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蒯世定 《化学教育》1984,5(5):44-44
在红色的品红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与品红的醌式结构发生了加成反应,生成加成物而褪色。这种加成物不稳定,加热分解逸出二氧化硫气体,又恢复原来的红色。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上册指出: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等。Na_2O_2的漂白作用,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它与氯气、二氧化硫、过氧化氢的漂白作用有什么  相似文献   

3.
温培娴  丁伟 《化学教育》2020,41(7):96-100
中学阶段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硫气体的品红溶液分为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2种。通过设计集演示、对比于一体的绿色环保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条件,探讨了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与SO2、酸碱反应的性质差异及褪色机理,并提出鉴别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的简便办法。  相似文献   

4.
赵玉泉 《化学教育》2006,27(8):52-52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卤素”第一节“氯气”中,有关铜在氯气里燃烧实验(P65)是:实验4—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图4—3)。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据此实验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装置.操作、现象等,发现该实验方案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实验防止污染呢?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是高中化学课本中的一个典型实验。从实验的角度探究了二氧化硫使碱性品红褪色的机理,另一方面,采用Gaussian 09和GaussView 5.09以及辅助量化软件Multiwfn 3.3.9计算碱性品红、SO2、HSO3-和SO32-的空间结构、电荷分布、前线轨道对称性、前线轨道能量、前线轨道各原子贡献,以及从能量角度详细探讨了二氧化硫与碱性品红褪色的机理,提出了SO2、HSO3-、SO32-使碱性品红褪色的容易程度是SO2 < HSO3- < SO32-,并呈现了二氧化硫使碱性品红溶液褪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01,22(12):37-37,27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以及其水溶液具有酸性。在化学教学中 ,一般的演示方法存在如下不足 :(1)药品用量多 ,造成浪费。 (2 )使用仪器多 ,装置冗杂 ,操作麻烦。 (3)实验时间长 ,影响教学进程。 (4)实验过程中有二氧化硫、硫化氢气体逸散 ,造成教学环境污染 ,影响师生健康。下面介绍笔者自己设计的一种密闭式二氧化硫系列演示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步骤。1 实验用品无水亚硫酸钠、浓硫酸、0 1%品红溶液、1%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30 %硫化钠溶液、5 %氢氧化钠溶液、蓝色石蕊试纸、滤纸条、脱脂棉、2 0× 2 0 0mm大试管、球形干燥管…  相似文献   

7.
熊福如 《化学教育》1982,3(4):34-35
有关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理论和计算包括在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至第四节中。即"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度和电离常数"、"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等四节。  相似文献   

