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 NBT/VB2 /蛋氨酸为 O· - 2 产生、检测体系 ,对自制低聚壳聚糖及其金属配合物进行了抗 O· - 2 活性研究 ,结果显示低聚壳聚糖及其金属配合物对 O· - 2 均具有明显的清除活性 .质量浓度为 0 .5× 1 0 - 2 g/m L时 ,壳聚糖对 O· - 2 的清除率达 80 .3 % ,其与氯化镧、醋酸铜、醋酸钴的配合物对 O· - 2 的清除率分别为98.9%、84.1 %、78.4% ;相同条件下 ,高分子壳聚糖和单糖对 O· - 2 没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清除率仅为 1 3 %、9.5 % .随着样品质量浓度降低 ,低聚壳聚糖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清除活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甲硫氨酸席夫碱铜、锌、钴配合物合成及抗O·-2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德余  张义建 《应用化学》2000,17(6):607-610
合成了邻香草醛甲硫氨酸席夫碱及其铜、锌、钴等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热分析及电子顺磁共振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并用EPR法探讨了它们对O^.-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与配合物均具有抗O^.-2性能,配合物清除能力比配体强,其中铜和钴配合物清除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以NADH-PMS-NBT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EDTANa2·Fe(Ⅱ)-H2O2体系产生 羟自由基(·OH)来研究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时氧自由基的 清除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对O2-·和·OH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铜(Ⅱ)配合物对O2-·的清除活 性最高,而锌(Ⅱ)配合物比铜(Ⅱ)配合物具有更强的清除·OH的能力,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 物与含有相同金属离子的壳聚糖配合物相比对O2-·和·OH具有更高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水杨醛天冬氨酸Cu(Ⅱ)配合物在室温和低温下吡啶中的溶液ESR谱,室温溶液谱观测到二级效应和弛豫效应,给予了理论解释,计算了弛豫参数;根据低温ESR波谱参数,计算了键参数,讨论了配合物的成键特性和稳定性。利用ESR法直接测定了水杨醛天冬氨酸席夫碱配体及其钢、锌、钻、镍配合物抗O2-性能,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有抗O2-性能,配合物清除能力比配体强,其中铜配合物清除O2-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水杨醛天冬氨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ESR波谱及抗O2·-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水杨醛天冬氨酸Cu(Ⅱ)配合物在室温和低温下吡啶中的溶液ESR谱,室浊溶液谱观测到二级效应和驰豫效应,给予了理论解释,计算了弛豫参数;根据低温ESR波谱参数,计算了键参数,讨论了配合物的成键特性和稳定性。利用ESR法直接测定了水杨醛天冬氨酸席夫碱配体及其铜、锌、钴、镍配合物抗O2性能,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有抗O2^-性能,配生物清除能力比配体强,其中铜配合物清除O^-2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6.
用壳寡糖分别与硝酸铕和硝酸铽反应,制备了壳寡糖-铕、壳寡糖-铽两种配合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以吩嗪硫酸甲酯(PMS)-还原型辅酶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硝基四氮唑蓝(NBT)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来研究壳寡糖和壳寡糖稀土金属配合物对·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壳寡糖与Eu^3+或Tb^3+形成了配合物,壳寡糖-铕、壳寡糖-铽配合物中不仅壳寡糖氨基上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同时仲羟基的O原子也参与了配位。壳寡糖和壳寡糖稀土金属配合物对·O2^-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配合物与壳寡糖相比对·O2^-具有更高的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配体 2 ,2′-对苯二甲硫基二乙酸和过渡金属铜 ( )、钴 ( )、镍 ( )配合物的合成。经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差热 -热重分析等推算了它们的组成并指认了谱带的归属。对铜 ( )配合物进行了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有关具有生物活性的配体与金属离子的固体配合物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 3 ] 。α-萘乙酸 ( HL)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 ,由于 α-萘乙酸难溶于水常制成盐使用。铜、锌及稀土等与α-萘乙酸的固体配合物已得到研究 ,它们均难溶于水 [2 ,3 ] 。由于钴、镍是植物体的重要营养元素 ,而钴、镍与α-萘乙酸的二元固体配合物及钴、镍与α-萘乙酸和α-呋喃甲醛肟 ( L')的三元固体配合物未见有报道 ,我们对此作了一些研究。1 配合物的合成按文献 [4 ]用 Co Cl2 、Ni Cl2 和 Na HCO3 反应制得 Co CO3 、Ni CO3 ,干燥后取过量 Co CO…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N(1)取代5-氟尿嘧啶乙酸、5-氟尿嘧啶丙酸与铜(Ⅱ)、钴(Ⅱ)、镍(Ⅱ)和锰(Ⅱ)的十种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的表征。讨论了各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状态。在Cu(Ⅱ)配合物中,Cu(Ⅱ)是与配体的N3原子和C4上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其他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与配体的C2的羰基氧原子和羧基配位。  相似文献   

10.
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铜反应, 获得配合物Cu(Ⅱ)L1·H2O·0.25CH3CH2OH(2)[L1=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 当将反应混合溶液的pH值调至8~9, 获得Cu(Ⅱ)ClL2·3H2O(3)[L2=N-(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镍反应, 获得配合物Ni(Ⅱ)L1·2.75H2O(4). 用元素分析、1H NMR和IR谱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配合物2~4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配合物2~4的晶体结构. 在配合物2中, 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4], 在配合物3中, 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3Cl], 在配合物4中, 镍原子为六配位[NiN2O4], 三个配合物均为畸变八面体结构. 抑菌活性大小的顺序: 配合物3>配合物2>化合物1.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一元酸性磷(膦)酸酯类萃取剂(HL)二(2-乙基已基)磷酸(P-204)和2-乙基已基膦酸单(2-乙基已基)酯(P-507)与钴(Ⅱ)、镍(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水含量测定、热重分析、红外和电子光谱及磁矩测定就二种萃取剂与钴、镍配合物的组成、性质和立体构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种配体所形成的配合物是相似的。深兰色的钴配合物CoL_2为四面体构型。棕色的镍的无水配合物NiL_2和绿色的含水配合物NiL_2·2H_2O对均为八面体构型。四面体钴配合物中键的共价性程度大于八面体的镍配合物。  相似文献   

