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蛇Ju每年3-4月产卵,产卵下限温度12℃,产卵环境特点:微流水,底质为卵石和沙质的浅水河滩,集群产卵,繁殖群体性比为♀:♂=8:1,卵微粘性,卵径1.0-1.1mm,比重略大于水,在水温15.0-18.3℃条件下,观察了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受精后1h6min,胚盘形成;再过25h4min后,胚孔封闭,从受精到孵化历时81-82h,初孵仔鱼全长4.5mm,孵出后第10d,卵黄囊消失,全长6.4m 相似文献
2.
3.
张颖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20-23
本试验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以蛇鮈(Saurogobio dabryi)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金属铜和锌对蛇鮈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铜、锌对蛇鮈的24、48、72、96小时LC50分别为0.91mg/L、0.69mg/L、0.56mg/L、0.49mg/L和39.63mg/L、36.06mg/L、32.43mg/L、28.77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2mg/L和8.96mg/L。铜对蛇鮈为高毒物质,锌对蛇鮈为低毒物质,蛇鮈对铜的耐受性低于对锌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自2012年至2021年,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对省内鱼类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在整理标本期间,发现在黄河与淮河采集的多尾蛇鮈属鱼类与此前河南已有记录的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长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形态明显不同.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其唇薄简单,不发达,上下唇均无明显乳突,其他可量和可数性状也完全符合光唇蛇鮈(Saurogobio gymnocheilus)的鉴别特征.此外,基于Cyt b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也显示其与长江流域的光唇蛇鮈具有最近亲缘关系,遗传距离仅为0.9%,应为同种,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基于此,确定本次采集到的蛇鮈属鱼类为光唇蛇鮈,是河南省新纪录种,同时也是其在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分布的首次记录(此前记录仅在长江中上游分布). 相似文献
5.
6.
丁建发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414-416
在福建东北部地区大树蛙的初始抱对时间在3~4月间.抱对发生在闷热高温的傍晚,所持续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反之则延长;日平均气温低于16℃时,不能实现有效抱对.大树蛙产卵时气温降至17.5℃以下,出现不连续产卵和产卵时间延长的现象.泡沫团卵只由雌蛙搅拌形成,雄蛙无参与行为.产卵于临时性积水者繁殖失败. 相似文献
7.
李丕鹏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4):297-301
应用光镜、电镜和细胞计数对胚胎发育期虎斑颈槽蛇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在胚胎发育11期,胸腺在内出现淋巴干细胞。从胚胎发育11期至出生前(16期),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小淋巴细胞细胞逐渐增多,而大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前淋巴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这一点和B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相同,反映了细胞功能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羽化规律及产卵习性进行了研究 ,找出了影响羽化及产卵的关键气候因子。即连续 5d日平均气温达到 1 2℃、RH在 6 8%以上时 ,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 ;连续 5~ 6d日平均气温高于 1 6℃时 ,出现羽化高峰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 1 5 7℃时 ,出现羽化低峰。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始期早 8d ,羽化末期晚 5d ;雄成虫趋光性和飞翔能力强于雌成虫 ,但存活时间短于雌成虫 ;雌成虫的产卵量受产卵环境影响 ,不交尾的雌成虫产卵量极少 相似文献
9.
自然产卵的赤点石斑鱼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介绍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人工种苗繁殖生产中,以自然产出的受精卵为材料,进行孵化、培育,连续观察该种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及仔鱼的形态,并对其作的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河川沙塘鳢的胚胎和胚后发育以及温度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根据外形和内部主要特征,将胚胎发育分为30个发育期。在胚胎发育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化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各鳍亦已形成。胚后发育以卵黄囊的消失和鳞被的形成为依据,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胚后发育不经过浮游生活期。在自然水温中,胚胎约经21天发育孵出仔鱼。胚胎发育的最高临界温度为30.0℃,最低临界温度为10.0℃,适宜温度范围为15.0~27.0℃,其中21.0~27.0℃为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武夷科学》2020,(1):29-36
为深入了解褐圆蚧纯黄蚜小蜂(Aphytis holoxanthus DeBach)个体生长发育状况,采用跟踪观察,应用透射光和直射光拍摄,描述了该蜂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温度(25±1) ℃、相对湿度70%±5%条件下,纯黄蚜小蜂卵期2~3 d。产卵后0~8 h为卵裂和胚盘形成阶段;16~18 h后,形成胚带和胚膜;50~52 h后,胚胎雏形形成;54 h后,胚胎形成,卵壳表面出现裂缝,卵壳从卵端部开始脱至卵柄,1~2 min完成孵化。纯黄蚜小蜂幼虫期约为7 d,蛹期7~8 d,预蛹浅黄色,老熟蛹复眼浅灰色,胸部腹板和腹部腹板大部分暗褐色。 相似文献
12.
