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异硫氰酸酯和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型木糖异硫氰酸酯与取代的芳基酰肼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10个1-芳酰基-4-(1'-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基)氨基硫脲和7个1-芳酰基-4-(1'-N-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型木糖基)氨基硫脲,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2.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1-O-酰基-四-O-乙酰基-β-D-吡喃己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氯化三乙基苄基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 用2, 3, 4, 6-四-O-乙酰基-β-D-溴代吡喃葡萄糖和2, 3, 4, 6-四-O-乙酰基-β-D-溴代吡喃半乳糖与羧酸反应, 合成了相应的1-O-酰基-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和半乳糖。通过解析这些化合物的^1H NMR和红外光谱, 确证其糖甙键构型为β。该相转移催化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后处理简单和立体选择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6-(4-卤代苯基)-3(2H)-哒嗪酮的银盐(2)与2,3,4,6-四-O-乙酰基-1-溴-1-脱氧-α-D-吡喃葡萄糖(3)发生Koenigs-knorr反应, 合成了3-O-(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4),4用干燥的氨气在0℃~-5℃下处理脱乙酰基保护基得相应的3-O-(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5).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及1H NMR证实.  相似文献   

4.
糖酯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抗菌、抗肿瘤等。1987年Trivedi等首次使用苯甲酰基保护的溴化α-D-葡萄糖与桂皮酸类在相转移催化剂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的存在下反应,合成了收率为53%~82%的糖酯,此结果与Inch的结果不一致。我们在前文的基础上用2,3,4,6-四-O-乙酰基-α-D-溴代吡喃葡萄糖(1)与桂皮酸类(2~5)及与苯甲酸类(10~16),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的存在下反应,合成了糖酯(6~9,17~23),收率为58%~82%。产品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1H NMR的化学位移δ值在5.89~6.01,偶合常数J:7.2~8.1Hz,1R光谱在902.2 cm~(-1)左右具有特征吸收峰,证实为β端基异构体。  相似文献   

5.
张如松  曹巧巧 《化学学报》2009,67(10):1134-1140
从萝摩科植物海枫藤[Marsdenia officinalis Tsiang et P.T.Li.]的藤茎中分离得到四个C21甾体去氧糖苷(1)~(4). 通过化学降解和波谱技术, 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依次为: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烯-3β,5α,8β,12β,14β, 17β,20-庚醇 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1),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烯-3β,5α,8β,12β,14β,17β,20-庚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2),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 烯-3β,5α,8β,12β,14β,17β,20-庚醇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3), 12-O-烟酰基-肉珊瑚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 (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4). 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 分别命名为haifengtenoside A, haifengtenoside B, 3和4分别为已知化合物mucronatoside H 和 hainaneosides A, 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通过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异硫氰酸酯(3)和2,3,4-三-O-乙酰基-α-L-吡喃型鼠李糖异硫氰酸酯(4)与3-烷基/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5)在乙醇中回流,缩合得到了14个新的3-烷基/芳基-6-(1'-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基或2',3',4'-三-O-乙酰基-α-L-吡喃型鼠李糖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类化合物(6a-6i,7a-7e),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3-O-烯丙基-6-O-乙酰基-2,4-二-O-苯甲酰基-α-D-葡萄糖三氯乙酰亚氨酯1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尚未见报道的十二烷基β-D-葡萄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6。其组成和结构已由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表征。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四-O-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的兼容性问题,本文合成了D-氨基葡萄糖的一个衍生物:四-O-烯丙基-β-D-氨基葡萄糖。在用席夫碱保护D-氨基葡萄糖氨基的情况下,使其羟基与烯丙基溴发生Williamson反应,然后酸解脱保护,获得高纯度1,3,4,6-四-O-烯丙基-β-D-葡萄糖盐酸盐,产物经熔点、红外、1H-NMR、13C-NMR和高精质谱表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一对具有2,6-二氧杂双环[3.2.0]庚烷骨架的四元环内醚型戊糖甙差向异构体的合成.其关键化合物2-O-苯甲基-3,5-二-O-对甲苯磺酰基-α-和β-D-木呋喃甲基甙(S)、2-O-苯甲基-5-O-对甲苯磺酰基-α-D-木呋喃甲基甙及其3-O-乙酰基衍生物均以结晶形固体制得,由这些结晶分别制得标题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为克服目前合成方法存在收率较低,反应时间长、产品分离困难等不足,本文以β-D-葡萄糖、乙酰溴为原料,经乙酰化、溴代反应合成了糖基体2,3,4,6-O-四乙酰基-α-D-溴代葡萄糖,再与4-羟基苯甲醛衍生物经糖苷化反应合成了5种4-甲酰基苯基(2,3,4,6-O-四乙酰基)-β-D-葡萄糖苷衍生物。在合成4-甲酰基苯基(2,3,4,6-O-四乙酰基)-β-D-葡萄糖苷衍生物的过程中,采用10%(质量分数) Na OH溶液为缚酸剂,三(3,6-二氧杂庚基)胺(TDA-1)为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物的收率为61%~69%,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了产品的结构。该方法具有产品收率较高,反应温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3-顺维甲酸与溴代-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在4-二甲氨基吡啶催化下合成了13-顺维甲酸葡萄糖酯(5),以二氧化锰为氧化剂,5经氧化成功地合成了新化合物13-顺-4-羰基维甲酸葡萄糖酯(6)。5和6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表征,结果表明5和6均为β-构型糖酯。  相似文献   

