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黄姜中黄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黄姜中黄色素的初步提取、 提纯方法, 以及光、热、金属离子、pH 值对黄姜色素的影响. 发现该色素在紫外区有强吸收峰,对自然光及热稳定性好, 适合于中性环境, Fe3+, Cu2+,Hg2+对该色素具有增色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从铜绿假单孢菌选育出的一菌株进行5L发酵罐发酵生产鼠李糖的试验,确定了鼠李糖产量与菌体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在菌体生产的稳定期和菌体自溶阶段鼠李糖产量均大幅度上升,最高的鼠李糖含量的12.58g/L,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变化范围为6.5~6.0。研究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对菌体生长和鼠李糖产量有较大的影响,搅拌转速为600r/min时鼠李糖产量比搅拌转速为400r/min时提高约50%。  相似文献   

3.
用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L—鼠李糖的变温远红外光谱,发现糖类分子在远红外区有许多特征吸收峰.当温度低到60℃时,光谱几乎无变化;65℃时,各峰强度大大减弱,但没有峰消失;75℃时,有7个峰消失.这些消失的峰与体系中氢键振动和晶格振动有关,反映了体系中分子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4.
陈宇强  曾敏  潘丽媚 《科技信息》2010,(20):357-357
鼠李糖乳杆菌具有多种益生作用.本文综合概迷鼠李糖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特性,有利于其在微生态制剂领域中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线和Co60照射联合诱变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JCM1553菌株,选育得到1株L-乳酸高产突变株SCT-10-10-60.经77代传代培养证实该菌株L-乳酸发酵遗传稳定.在37℃,200rpm下,该菌株摇瓶发酵葡萄糖60h的发酵液乳酸浓度达到最大,为195.67g/L,发酵糖酸转化率达到95.33%,比出发菌株最大乳酸产量、发酵速率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6.24%、50.13%和17.81%.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木薯淀粉84h的乳酸浓度达到最大值,为203.33g/L,糖酸转化率达到78.85%,比出发菌株最大乳酸产量和发酵速率均提高了29.49%,糖酸转化率则提高24.53%.该菌株发酵产物的L-乳酸含量高达96.75%,与出发菌株(96.97%)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该高产菌株乳酸发酵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菌体增长速率加快.其L-乳酸发酵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生产菌株,具有较高的潜在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薯蓣皂甙元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和甾体避孕药物的重要原料,是黄姜中的主要活性物质。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探讨了经过二次酸水解法从黄姜中提取薯蓣皂甙元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薯蓣皂甙元产率达到了2.41%,比直接水解法(2.20%)提高了9.55%。另外,采用熔点、元素分析法、红外、核磁等一系列的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法是可行的,提取的薯蓣皂甙元的质量纯度达到了工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鼠李糖乳杆菌L7-13增菌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到的鼠李糖乳杆菌L7-13进行增菌培养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通过对其吸光度和活菌数的测定来优化鼠李糖乳杆菌L7-13的培养基.结果表明:葡萄糖65 g/L、酵母粉15 g/L、牛肉粉28 g/L、大豆蛋白胨30 g/L、KH2PO43 g/L、无水乙酸钠3 g/L、柠檬酸铵2 g/L、Tween80 1.5 mL/L、MgSO4.7H2O 1.0 g/L、MnSO4.4H2O 0.5 g/L,培养28 h,所得鼠李糖乳杆菌L7-13的最大菌体密度约1010cfu/mL.此增殖优化培养基适于鼠李糖乳杆菌L7-13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8.
将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ZB1107-01(LR ZB1107-01)与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商业菌株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比较,以DPPH(1,1-二苯-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并建立Caco-2细胞氧...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在储存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热,氧和湿度)高度敏感,加之胃肠液的破坏作用,导致益生菌到达肠道后活菌数大大降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益生效果.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Lacto bacillusrhamnosusL427)是由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益生菌菌株,为提高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到达肠道后的存活率,采用微胶囊技术对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进行微囊化.以海藻酸钠和刺云实胶为壁材,采用挤压法制备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微胶囊,以活菌数和包埋产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其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了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微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刺云实胶浓度0.5%,氯化钙浓度0.3mol/L,菌液-壁材体积比1:6;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所得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427微胶囊的活菌数达4×108 CFU/g,包埋产率为94.51%.经模拟胃液处理1.0h后存活率为54%,在模拟肠液中处理1.5h后释放菌体完全,为7.64log(CFU/g),表明该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胃酸环境耐受性和肠溶性.为该菌剂的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潜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在大豆奶酪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鼠李糖乳杆菌Laetobacillus.rhamnosus 6013在MRS中的培养条件并评价了该菌在大豆奶酪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确定该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7℃,厌氧培养48h,该条件下的培养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沙门氏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将大豆奶酪细菌DH1,GH4和该菌一起加到豆奶中,制成细菌型发酵大豆奶酪,在发酵6h后,该菌的活菌细胞数达10^8~10^9个/mL.在成熟30天后,pH值有轻微下降,该菌存活细胞数达10^7个/g,而DH1,GH4的活菌数均为10^6个/g.当盐水中NaCl含量为20—40g/L时,对L.rhamnosus 6013的存活影响很小.以上结果表明,潜在益生菌L.rhamnosus 6013能耐受大豆奶酪的加工过程,对大豆奶酪的发酵没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姜皂甙元清洁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姜为原料.研究提取皂甙元的清洁生产工艺。本工艺采用溶剂把黄姜中的皂甙与淀粉、纤维素等成分分离.然后再将皂甙水解、过滤、中和、脱水、提取、重结晶.从而得到高纯度的皂甙元。研究表明:用4样溶剂提取皂甙效果较好:溶剂的回收率可达98%以上:水解的酸浓度为[H^ ]=0.5mol/I较好、水解的压力为0.7—0.8Mpa较适合、水解时间为6h。在这些条件下.皂甙元的得率可以达到95%以上。本工艺产生的生产废水不到传统工艺的10%.酸的用量约为传统工艺的10%.皂甙元的得率有所提高.生产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瓜蒌子山药酸奶是以脱脂纯牛奶、瓜蒌子、山药为原料,利用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的酸奶发酵剂进行发酵,制成的新型发酵乳.在感官评价基础上,以瓜蒌子和山药质量比、糖添加量、酸奶发酵剂添加量和发酵温度等因素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表明,瓜蒌子山药酸奶最优制作条件为:在50g脱脂纯牛奶中,添加30g质量比为1:7的瓜蒌子与山药混合物,制成匀浆,再添加15g白砂糖、200mg酸奶发酵剂,于40℃下进行发酵8h.该条件下获得的瓜蒌子山药酸奶组织状态最稳定,口感细腻,品质优良,具有瓜蒌子和山药风味,且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零余子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零余子为主要原料,重点对零余子的护色技术、零余子淀粉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复合饮料的配方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法可有效的对零余子进行护色,采用沉淀法去除部分零余子淀粉类物质可有效的保证零余子饮料的稳定性,此外零余子饮料的最佳配方为零余子浆(1%)、蔗糖(8%)、黄原胶(0.28%).  相似文献   