对黑枕黄鹂的分布和数量、迁徙及活动规律、繁殖习性作了全面系统的报道.黑枕黄鹂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阔叶林中,在海拔300m的次生阔叶林中种群数量较大,为典型的低山带鸟类.春季迁来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8月中下旬迁出.主要在阔叶林中的阔叶树上营巢.巢位选择过程中,巢址多在树冠下层的外侧,巢筑在离树干较远的侧枝水平枝权间.营巢期6~7d.窝卵数为3~5枚.雏鸟一般13.5d离巢.雏鸟生长方程为:W=59.1/1 e^-0.613(t-1.994). 相似文献
13.
大鳍鳠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首次在显微水平对大鳍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作了系统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食道内侧纵行肌纤维属于粘膜下层 ,而不是肌层 .胃腺的分化较早 .食道胃衔接处环肌在成鱼为横纹肌 ,仔、稚鱼及幼鱼期发育不完善 ,横纹不典型 .肠上皮的纹状缘出现较早而且发育较快 ,1~ 3日龄时就可见 ,7~ 8日龄时很发达 .5日龄仔鱼肝后部开始贮存脂质 .胰腺为弥散型 ,主要分布于肝脏边缘、胆囊和肠道周围、肠系膜上和脾门部及其周围等处 ,少量随肝门静脉入肝 ,分布于肝叶的边缘实质中 相似文献
14.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繁殖期种群数量动态和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栖息在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的大鸨繁殖期种群数量动态和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鸨每年3月初4月底迁来图牧吉,10月下旬离去,停留期长达7个月,繁殖期4-7月;窝卵数2~5枚,孵化期30 d左右,10日龄幼鸨成活率29%.大鸨喜栖息在原草开阔地,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在繁殖期取食一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涪江下游唇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涪江下游唇鱼骨每年3~4月,在水温12~24℃范围内均可产卵繁殖.成熟卵圆形,橘黄色或橙黄色,卵径160~190mm,平均175mm,遇水能普遍激动,但始终不分裂.受精卵具粘性,卵膜吸水膨胀后达240~270mm,并在卵膜外形成一层胶膜.受精卵在125~185℃下历时约195h孵化,胚胎的孵化与孵化腺细胞的出现密切相关.低温下可出现“宕延孵出”的现象,发育的下限温度为102℃.初孵仔鱼全长650~680mm,平均662mm,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已出现. 相似文献
16.
动物基因图谱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近年来,动物基因组计划也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已有猪、牛、羊、马、鹿、鸡等动物绘制了较完善的遗传图谱。这些图谱的建立对了解动物整个基因组结构和对家畜中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或遗传标记的鉴定及对家畜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均十分重要,该文从国内外构建动物基因图谱的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动物基因图谱的研究作了简要阐述;并探讨了其在基因定位、遗传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研究动物染色体行为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棕色田鼠食性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人工室内饲养和野外实地观察的方法,对棕色田鼠的食性食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啃食多种农作物和大部分田间杂草,约有 16 个科近 40 种.棕色田鼠日食量平均为 3184 g,对某种食物日食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日食量与体重呈正相关,且同一年龄组(除幼体组外)的雌性鼠比雄性鼠平均日食指数高 相似文献
20.
水稻花培育种技术操作和无性系变异体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水稻花培育种的技术操作程序和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选择方法。选择合适的水稻花培起始材料,选用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对于水稻花培中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至关重要。某些增效因子(例如水解乳蛋白、单核苷酸、AgNO3等)可提高灿稻花培的绿苗分化率。无性系变异为农作物细胞工程育种提供丰富的选择材料。通过对细胞变异的研究,建立了裸米选择-测米培胚的技术方法,并选育出多个高蛋白量的水稻优质品种(品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