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沟油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沟油非法加工用作食用油,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建立地沟油鉴别国家标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对地沟油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及评价,并对未来地沟油鉴别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化学分析计量》2011,(6):25-25
地沟油——城市下水道里悄悄流淌的垃圾。然而,有淘者对其进行加工,摇身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一旦食用“地沟油”,会破坏人们的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所以“地沟油”是严禁用于食用油领域的。近期,地沟油事件越闹越凶,各个检测单位都开始开展了地沟油的检测,由于基质复杂,方法指标众多,成为了检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市场     
《化学分析计量》2012,(5):21+36+39+42+57+64+75+93+100
7种方法难让地沟油现形行政部门很无奈据21世纪网报道,工商局、质检中心、环保局三方人士均表示,即使依靠各种仪器方法,地沟油仍然难以检测。地沟油不是一种产品,其来源复杂,成分不定。现在的7种检测方法只是对地沟油里面存在的多环芳烃、重金属,胆固醇等单一指标进行检测,而地沟油经过高温加热、水洗、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方法测定地沟油中的微量杂质成分,通过对各种纯正植物油中的内源性微量成分与不同地区地沟油中的外源性杂质成分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地沟油中杂质成分来源的分析,确定了广州、贵州、深圳、北京等地区地沟油的特征成分,并作为鉴别指示成分。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征性强,在卫生部组织的地沟油检测盲样考核中,对阳性样品判断的准确率高达95.5%。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PLC-APCI-MS)方法,分析了食用油脂和地沟油的甘油三酯(TAG)组成。采用C18色谱柱,乙腈-丙酮为流动相,梯度洗脱,APCI正离子模式检测。应用本方法检测了15个地沟油和11个食用油样品,结果表明,地沟油中存在三亚油酸甘油酯(LLL)、二亚油酸单油酸甘油酯(LOL)、二亚油酸单亚麻酸甘油酯(LLnL),二油酸单亚油酸甘油酯(OOL)等甘油三酯的5种亚油酰基氧化产物。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建立了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的判别模型,实现了正常食用油和地沟油区分,模型正确判别率96.2%。在判别模型中,含有亚油酸环氧化物的TAG分子对判别贡献率较大,该类化合物可作为地沟油区别于正常油脂的标志成分。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地沟油的回流滥用问题层出不穷。然而,随着地沟油提炼、精炼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基于外观(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和p H值及电导率等单一指标的地沟油检测方法更难以奏效,检测难度进一步加大。不久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攻克了地沟油检测的难题。2011年,国家卫生部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这一举措引起了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丁洪斌教授的关注,经过一系列论证调研,他和他的团队决定对这一课题发起挑战。在丁洪斌教授指导下,博士生吴鼎、海然、赵栋烨、刘平等采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 MS)方法测定地沟油中的微量杂质成分,通过对各种纯正植物油中的内源性微量成分与不同地区地沟油中的外源性杂质成分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地沟油中杂质成分来源的分析,确定了广州、贵州、深圳、北京等地区地沟油的特征成分,并作为鉴别指示成分.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征性强,在卫生部组织的地沟油检测盲样考核中,对阳性样品判断的准确率高达95.5%.  相似文献   

8.
王龙星  金静  王淑秋  王幸福  田玉增  陈吉平 《色谱》2012,30(11):1094-1099
非正常食用油(俗称地沟油)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准确可行的地沟油检测方法被分析工作者广泛关注。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辣味调料在餐饮业应用广泛,而辣椒碱是引起辣味的主要化学物质,因此可作为鉴别地沟油的潜在指标。本文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食用油中3种微量辣椒碱(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及壬酸香草酰胺)的检测方法。首先用20 g/L氢氧化钠水溶液提取油样中的辣椒碱,再将提取液用C18小柱富集净化后进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用该法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供的67个盲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碱是一个良好的地沟油特征指示物。凭借这3种辣椒碱指标,阳性样品正确识别率达到75%,阴性样品正确识别率达到100%。目前本方法已经成为国家卫生部最新公布的4种地沟油仪器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SPME/GC-MS鉴别地沟油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了油脂内源及外源物质的微量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不含反式脂肪酸,地沟油含有反式脂肪酸trans-C18∶1、trans-C18∶2;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中含有正己醛、正壬醛和正癸醛等杂质,而地沟油中除了这几种醛类外还含有乙酸、3-丁烯腈、2,5-二甲基吡嗪等特征杂质成分。通过测定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的存在,两种检测结果互相印证,综合判断,最终可确定是否为地沟油,据此首次建立了SPME/GC-MS鉴别地沟油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但可用于地沟油的鉴别,还可用于掺假食用油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的GC-MS法快速检测地沟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F-SPME与GC-MS联用,优化的测定地沟油的最佳条件为:称取0.025g样品,加入0.005g Na2SO4,在120℃下萃取50 min,色谱解析1 min。实验发现不同来源的地沟油和不同品牌的植物类食用油均可以检测到2-十九烷酮,且地沟油中的含量远高于植物油;所有油类均含有庚醛,其含量与其他物质成比例增加或减少。提出用M值指标来判断地沟油的方法。即M=(H2/H1)2,其中H2表示2-十九烷酮的峰高,H1表示庚醛的峰高。结果表明:不同品牌植物油的M值均低于40,而地沟油远高于40,最高可达339.07。M值法适用于泔水油来源的地沟油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大豆油中掺混地沟油的FTIR定量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了地沟油掺混比例的衰减全反射(ATR)定量分析模型。分别采集大豆油、地沟油和二者不同掺混比例的红外光谱图,应用TQ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对不同光谱的采集方式,不同化学计量学处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并对光谱区域,光谱的预处理方法,主成分因子数进行筛选。依据预测效果确定了最佳的预测模型,其相关系数为0.99,定标均方差(RMSEC)为4.31、预测均方差(RMSEP)为5.55。本法可用于地沟油鉴别的初期检测。  相似文献   

