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以鲜菠菜叶为原料,经过皂化、酸化、锌代及成盐等过程,得到叶绿素锌钠盐;测定了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利用相对光强度探讨了叶绿素锌钠盐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几种食品添加剂和常见金属离子对叶绿素锌钠盐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锌钠盐的耐光性较差,在一定温度下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锌钠盐的稳定性影响不大;银离子对叶绿素锌钠盐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间接光度法测定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植物叶试样置于研钵中用无水乙醇研磨,使植物叶中叶绿素溶入乙醇中。分取部分此乙醇溶液用石油醚萃取,使叶绿素溶入石油醚中。石油醚相用1 mol.L-1盐酸反萃取,使镁离子从叶绿素分子中被氢离子置换而进入水溶液中。然后用光度法以偶氮氯膦Ⅰ为显色剂测定镁量并用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叶绿素在近二十种不同浓度的介质中的微分脉冲极谱行为,测定的最佳体系为0.05MLiOH溶液。叶绿素测定的峰电位在-2.0V (vs.Ag/AgCl)左右,其浓度的线性范围为4.7×10~(-7)~1.0×10~(-5)M。成功地应用於绿色植物叶片及牙膏中叶绿素的直接测定。本文还试验了直射可见光、温度等因素对叶绿素溶液测定的影响以及叶绿素溶液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和吸附性。  相似文献   

4.
王进军 《有机化学》2005,25(11):1353-1371
天然产物叶绿素-a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理化性质以及连带多种活性取代基团的非对称性骨架结构, 决定其化学反应的活泼性和实际应用的广泛性. 基于以叶绿素-a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反应和结构修饰, 综述了近期多取代卟吩(啉)合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王振  杨泽  刘洋  徐希森  祁彩霞  王进军 《有机化学》2012,32(12):2300-2308
叶绿素降解产物是合成光动力治疗药物的理想合成前体.为了获得新型叶绿素类光敏剂,以焦脱镁叶绿酸-d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空气氧化反应、Knoevenagel反应、Hener反应、Tiffeneau-Demjanov重排、Friedlaender缩合和还原等经典化学反应对其甲酰基和外接环羰基实施化学修饰,在C(3)-位和外接E-上建立了不同的化学结构,合成出一系列具有叶绿素基本碳架结构的二氢卟吩衍生物,讨论了分子结构与其紫外-可见光谱之间的联系,并对相应的化学反应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新报道的叶绿素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UV,IR,1H NMR及元素分析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用乙醇从铜绿微囊藻中提取叶绿素a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得提取液中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为1 902.5μg·L-1,以叶绿素a作为标准物质,用荧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在30~1 800μg·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试验表明:该提取液在冰箱4℃条件下保存,5h内其荧光值的相对误差为±2.5%;在pH 3~9范围内应用时,荧光值的相对误差为±5.0%;在温度5℃~30℃范围中使用时,荧光值的相对误差为±3.0%,证明提取液的稳定性能满足使用要求。与叶绿素标准品同时测定了5个水样中的叶绿素含量,经t检验所得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可用叶绿素a代替叶绿素标准品作为荧光光度法中的基准物质。  相似文献   

7.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对3-位乙烯基的氧化、格氏反应和E-环的空气氧化和重排在二氢卟吩周环的不同位置上构建酰基结构,利用叶绿素-a衍生物的烷酰基和叶绿素-b的原有甲酰基与丙二腈进行Knoevenagel反应,完成一系列具有长波吸收的β,β-二氰亚甲基叶绿素-a衍生物的合成,并对不同取向的共轭取代基团对大环分子的可见光谱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讨论.未见报道的叶绿素-a衍生物均经UV,IR,1H 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在碱性介质中,克百威抑制鲁米诺-过氧化氢-叶绿素铜钠体系的化学发光,提出了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法测定克百威含量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对克百威荧光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过程,叶绿素铜钠与克百威结合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比1的稳定配合物,平衡常数(K0)为3.41×105L.mol-1(25℃),结合距离(r)为0.39 nm。克百威质量浓度在0.08~2.00 mg.L-1范围内与其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3σ/k)为0.03 mg.L-1。此法用于克百威杀虫剂样品的分析,测得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1.5%。  相似文献   

