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conditioned media from Kupffer cells preincubated with acetylated LDL or acetylated LDL and zymosan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HDL receptors on hepatocytes, using the method of conditioned media transfer.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ferable factors produced by Kupffer cells modulate HDL receptors on hepatocytes.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定向缺失突变和体外重组法构建了含有肝细胞受体结合区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主蛋白(S蛋白)基因。该基因在猴肾细胞COS-M6中的表达产物(S309蛋白)能形成表面抗原(HBsAg)颗粒并分泌出细胞。它在细胞和培养液中稳定,并能分别被抗HBsAg和抗preSl区的抗血清所沉淀。CsCl密度梯度分析显示S309蛋白形成颗粒的密度比S蛋白略大(1.25g/ml)。S309蛋白在肝癌细胞株中容易分泌,分泌量和S蛋白相近。但它在COS-M6细胞中的分泌和肝细胞株相差悬殊,分泌量只有10%左右,而且在培养液中出现较迟。和S蛋白的同时表达则能明显地提高它的分泌效率。  相似文献   

3.
应用农杆菌Ti质粒系统将外源基因转入籼稻细胞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证明经复合酚类化合物预处理的菌株与籼稻培养细胞在普通培养液。特别是在复合诱导培养液(培养过番茄下胚轴切段、胡萝卜细胞及农杆菌的培养滤液)中共培养时,均可发现有较多的细菌附着于水稻细胞表面,并且菌体周围有纤维丝的形成。在复合处理组中,位于pGV3850::1103neo嵌合质粒T-DNA上的NPT Ⅱ基因及NOS基因在籼稻培养细胞中获得了转移与表达。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形成、结构做了简单概述。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演化而成,对于其结构,目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乳状液颗粒模型。作为LDL中的主要载脂蛋白apoB-100,其一级结构已经为人们所知,而高级结构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此外,本文还对LDL上受体结合部位和LDL受体上LDL结合部位等方面做了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5.
磷脂氧化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懿  刘晓华  朱长进 《有机化学》2004,24(Z1):29-30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叙述分析了LDL和LDL受体的化学结构特征和LDL氧化及其产物,提出了LDL的氧化产物或磷脂的氧化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磷脂在体内诸如脂氧合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并经随后的酶或非酶的过程,形成一系列氧化产物如过氧化物、羟基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LDL分子表面的磷脂膜是酶催化氧化的最充足的基质资源.氧化过程以花生四烯酸类卵磷脂为例,如图1所示.大量研究表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物能够与蛋白或肽中带有巯基的硫醇或游离氨基反应.我们合成了一种磷脂的氧化产物--酮式卵磷脂,并证实了该氧化磷脂与带有巯基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以及带有游离氨基的化合物的反应.由此推测磷脂氧化产物中含有羰基的醛类、酮类化合物有可能与LDL上受体结合部位即载脂蛋白apo-B上具有LDL受体识别或结合功能的关键位点和LDL受体上LDL结合部位即第一结构区的具有巯基的半胱氨酸残基发生反应,阻断LDL在体内的正常代谢,形成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与肝脏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中,肝细胞的体外培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微环境的变化,肝细胞容易在体外培养中逐渐丧失正常表型和肝特异性功能。研究发现,在适当条件下,肝细胞可以形成多细胞球形聚集体,肝细胞在球形聚集体中呈现出与体内形态相仿的立体结构,细胞的表型和功能都得到了较好的维持。因此,如何调控肝细胞球形聚集体的形成以及尺寸形貌,得到具有高细胞密度、能在体外长时间保持高水平肝特异性功能的肝细胞球形聚集体是这方面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肝细胞球形聚集体培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肝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和肝脏的细胞结构,然后对培养肝细胞的生物材料各方面的性质,如材料的化学组成、表面电荷、亲疏水性质、表面形貌以及立体结构对肝细胞球形聚集体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其他一些因素对肝细胞球形聚集体培养的影响。最后,对肝细胞球形聚集体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葡聚糖凝胶经磺化反应后接上磺酸基团并制成珠状的吸附剂,对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可使血浆中的LDL+VLDL降低90%以上,而使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蛋白(TP)仅有较小的降低,并讨论了葡聚糖凝胶的交联度和磺化程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琳洁  彭红珍  李江  王丽华  诸颖 《应用化学》2022,39(10):1475-1487
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在细胞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与均相溶液不同,受体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非连续的、动态的,因此细胞表面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通常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结合模式。框架核酸作为一类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DNA纳米支架,可用于多价配体的偶联,为深入揭示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利用框架核酸纳米分辨率的可寻址特性,可实现对配体数目、间距及空间构象等参数的精确调控,进而研究细胞表面受体配体的结合特性及影响因素,优化结合条件最终实现高效的分子识别及靶向治疗。本文综述了基于框架核酸的细胞表面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研究进展,通过探讨细胞表面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及生物学应用,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9.