12.
基于~1H NMR指纹图谱结合多变量分析的地沟油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沟油事件是中国近期发生的严重食品安全事故,而针对地沟油的检测目前尚无非常有效的方法报道.本研究对60种市售植物油和地沟油样品分别进行了核磁H谱测定,建立了12个鉴别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并将样品分为8大类,建立了判别函数.将未知样品的1H NMR数据代入判别函数,可检测和判别未知油的来源和品质.将该方法应用于两次盲测共69个样品,结果显示,两次盲测的正确率分别为91.9%和93.8%,可作为食用油品质检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科普实验设计以地沟油和膨润土为主要原料,通过皂化反应制备地沟油-膨润土去污皂,主要包括简化地沟油纯化流程、优化皂化反应配方、美化产品,实验的观赏性和互动性强。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科普视频、宣传手册、举办体验活动等方式,全面立体地向公众展现地沟油纯化过程、皂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等。  相似文献   

14.
快速测定植物油胆固醇含量在地沟油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皂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测试了多个植物油样品,发现胆固醇峰被干扰比较严重,很难得出植物油与地沟油胆固醇含量的界定值。采用SPE进行样品前处理,对SPE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得出优化条件为称样量0.25 g ,20 mL 0.6%乙醚-正己烷(V/V)作为淋洗液,20 mL 15%乙醚-正己烷(V/V)作为洗脱液。用SPE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分析了84个植物油样品和13个地沟油样品中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油胆固醇含量与地沟油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区别,所有植物油胆固醇含量都小于50μg/g,13个地沟油样中11个样胆固醇含量大于50μg/g。因此,采用上述植物油胆固醇测定方法,胆固醇含量超过50μg/g可判定为疑似地沟油,反之不成立。本方法在0~760 mg/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9,方法检出限为6. 0μg/g,两个浓度水平(17.7和695 mg/L)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和1.5%,回收率为103%。  相似文献   

15.
实验证明与地沟油反应的胶体金溶液颜色更深,透光度低。胶体金能够定性地检测、分辨食用油与地沟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活性炭纤维-固相微萃取(ACF-SPME)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联用技术检测地沟油与植物油中挥发性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过色谱峰分析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建立了鉴别地沟油的新方法。检测出6种挥发性脂肪酸:戊酸、己酸、辛酸、壬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地沟油中棕榈酸的含量远高于植物油中的含量,而己酸含量基本不变。据此提出了地沟油检测指标,即A值指标=棕榈酸的峰面积/己酸的峰面积:地沟油的A值大于0.8,而植物油的A值均小于0.8。通过实验证明了不同纤维、不同品牌植物油对A值没有影响,通过模拟加热食用油实验表明了A值指标的可靠性,适用于煎炸老油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地沟油与普通食用油中Na,Mg,Al,P,Ca,Fe,Zn和Pb等元素的含量,并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油样进行微波消解后,ICP-AES能直接测定处理液中的上述8种元素含量;地沟油中的Zn和Pb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不比普通食用油高;而Mg,Al,P和Ca元素的含量,在地沟油、花生油和调和油之间却存在明显差异。花生油中P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在地沟油和调和油中的含量;调和油中的M g和Ca含量均明显比地沟油高,而调和油中Al的含量明显高于花生油。上述结果可以作为区分这3类油品的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地沟油检测中的内源性指标,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6种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加热前后的红外光谱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谱学分析,发现了一个对加热处理过程高度敏感且特异性极强的红外光谱区间。通过对这一光谱区间的简单归一化处理,发展了一种用于衡量植物油是否经历过加热处理过程的植物油品质指数。可以将此指数作为内源性指标用于地沟油鉴定,应用此指数,以两种不同煎炸老油作为地沟油模拟物对提出的指标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这一植物油品质指数的建立可用于地沟油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基于氢键相互作用原理的固相萃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食用油和地沟油中天然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中油脂样品经正己烷稀释后直接进行固相萃取。优化了一系列影响萃取效率的参数,包括固相萃取材料用量、解吸液种类、解吸液体积、上样液中油脂基质的含量等。在优化条件下,以上两种目标物在0.01~1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3),检出限低至4.5pg/mL,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12.2%和14.1%。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食用油和地沟油中天然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分析检测,具有简便快捷,有机溶剂消耗少等优点,为地沟油的鉴别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吉平 《色谱》2012,30(11):1093-1093
<正>近年来,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继"苏丹红"、"三鹿奶粉"和"瘦肉精"等事件之后,"地沟油"掺杂使假问题又一次牵动了广大民众的心,使人们谈"地沟油"而色变。"地沟油"或非正常食用植物油,一般指从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泔水提炼出的油、劣质动物器官组织加工提炼的油和煎炸老油,以及含有这些油的勾兑油。由于这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