9.
以叶绿素-a为基本原料,在酸性条件下一锅法完成脱金属、酯交换、空气氧化和重排反应,以不同的产率生成多种叶绿素-a的降解和氧化产物.通过加成、氧化和还原反应,对其主要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a甲酯和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的3-位乙烯基和E-环羰基实施化学修饰,在叶绿素-a基本碳架的不同位置上引进羟基,完成9种未见报道的二氢卟吩醇类衍生物的合成.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均经UV,IR,1H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10.
竹叶绿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竹子属竹亚科植物,其叶四季常绿,内含丰富的叶绿色素,无毒,国内外对竹叶价值的研究非常重视.据研究报道叶绿素是抑治胃癌的有效物质,且竹叶绿素易被人体所吸收.国内亦有人对竹叶绿素的应用进行了研究[1].本文报道从鲜竹叶提取叶绿色素并进行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11.
镨叶绿素a分子结构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合成镨叶绿素a(Pr-Chla)研究了稀土在叶绿素中的结合方式.Pr-Chla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证实镨离子已配位到叶绿素a的卟啉环上.其磁圆二色谱(MCD)在Soret带具有双层夹心卟啉的特征结构;通过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采用双层夹心结构模型拟合,确定了Pr周围的近邻结构.表明合成镨叶绿素a具有双层夹心结构.Pr(Ⅲ)夹于两个卟啉环之间,与上下卟啉环上共8个N原子配位,Pr-N键平均键长0.242nm.  相似文献   

12.
以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对E-环、3-位碳碳双键和20-位meso-氢的结构修饰,在二氢卟吩色基上构建和引进不同的官能团,并进一步利用其3-位乙烯基与重氮甲烷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完成一系列C-3-吡唑啉基取代的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合成.同时,讨论了叶绿素衍生物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的区域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所得新的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UV,IR,1H NMR及元素分析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光 《有机化学》1986,6(2):98-107
本文对几种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系统,做一个简单的综述,其中包括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二聚体,卟啉二聚体;卟啉-苯醌共价键络合物以及其他合成中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叶绿素a和b的二阶导数荧光分析法。本法以450nm为激发波长。叶绿素b在644nm(正峰)测定,叶绿素a不干扰,测定范围为1—300ppb。叶绿素a在676nm(负峰)测定,叶绿素b在该波长有一弱的正峰应予扣除,测定范围为4—400ppb。此法与分光光度法、同步荧光法同时对照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叶绿素-a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修饰为基点,综述叶绿素类二氢卟吩光敏剂合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从蚕沙中提取的叶绿素(CHL)制得了锌叶绿素(Zn-CHL)配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CD光谱和黏度法研究了Zn-CHL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光照条件下Zn-CHL对pBR322 DNA的切割能力.结果表明,Zn-CHL与ct-DNA的作用方式属于外部结合模式,其结合常数为2.32×105L/mol,Zn-CHL在可见光照射下具有切割DNA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常乐”稀土微肥对糯玉米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100,200,400,600,800 mg.kg-1浓度的"常乐"稀土微肥条件下,研究了其对糯玉米冠层叶的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玉米授粉后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增大幅度明显随常乐处理剂量的增大而呈规律性变化:即T1至T4处理不仅叶绿素含量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而当处理浓度为600 mg.L-1时叶绿素含量则表现下降,而且PSII的潜在活性(FV/F0)、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和量子效率(ΦPSII)亦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PSII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则随常乐处理浓度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优势明显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尤其是400 mg.kg-1光合功能强,籽粒产量最高达16320.0 kg.hm-2。另外,授粉后的生育期也对鲜食糯玉米冠层叶绿素荧光参数具有明显正效应,在授粉后16 d时,不同浓度"常乐"稀土微肥处理的鲜食糯玉米不同叶位叶光合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四吡咯环的金属络合物(如叶绿素、脱镁叶绿素等)是植物中构成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重要化合物,它们通过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产生高效率的电荷分离态[1]。 .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及其衍生物不易变化,是生产力的敏感指标。因此,根据其含量和种类可探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讨论了沉积物中叶绿素的提取及同步荧光测定叶绿素的方法,并应用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沉积物中叶绿素的测定,并对其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叶绿素a、b的浓度在0.5~200μg/L范围内与荧光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4、0.9999;其检出限分别为1.410和0.376μg/L。本方法适合批量测定,为沉积物中低含量叶绿素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快速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纳米碳管负载金属镍催化叶绿素加氢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纳米碳管负载金属镍催化剂,采用电镜(TEM)、红外光谱(IR)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常温常压下不同Ni负载量的催化剂对叶绿素加氢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碳管负载镍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保持高分散态,不会发生团聚.而经过硝酸氧化后的纳米碳管负载镍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高的活性.当Ni负载量为7%时,催化活性最好,叶绿素分子开环生成各种小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