单糖乙酰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5种常见单糖(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的乙酰化产物含量。为在预衍生化中取得较高的效率,采用正交试验综合考察了还原时间、还原温度、乙酰化温度、乙酰化时间等因素对单糖回收率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为还原温度和乙酰化时间。总结出了单糖衍生化最佳的反应条件为还原温度50℃、还原时间2.5h;乙酰化温度90℃、乙酰化时间2.5h。  相似文献   

10.
原代大鼠肝细胞在多孔壳聚糖及其复合物支架上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原代肝细胞在壳聚糖及其复合物多孔支架上的生长及代谢.结果表明,细胞在多孔壳聚糖支架上生长良好,且密度、代谢活性较单层培养条件下有大幅度提高,细胞在7d后仍能保持较强的分泌白蛋白和合成尿素的功能,壳聚糖复合物上肝细胞的代谢活性更高.还从材料的化学结构和几何形态角度对这种材料的优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不使用任何催化剂, 在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中实现了松木屑的一步均相乙酰化, 乙酰化松木的质量增重(WPG)范围在-89%~156%之间. 研究表明, 在均相条件下, 可以通过控制乙酰化时间, 乙酰化温度及乙酸酐/OH的摩尔比来控制乙酰化松木的WPG值. 用FTIR, 13C NMR, TGA 和 SEM对乙酰化松木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13C NMR和FTIR谱图有明显的乙酰基特征峰, 且乙酰化松木的结构均匀致密, 其热稳定性高达205 ℃, 略低于原生松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苯酚为初始原料,按照文献方法合成了4-叔丁基苯酚与2-硝基-4-叔丁基苯酚,用5%Pd/C作催化剂,通过催化氢化合成2-氨基-4-对叔丁基苯酚(OB酚),研究了OB酚N-乙酰化工艺条件,发现合成N-乙酰化OB酚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酰化剂用量为OB酚1.05个当量,反应时间8 h,介质pH 6.5;在此工艺条件下,N-乙酰化OB酚收率高达99.2%,选择性98.7%。  相似文献   

13.
用MTT法测定稀土离子在不同浓度、不同培养液中,与BEL 7402和K562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毒性。结果表明,在含10%小牛血清培养液中,仅个别稀土离子在较高浓度时对BEL 7402细胞增殖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对于K562细胞,稀土离子在低浓度时对细胞增殖即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P<0.05)。当培养液不含小牛血清时,较低浓度的稀土离子即可抑制BEL 7402细胞的增殖(P<0 05)。  相似文献   

14.
肿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杀手",肿瘤的发生与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及去乙酰化的失衡有密切的关系.这两种酶是一对功能相互拮抗的蛋白酶,分别对组蛋白氮端氨基酸残基进行乙酰化和去乙酰化调节染色质的结构,进而调控基因转录.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能引起乙酰化核小体组蛋白的堆积,提高p21基因的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分化或凋亡.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酶的分子对接可以阐明抑制剂与蛋白酶的作用模式,揭示抗癌机理.同时利用CoMFA方法研究了抑制剂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预测能力较好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15.
