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2
莫特森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得到一笔资助去了丹麦,在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工作。在该所,他结识了小玻尔瞵,两人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这使莫特森最后加入了丹麦籍。他和小玻尔一起研究了原子核的形状,并由于这一工作共同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雷恩沃特。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9-149
1930年末,泡利为了在β衰变中保持能量和角动量守恒,曾假设存在一种名叫中微子的粒子。中微子不带电,和物质的作用非常微弱。但这个假设一直没有得到实验证实。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等在核反应中发现了中微子,首次证实了泡利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7
阿姆斯特朗(E)十几岁时在科普读物里看到了有关马可尼和他的实验的故事。不到20岁,他便制成了他自己的无线电发射器并用它发射信号。他去哥伦比亚大学,在浦品嘲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一种电路,用它先降低频率然后加以放大。他把这称之为超外差接收器。有了它,使用无线电收音机就更方便了。只要旋转刻度盘即可调谐好,因此,无线电收音机大大地普及了。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58
福勒提出了宇宙间化学元素起源的核反应理论和实验,因而获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论证了简并电子气压是白矮星形成的原因:核能耗尽后,没有辐射压力与引力抗衡,星体坍缩,引力能转化为热能,温度升高,使原子中的电子全部电离为自由电子,物质处于等离子态,恒星尺寸减小到行星大小,密度增至(10^5-10^9)g/cm^3。在如此高的密度下,电子气表现出显著的量子特征,称为简并电子气。此时,相当一部分电子占据较高的能态,具有较大的能量,从而产生很大的压力(简并压),抗拒了星体的引力收缩,形成了白矮星。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90-90
拉格朗日出生于都灵。19岁就在都灵的皇家炮兵学校当数学教授。他读了哈雷介绍牛顿的微积分的著作,开始钻研数学,与欧拉经常通信。他发展了欧拉所开创的变分法,为变分法奠定了理论基础。1766年德国的腓特烈大帝向他发出邀请时说,在“欧洲最大的王”的宫廷中应当有“欧洲最大的数学家”。他应邀去柏林,居住达20年,完成了《分析力学》一书。书中吸收并发展了欧拉、达朗贝尔和其他数学家的研究成果,继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把数学分析应用在质点和刚体力学中,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16
贝林纳在德国接受教育,1870年来到了美国。他在贝尔电话公司任主任检验员,该公司那时正在迅速推广贝尔的发明。1904年,贝林纳发明了扁平的唱片,留声机唱针在唱片内边振动并从一边转到另一边。这种唱片小巧玲珑,几乎立即取代了爱迪生的圆筒式唱片(唱针边振动边上或下移动)。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中,贝林纳也是把注意力转向航空学的人们之一。他在飞机发动机方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9
威尔逊(R)于1957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赖斯大学,进而于1962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生涯是在贝尔实验室度过的。他因与彭齐亚斯合作探测无线电波背景而声名卓著,这种无线电波背景乃是很久以前那次大爆炸的遥远回声。此后,他又探测到星际尘埃云中的一氧化碳和其他分子,从而对了解星际尘埃云的化学组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8
维格纳是一个大商人的儿子,1925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前他一直在柏林教书。1930年,他与诺伊曼一起被邀请至美国,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物理教授,1937年成为美国公民。1936年,他创立了中子吸收的理论,在建造核反应堆时显示了它的用途。维格纳还提出,核力不依赖于电荷,因此在原子核内,中子与质子在核力方面有相似的性质。这对汤川秀澍提出的介子理论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55-55
费米1922年以优等成绩在比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德国,在玻恩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由于他在中子方面、尤其热中子轰击方面的成绩,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几个月后,便使迈特纳悟出了“裂变”这个概念)。在1925-1926年,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叫各自导出量子统计中的“费米一狄拉克统计法”。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74
