aoc=乙BOD二Rt乙,图中有与艺BOC互补的角吗? 《教参》的答案是“没有’. 这答案正确吗? 事实上,」四中乙月OD就是乙Boc你甲j个体角,证明如下:EO依题意匕2心C,乙DOE分别与乙CO刀三余 吟/1心C=/DOE、又乙口p万与乙AOD互补J、乙刀。。与匕AOD互补. 所以《‘教材令的答案是错的.错在哪里呢?显然一l之将补角的概念与邻补角的概念弄混了。事实上,补角只考虑两裔的和是否为平角,而不考虑这两个角是否仃公共顶点和公共边, 另外,《教参,第27页关于邻补角的说法也是不确切的;“……邻补…  相似文献   

10.
一个概率智力竞赛题的两个不同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目:甲乙对同一目标各打一检,甲命中的概率为0.999;乙命中的概率为0.001.谁先打中谁胜。若同时打中则为和局,比赛停止。问关于“乙胜的概率”下面三种答案哪个正确?  相似文献   

11.
神奇的预言     
曾洪根 《数学大王》2017,(10):14-15
数学活动课上,麦斯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有趣的数学魔术.他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自豪地说:“我有预言能力,大家信不信?” “麦斯,你现在吹牛都不打草稿了啊?哈哈!” “就是,你要有预言能力,我还能飞呢!” …… 对麦斯的预言能力,大部分同学都持怀疑态度,大家在底下嘀嘀咕咕地议论着.  相似文献   

12.
陶兴模 《数学通讯》2002,(11):25-26
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 ,将一个命题“若 p则 q”的条件和结论交换 ,并同时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若┒ q则┒ p”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根据这一法则 ,请同学们写出命题 :“若a ,b全为 0 ,则ab =0”的逆否命题 .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甲在黑板上写出 ,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学生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 :“若ab≠ 0 ,则a≠ 0且b≠ 0” .教师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 ,试判断学生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对还是错 ?学生乙 :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正确 !教师 :请你 (学生乙 )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学生乙 :因为一个命题与…  相似文献   

13.
雷秀娟 《数学大王》2017,(10):32-35
一、谁的学问大 乾隆、刘墉、和坤三人来到圆明园的方壶胜境,见楼前有个牌坊,上面刻着两个字——“虫二”.和坤见乾隆边走边琢磨,又瞅了一眼刘墉,说:“刘中堂,你才高八斗,只是不知,你和皇上谁的学问大?” “此话怎讲?” “看到牌坊上的字了吗?你和万岁谁先参透其意,谁的学问就大!” 刘墉乐了,朝柱子一努嘴:“我早已将答案写下!”  相似文献   

14.
怪味儿数学     
乔乔: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数学. 贝卡:什么有趣的数学? 乔乔:我叫它“怪味儿数学”! 贝卡:真有点儿稀奇,什么叫“怪味儿数学”呢? 乔乔:就是结果让你感到意外的数学. 贝卡:举个例子. 乔乔:一个30°的角,在10倍的放大镜下是多少度? 贝卡:扩大10倍,应该是300°吧! 乔乔:不对! 贝卡:为什么啊? 乔乔:在10倍的放大镜下,角的两条边是长了,但是两条边分开的大小并没有变化,所以这个角仍然是30°. 贝卡:噢,原来角是不能被放大的!这,真是有点怪味儿.  相似文献   

15.
街头曾有人玩这个猜姓氏的游戏: 观察下面两个表格(为了简单起见,只选表格的一部分),只要告诉他你的姓分别在甲、乙两个表格中的哪一行,他就很快知道你姓什么?比如:你说你的姓在甲表中第二行, 在乙表中第三行,他就知道你姓魏,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相似文献   

16.
<正>剧中人表演者小强学生甲饰毕达哥拉斯——学生乙饰随从学生丙饰小强:这是什么地方?随从:别动,你闯入了古希腊数学圣地!报告宗主,我抓住了一个人.毕达哥拉斯:先把他看住,等我宣布一个伟大的发现之后,再来处置他!你看图1,这是什么?随从:直角三角形!毕达哥拉斯:在它的三条边上,各画一个正方形,如图2,我发现,大正方形的面积恰等于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认为,“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问题亟待解决之时,对此,笔者有极深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认识.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情境1】集合的含义(师放投影提供给学生一组对话)开学报到那天,高一(12)班五位同学甲、乙、丙、丁、戊.甲:哟,你也分到这个班(指丙).你从哪个学校来的?(指乙)乙:我是沛县龙固中学的.你呢?甲:我和丙都是沛县初级中学的,你呢(指丁)?丁:我要么是沛县五…  相似文献   

18.
郑伟君 《中学数学》2001,(10):14-15
碰到象郑老师在课的开头所遇到的那样的教学情境 ,你会怎么处理 ?许多老师大概会这样处置 :把两种图形先后放在投影仪下一一投射出来 ,让学生知道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就了事了 .这样做 ,一些学生是知道了“这一个”题目的答案了 .但是 ,当今后再碰上类似的问题情境 ,多数学生若仍不能独立地去处理好的话 ,“例”不能及“类”,那你“这一个”例题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一些教学内容 ,用新的观点去考察 ,如何进一步挖掘它们在培养思维方面的作用 ,是值得教师们一辈子不断地去钻研与改进的 .郑老师的这一个设计的最大优点 ,就在于教师的目光 ,能从“这一个”,想到了“这一大类”;教师的教学境界 ,应从“让学生记住这答案”,想到了“如何让学生学会周密的思考”了  相似文献   

19.
联想与猜想     
联想与猜想是数学中一对“孪生兄弟”,每解一个题,尤其是解一个综合题:总是进行着联想和猜想交替地思维活动。解题时,根据题设,联想到有关的定义,定理、公式,联想到平时解题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与此同时,每进行一步,都忽隐忽现地穿插着猜想,猜解题途径,猜解题方法,猜解题结论。教学中,加强联想、猜想的训练,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手段。一、联想与猜想的基础数学中的思维活动的细胞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后,才能由此及彼的联想其思路由一点向各个方面扩散。例如一提到直角三角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数学》2001年8月上《注意量纲——一类应用题正误之辨析》一文值得商榷. 该文研究的题目是:有甲、乙两种商品.销售甲种商品所获利润P万元与投入资金x万元之间有经验公式:P=1/5x.销售乙种商品所获利润Q万元与投入资金x万元之间有经验公式: .今有3万元资金投入经营这两种商品.为获得最大总利润,应对甲、乙两种商品分别投入多少资金?最大总利润是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