透明质酸的浓度对成纤维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明质酸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部,其独特的理化特性使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透明质酸对细胞具有多种作用,可以调控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蛋白酶的分解,影响细胞的黏附、生长、增殖和分化。本实验将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考察了在培养液中透明质酸的浓度对成纤维细胞的黏附、DNA合成量、糖胺聚糖分泌量和MTT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液中透明质酸的浓度小于0.1%时,对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培养液中透明质酸的浓度大于0.1%时,对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通过催化各种底物蛋白包括组蛋白、转录因子、α-微管蛋白和核输入蛋白等的ε-赖氨酸残基乙酰化侧链的去乙酰化来影响细胞功能,抑制HDAC活性可以治疗表观遗传异常引起的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以HDAC抑制剂(HDACi) Chlamydocin为骨架设计合成一类新型抑制剂,将HDACi的结合区设计为二硫键结构、在环肽中苯丙氨酸的苯环不同位点引入甲基,合成4种不同序列的环肽类HDACi.考察HDACi体外抗肿瘤细胞(MCF-7,Hela和7721)活性,结果表明HDACi对三种肿瘤细胞系均显示良好的生长抑制作用,细胞形态都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对Hela细胞的毒性最高,IC50达到0.1 μmol/L.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致幻性安非他明类药物3,4-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MDMA)和3,4-亚甲二氧基安非他明(MDA)的乙酰化、三氟乙酰化、五氟丙酰化、七氟丁酰化、二氯乙酰化、一氯二氟乙酰化、五氟苯甲酰化、五氟苯磺酰化和二硝基苯甲酰化的衍生化反应条件,发现除了乙酰化之外所研究的各种衍生化反应均可用5μL酸酐或酰氯在环己烷中于20℃10 m in内完成。乙酰化可用20μL乙酸酐在60℃30 m in内完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尿中MDMA和MDA的各种衍生化的氮磷检测气相色谱(GC/NPD)分析方法。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绝大多数方法的检出限低于10μg/L,其中二氯乙酰化、一氯二氟乙酰化、五氟苯甲酰化、五氟苯磺酰化和二硝基苯甲酰化的GC/NPD分析方法未见文献报道。对一些灵敏的方法进行了线性关系和回收率的考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MTT比色法绘制不同锌浓度下细胞生长曲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对锌内稳态调节作用机理提供实验参考 ,利用MTT比色法绘制了 5种不同锌浓度下HEK 2 93细胞的生长曲线 ,发现随着培养液锌浓度的增高 ,细胞生长趋势下降 ,尤其是培养液锌浓度 >1 0 0 μmol/L时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普鲁兰多糖为主链, 通过乙酰化反应合成了疏水性的乙酰普鲁兰(PA), 然后以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偶联剂, 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 将叶酸与PA偶联(FPA); 采用1H NMR和X射线晶体衍射(XRD)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包载表阿霉素的PA和FPA纳米粒, 载药纳米粒形态为球形, 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显示载药纳米粒粒径随载药量增加而增大. 透析法测定纳米粒中表阿霉素的体外释放表明, FPA纳米粒中药物释放速度快于PA纳米粒;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A/EPI及FPA/EPI纳米粒在KB细胞的摄取情况, 结果表明, FPA/EPI纳米粒进入细胞主要通过叶酸受体途径, 而PA/EPI纳米粒进入细胞与叶酸受体无关, 提示FPA将成为具有一定肿瘤靶向作用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20.
毒理学研究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低于无可见效应浓度(NOAEL)时可诱发更强的生物学效应,导致剂量效应曲线背离了经典毒理学理论而呈现U型或倒U型.在此种情况下,毒理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等活性指标不再唯一,给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s)方法的应用造成困难.多氯联苯(PCBs)作为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诱导鸡胚肝细胞EROD酶活性中呈现特殊非单调剂量一响应关系,在高低剂量范围内毒理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应用QSARs方法研究不同剂量段的毒性效应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为探索其可能的生化机制,本文利用Chemoffice软件内置的AM1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对多氯联苯化合物进行能量优化,建立结构描述符库;并在DELL Precision370工作站上,采用SYBYL 7.0(Tripos,Inc.Co)中的Flexx模块分别对39种PCBs和芳烃受体相似蛋白FixL进行分子对接,成功模拟不同结构类型PCBs的结合模式并获得PCBs和芳烃受体相互作用结合能.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高低剂量下PCBs对鸡胚肝细胞EROD活性影响的QSAR模型,在此基础上推测低剂量下11种PCBs主要通过芳烃受体介导发挥其对鸡胚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1A正常生理功能的干扰效应,而高剂量下PCBs对鸡胚肝细胞产生急性毒性.究其可能的原因是处于低剂量的PCBs与特定受体结合作用起到主导地位;随剂量增加,细胞内的反馈调节作用使得EROD趋势减缓;而在剂量升高到一定程度,表现出一定反应性急性毒性机制,从而对鸡胚肝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