8.
张秀球  汪荣新 《化学教育》2014,35(15):74-75
品红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在微型实验中,灵敏性不是很理想,二氧化硫用量较多。依据绿色化学思想,寻找一种灵敏性更好的试剂替代品红溶液,以便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经过多次实验证实,酸性桃花汁是一种比品红溶液颜色鲜艳且灵敏的试剂,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并且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蒋亚平 《化学教育》2015,36(11):57-59
利用黄金分割这一单因素优选法, 对中学化学中双氧水漂白品红溶液所需的最佳浓度进行实验, 去劣存优, 快速得到了实验结果, 不仅解决了中学实验中双氧水最佳漂白浓度的定量问题而且还体现了黄金分割法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文娟  魏锐  于成玉 《化学教育》2017,38(17):60-63
通过运用自封袋和塑料点滴板等微型装置设计实验,并选用浓度较稀的盐酸和次氯酸钠溶液反应来制取氯气,采用滤纸来扩大性质实验中溶液的接触面积,可以很好地完成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碱反应、氯水的漂白性以及氯离子的检验等实验。该微型实验设计绿色环保,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化学教育》2008,29(10):48-48
根据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中的实验,按教材准备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实验仪器较多;在实际操作中存在SO2的间断取用,造成试剂的浪费;各个实验操作在敞口的仪器中,难免有毒气体SO2的泄漏从而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所以,现对SO2性质实验的装置进行了改进以创设绿色微型化实验.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活性炭(GAC)的吸附性能,采用氢氧化镁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制得经济高效的改性活性炭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RD对改性活性炭进行表征;通过实验确定改性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氯化镁浓度为1.0 mol·L~(-1),氢氧化钠浓度为0.5 mol·L~(-1),氢氧化钠浸泡活性炭的温度20℃;吸附酸性品红吸附时间为150 min时,改性活性炭对酸性品红的吸附量为6.16 mg·g~(-1),而原活性炭吸附量为4.12 mg·g~(-1);热力学吉布斯自由能ΔH~00和焓变ΔH~00,说明该吸附过程是吸热和自发进行的,同时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化学教育》对我而言既是一份有分量的期刊也是一种情怀。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带您走进我和《化学教育》的一段情缘。我在课堂演示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实验,实验现象并非立即褪色,而是品红溶液的颜色起初加深,之后才逐渐褪色,这个不同寻常的实验现象让我深深地陷入困惑。之前我看过《化学教育》上发表过几篇计算化学的文章,这是理论化学前沿文章居然也在中学化学期刊上出现了。惊叹于《化学教育》期刊文章的新颖性和前端性,这个转瞬即逝的灵感让我突发奇想:能否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活性炭(GAC)的吸附性能,采用氢氧化镁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制得经济高效的改性活性炭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RD对改性活性炭进行表征;通过实验确定改性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氯化镁浓度为1.0mol·L~(-1),氢氧化钠浓度为0.5 mol·L~(-1),氢氧化钠浸泡活性炭的温度20℃;吸附酸性品红吸附时间为150min时,改性活性炭对酸性品红的吸附量为6.16 mg·g~(-1),而原活性炭吸附量为4.12 mg·g~(-1);热力学吉布斯自由能ΔH~00和焓变ΔH~00,说明该吸附过程是吸热和自发进行的。同时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海燕 《化学教育》2009,30(10):68-68
为解决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繁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该实验的装置、材料、演示方法进行了探讨,设计了在密闭的装置里进行实验的新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6.
(1)东北版高中化学第九第十两章讲完溶液和电离学说以後,在第十一章专讲分散系和胶体溶液。但在礼氏高中化学和本年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化学(本年二月出版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均未另列有胶体溶液的一章,仅於讲溶液的一章中谈及溶液和悬浊液及乳烛波的区别。胶体溶液与真溶液有着显著的区别,应当在开始讲溶液或讲胶体溶液的时候,讲出它们的区别或对比。虽然在东北版与上面所举的两种教本的编法不同,但对首要的真溶液与胶体溶液的区别,所应指出的一个明确的  相似文献   

17.
以松树落叶在400℃煅烧30min后的松针活性炭作吸附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粒径、吸附时间、p H值等条件下,吸附剂对酸性品红模拟废水的吸附脱色效果;在此基础上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p H=6、转速为200r/min、吸附时间为35min时,0.3g吸附剂颗粒过90mesh筛的松针活性炭对100m L初始浓度为45mg/L的酸性品红溶液的脱色率达92.1%,稀释倍数为13倍,其水质色度指标达到国家《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排放标准;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松针活性炭吸附剂对酸性品红的吸附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方程,说明该吸附主要为多层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化学第二章第八节“物质不灭定律”这个题目里,教本上用氯化铁和苛性钠为材料。但这实验只说明“两种溶液进行反应而生成沉淀,反应物的总重量等于生成物的总重量”。而教本上例举的硷式碳酸铜锻烧的实验是不适宜作演示材料的。而大纲(修订草案)里指出的:“硫或磷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在燃烧以前和燃烧以后容器和容器里所含物质的总重量不变”。这一内容作为演示材料也不够好。为了比较好的证明物质不灭定律,我用稀盐酸和大理石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气用苛性钠(或苛性钾)溶液吸收。装置如图。用时将分液漏斗的盖盖好,整套装置(包括仪器和  相似文献   

19.
师范学校和普通中学的化学裸本,对无机物分类一章的内容是有些出入的。高中课本在这章的内容里,归纳了初中化学的各项化学反应,并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师范课本在这章的内容里,虽然同是复习性质,但比较简略些。如师范课本在盐的一节中,对盐的生成只说到是“由酸和金属反应的结果,或者酸和碱的反应结果”而对碱性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以及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就没有归纳进去(在  相似文献   

20.
向江 《化学教育》1989,10(2):51-51
高级中学课本(甲种本)“化学”第二册及原十年制高中课本"化学"第二册,在阐明硅的化学性质时都说:“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外,其他物质如氧气、氯气、硫酸和硝酸等都不跟硅起反应……。”其中肯定了硅在常温下能与氢氟酸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