12.
利用6-(4-卤代苯基)-3(2H)-哒嗪酮的银盐(2)与2,3,4,6-四-O-乙酰基-1-溴-1-脱氧-α-D-吡喃葡萄糖(3)发生Koenig’s-knorr反应,合成了3-0-(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4),4用干燥的氨气在0℃~-5℃下处理脱乙酰基保护基得相应的3-O-(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5)。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及1H NMR证实。  相似文献   

13.
麦芽酚及麦芽酚-3-O-β-D-葡萄糖甙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其万  黄唯平 《合成化学》2004,12(4):391-393,J004
以乙酰丙酮(1)为原料,经溴代、酯化反应得到3-苯甲酰氧基-2,4-戊二酮(2),2与甲酸乙酯缩合、脱水闭环、酯水解得麦芽酚(3),总收率50.4%。3与a一溴代四乙酰化葡萄糖(4)经糖甙化、脱乙酰基得麦芽酚-3-O-β-D-葡萄糖甙(5),收率60.8%,IR,^1H NMR和^13C NMR确证5的葡萄糖为β-构型。中间产物2无须纯化,可实现“一锅”反应合成3。  相似文献   

14.
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酚糖苷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相转移催化条件下, 使 a-D-乙酰基化溴代的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甲酯1a, 1b, 1c分别与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酚(俗称氯吡醇, 氯羟吡啶)作用, 合成了氯吡醇的糖苷: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2,3,4,6-四-O-乙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2a),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2,3,4,6-四-O-乙酰基β-D-半乳吡喃糖苷(2b),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2,3,4-三-O-乙酰基-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甲酯(2c)。2a, 2b, 2c分别在甲醇中氨解, 相应得到: 1-O-(2', 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葡萄吡喃糖苷(3a),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半乳吡喃糖苷(3b),1-O-(2', 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葡萄吡喃糖醛酸酰胺(3c)。2c用CH~3ONa/CH~3OH处理, 得到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甲酯(3d)。  相似文献   

15.
以2′-O-乙酰基-3-羟基-11,12-环碳酸酯-6-O-甲基红霉素为原料,通过DMSO/P2O5氧化其3-羟基;再以六甲基二硅胺基钠为碱,经消除、咪唑酰基化"一锅煮"方法合成了抗生素泰利霉素的关键中间体--2′-O-乙酰基-3-酮基-10,11-脱水-12-O-咪唑酰基-6-O-甲基红霉素,总收率68.3%.  相似文献   