14.
从盐湖卤水中萃取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200号溶剂汽油为稀释剂,氯化铁(FeCl3.6H2O)为共萃取剂,从青海盐湖含锂卤水中萃取锂,并对TBP质量分数对萃取率的影响,相比对萃取率及分配比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共萃剂FeCl3在萃取过程中作用明显,同时,水相氢离子浓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适当的酸度既可以保证锂离子进入有机相,减少氢离子与有机溶剂络合的机会,又可以保证铁离子在溶液中不发生水解;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如下:TBP质量分数为60%,萃取相比(O/A)为1.5,n(Fe3 )/n(Li )为1.3,水相氢离子浓度为0.05 mol/L。在此条件下,锂的萃取率可达到80%,锂、镁分离效果较好,萃取液经洗涤、反萃取和深度除镁后,可制备高纯度碳酸锂。  相似文献   

15.
河豚毒素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福建省泉州市崇武海域的现有资源出发,就河豚鱼的种类,及其毒性,毒素的形成,变化等情况。对河豚毒毒进行提取。纯化,并对毒力进行定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崇武海域的河豚鱼属于弓斑园豚,其内脏的毒性大小依次为卵、肝和肠。  相似文献   

16.
泡桐叶片DNA提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范国强  马新业 《河南科学》2003,21(2):172-175
以兰考泡桐组织培养苗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CTAB-Ⅰ、CTAB-Ⅱ、SDS-Ⅰ、SDS-Ⅱ四种方法提取叶片DNA,并对不同提取结果进行紫外分光光度、电泳、酶切、RAPD等方法的鉴定。结果表明,用四种方法提取的泡桐叶片DNA得率约为3.5-5.2μg/10mg,A260/A280约为1.7-1.8,A260/A230在2.0以上,分子量在23Kb以上,能够被EcoRⅠ、HindⅢ酶切,能够进行RAPD分析。综合考虑得率、纯度、质量等因素,以SDS-Ⅰ法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黄瓜DNA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提取黄瓜DNA的新方法以满足制备黄瓜DNA传感器之需要.提取黄瓜DNA的最优条件:细胞提取液为4.0mL,饱和KCl溶液为1.0mL,0.6倍样液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溶液,0.6倍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溶液,0.55倍体积的异丙醇,黄瓜DNA的得率为0.36mg/g.  相似文献   

18.
19.
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微波辅助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考察了溶剂种类及浓度、提取时间、液固比、溶剂PH、提取次数等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结合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绿原酸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液固比15,φ=0.4的乙醇溶液提取2次,每次60s。将优化后的微波提取结果与其他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微波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