12.
用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D-Glu.HCl)与LaCl3或NdCl3反应制备了Glu-La(Ⅲ)和Glu-Nd(Ⅲ)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了Glu及稀土配合物对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Glu与La^3+、Nd^3+形成的配合物中Glu氨基上的N原子和仲羟基的O原子参与了配位,同时Cl^-也参与了配位。Glu和稀土氨基葡萄糖配合物对O2^-·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配合物比Glu对O2^-·具有更强的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N(1)取代5-氟尿嘧啶乙酸、5-氟尿嘧啶丙酸与铜(Ⅱ)、钴(Ⅱ)、镍(Ⅱ)和锰(Ⅱ)的十种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的表征。讨论了各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状态。在Cu(Ⅱ)配合物中,Cu(Ⅱ)是与配体的N~3原子和C~4上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其他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与配体的C~2的羰基氧原子和羧基配位。  相似文献   

14.
在液相反应体系中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超分子配合物 [Cu(H2dhbd)(3-pyOH)(H2O)]·3-pyOH·2H2O (1) 和 [Cu2(dhbd)(dpa)2(H2O)]·6H2O (2) (其中H4dhbd = 2,3-二羟基丁二酸,3-pyOH = 3-羟基吡啶, dpa = 2,2′-二吡啶胺),并通过元素分析、紫外与红外光谱、热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在四对强O···H−O氢键的导向作用下,配合物1的环形双核单元与紧邻的四个单元相连形成了封有游离的3-羟基吡啶的二维蜂窝层. 有趣的是,在二维蜂窝层间发现了作为氢键桥的双核水簇,其可进一步将上述二维蜂窝层连接为氢键型三维结构.配合物2则含有由手性双核单元通过O···H−O和O···H−N 氢键构筑的二维网格, 这些二维网格又通过其他结晶水的氢键连接扩展为具有隧道的三维超分子结构. 磁性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均具有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钴配合物[Co(L)Cl2],配体L为吡啶类多齿配体4-甲基-N,N-二(吡啶-2-亚甲基)苯胺。对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Co(Ⅱ)中心为五配位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利用电子吸收、发射光谱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加诱导剂时该配合物与DNA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切割活性,而加入诱导剂过氧化氢后,化学核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其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可能为·OH和1O2,且配合物与DNA的结合部位可能在大沟槽处。另外,用MTT实验测定了该配合物对体外HeLa、BGC-823、NCI-H460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希土二氯醋酸盐与邻菲罗啉(phen)混配配合物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合成方法在水、乙醇和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合成了6种希土二氯醋酸盐与邻菲罗啉(phen)混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和紫外光谱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性质,并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CCl_2HCOO)_3(phen)_2·2H_2O[Ln=Gd、Tb、Er、Yb]和Ln(CCl_2HCOO)_3(phen)_2·H_2O·C_2H_5OH[Ln=Pr、Nd].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合成了稀土硝酸盐与苯并-15-冠-5和4-皮考林氮氧化物的三元配合物。由元素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Ln(NO_3)_3·2(4-picNO)·3H_2O·1/2(B-15-C-5)(Ln=La~Tm)。通过电导、热谱及红外光谱研究,对其物理与化学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冠醚化合物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有特异的配合能力而被广泛研究,但是它们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并不特征.根据路易斯酸碱理论,在冠醚环上以氮原子部分代替氧原子后,可预期改变它们对金属离子的配合能力和选择性.1969年Lehn等人首次合成了含氮原子的冠醚化合物——1,7,10,16-四氧杂-4,13-二氮杂环十八烷(以下简称四氧二氮大环).之后曾有人对其与碱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在溶液中配合物的生成常数进行了测定,同时国内外又相继报道了以该配体为母体的带有不同侧链的一系列衍生物.这些工作的目的都在于提高它们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迄今为止,该配体同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研究报道很少.我们合成了四氧二氮大环同NiCl_2·6H_2O和Ni(ClO_4)_2·4~5H_2O的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测定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电导、差热-热重分析,电子光谱、磁性,并对中心离子的d-d跃迁谱带进行了指派,计算了D_q值和B值.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水热反应法和溶液培养法, 合成了两个结构新颖的铜配合物[Cu3(Ipz)3] (Ipz=4-碘吡唑) (1), [Cu(SO4)(Ipz)4]·2H2O·CH3OH (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 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 Pnma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 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的中心金属铜原子的化合价分别是+1和+2价, 金属的配位环境以及配体的配位模式也完全不同。配合物1中金属铜为二配位, 与配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九元环结构;配合物2中金属铜为六配位, 通过配位的硫酸根分子连接形成一条无限的一维链状结构。此外, 对这2个配合物进行了量化计算, 同时还对配合物1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2个结构类似的喹啉类单核锰和钴配合物[ML(H2O)3]·H2O,其中M为Mn(1)、Co(2),Na2L为8-(羧基钠甲氧基)喹啉-2-甲酸钠。运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及BSA的键合作用及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晶体解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为同构结构,配合物中心均为七配位的畸变五角双锥结构。钴配合物2与CT-DNA的键合能力强于锰配合物1,两者与BSA的作用机理为静态淬灭机理,而键合常数值大小为1>2。在以H2O2作为诱导剂时,在同等条件下,2切割DNA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加入自由基捕获剂证明了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为O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