16.
苯丙素苷是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出的具有取代苯乙基和取代肉桂酰基的一系列天然糖苷化合物的统称,其糖核一般由一到四个单糖构成.许多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镇痛、降压、治疗糖尿病和免疫调节等明显的生物活性[1],因此它们的合成研究已得到有机合成化学家的注意[2].二糖苯丙素苷Lugrandoside是从毛地黄属药用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化合物[3],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4].本文从D-葡萄糖出发,经过15步反应,得到了全保护的二糖(3,4-二-O-烯丙基)-β-苯乙基(2,3,4,6-四-O-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1→6)-4-O-(3,4-二-O-烯丙基)咖啡酰基-2,3-二-O-乙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脱去保护基团,最终合成出Lugrandoside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从石竹科植物九子参(Silene rubicunda)根中得到四个糖链上带乙酰基的新的三萜皂苷——九子参苷A,B,C,D(rubicunosides A~D,1~4).前文已详细报道了九子参苷A的结构研究,本文报道九子参苷B,C,D的结构.通过FAB-MS和NMR,分别确定九子参苷B,C,D为糖链上带单乙酰基的三萜九糖苷、七糖苷和糖链上带双乙酰基的三萜八糖苷,分别命名为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鸡纳糖-(1→2)]-[3′-O-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B,2),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4″-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C,3),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6′-O-正丁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2″-O-乙酰基-β-D-吡喃鸡纳糖-(1→2)]-[3′-O 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D,4).  相似文献   

18.
将β-环糊精的2,6-位引入乙氧乙基,3-位引入三氟乙酰基,合成了新的环糊精衍生物2,6-二-O-乙氧乙基-3-O-三氟乙酰基-β-环糊精,并采用静态法涂渍毛细管气相色谱柱,考察了毛细管柱的柱性能和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固定相对G rob试剂、苯的二取代位置异构体氯甲苯、硝基甲苯和溴甲苯以及10种手性化合物如α-取代丙酸酯化合物、1-(2′-硝基苯基)-乙醇、α-甲基-对氯苯乙腈和丙炔醇酮乙酸酯等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其中,对α-甲磺酰基丙酸酯对映体的拆分效果最好;对α-取代丙酸的甲酯衍生物的分离效果优于乙酯衍生物;对α-羟基取代丙酸酯的分离效果优于α-卤代丙酸酯。  相似文献   

19.
从石竹科植物九子参(Silene rubicunda)根中得到四个糖链上带乙酰基的新的三萜皂苷-九子参苷A, B, C, D(rubicunosides A~D, 1~4)。前文已详细报道了九子参苷A的结构研究, 本文报道九子参苷B, C, D的结构。通过FAB-MS和NMR,分别确定九子参苷B, C, D为糖链上带单乙酰基的三萜九糖苷、七糖苷和糖链上带双乙酰基的三萜八糖苷, 分别命名为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鸡纳糖-(1→2)]-[3'-O-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B, 2), 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萄淘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4"-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C, 3), 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6'-O-正丁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2"-O-乙酰基-β-D-吡喃鸡纳糖-(3'-O-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D, 4)。  相似文献   

20.
李中军  张三奇  王安邦  蔡孟深 《化学学报》1998,56(11):1128-1134
首次报道了苯丙素苷类化合物EutigosideA,即1-O-[2-(4-羟基苯基)乙基]-6-O-(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全合成。从四乙酰溴代葡萄糖出发,经过成苷、脱乙酰基两步反应,制备了2-对烯丙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采用酰氯法在低温下将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引入化合物3的葡萄糖6位,再经过脱烯丙基、脱乙酰基两步,便顺利地合成了天然苯丙素苷EutigosideA。以化合物3为原料,经过对葡萄糖4,6位亚苄基化、2,3位乙酰化、4,6位脱亚苄基、选择性6位乙酰化及4位引入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等五步反应,得到了保护的苯丙素苷(OsmanthusideA(10);但在NH~3/MeOH条件下脱乙酰基时,化合物10中的香豆酰基从葡萄糖的4位迁移至6位,最终又得到了Eutigosid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