赫歇尔生于德国,早年继承父业,在近卫军中任乐师。1757年迁居英国,历任音乐教师、演奏员、作曲家和琴师。业余则经常磨制望远镜和从事天文观测。1782年被聘为宫廷天文学家,从此,以天文为业。赫歇尔在天文上的贡献可概括为4个方面:(1)制造望远镜。赫歇尔磨制了铜-锡-锑合金反光镜面,制造反射望远镜多架,其中最大者口径为1.2米,完成于1789年。(2)发现天王星。赫歇尔在其妹协助下,于1781年用自制的望远镜在作巡天观测时,偶然发现了天王星。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61
加博尔1927年获德国博士学位。希特勒当政后,他被英国伦敦大学被聘为教授;1967年到美国。他在英国研究过电子显微镜,并萌生了全息摄影的概念。在普通的摄影术中,是一束光被物体反射后落到底片上,此光束的一个截面被记录下来,成为该物体的二维图像。如果一束光不是单一行进,而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射到物体上被反射——这样,物体上的各种不同状况都在反射光中体现了出来,另一部分则由一面平面镜子反射开。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1-171
杨利伟,辽宁省绥中县人,1983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8飞行学院,安全飞行1350小时,任一级飞行员,1996年任航天员。2004年成功执行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59-59
富兰克林(B)出生于北美波士顿。1731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兰克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学(包括热传导测量、蒸发过程中液体冷却现象、声音在水和空气中的传播)和电学。1747-1753年间对电学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莱顿瓶的原理,首次用+(正)、-(负)符号表示充电状态。1752年6月进行著名的风筝试验,证明闪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他发明了避雷针。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24-24
博斯科维奇曾提出根据行星的三次观测位置可以算出行星的轨道。他于1758年出版了一本《自然哲学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己的原子论。他说,他的原子论是博采牛顿的思想和莱布尼兹的原子论的长处综合而成。他的原子是几何点,没有广延,有点像牛顿力学中的质点;他的原子是不可分和不会变的。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76
赫斯是森林护林员的儿子,1906年在格拉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11年起,有一些科学家开始把气球放到6英里(约9.7km)的高空,去探测高空中的背景辐射。赫斯也进行了这项工作。赫斯惊奇地发现,在高达6英里的高空中,背景辐射的强度是地面辐射强度的8倍。虽然别人也观测到过这种现象,但赫斯是第一个正视了这种结果。米立肯把这种辐射取名为“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6
汤博年青时家里很穷,不能送他上大学。但是年轻的汤博被天文学强烈地吸引住了,1929年他在洛厄尔天文台作助手。在那里,寻找海王星之外的外星的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汤博以全副精力着于着手进行这项工作。1930年2月18日,汤博辛勤地比较了差不多一年以后,发现双子座有一颗“恒星”忽隐忽现。从它运动缓慢的样子,确信它在海王星外边。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5-145
束特是英国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制作了用于望远镜的抛物镜面反射境和椭圆镜面反射镜,成功地用于建造格雷戈里望远镜,并于1759年发现了彗星。束特为当牧师考入了爱丁堡大学,但受到了数学家马克劳林讲课的影响而改学光学和数学并得到赏识,以至为他配置了一个光学车间。1738年定居伦敦,在此,他给一千多台反射望远镜配制了当时最好的金属反射镜。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98
林白是州议员的儿子,1920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但是两年后,为了进入飞行学校,他中断了学业。自己购买了一架飞机,于1925年成了一名空邮飞行员。当时,凡第一个不中断地直接从纽约飞越大西洋到巴黎的任何人,将授予25,000美元的奖金。林白得到了几个圣路易斯商人的资助,买了一架单翼飞机,取名为“圣路易斯精神号”,于1927年5月20-21日,以33.5小时完成了这次飞行。在美国,人们对他的事迹顶礼膜拜而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林白倾刻间成了英雄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
库珀于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起受聘在布朗大学工作。巴丁同他和施里弗一起提出了一种超导理论(BCS理论,以他们3人姓氏的第一字母命名),它已为人们所接受。在这种理论中,电子会成对地运动。这种成对的电子被称为“库珀电子对”,以作为对他的褒奖。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