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铜与烟酸和8-羟基喹啉配合物(Cu(Hq)(NA)0.5(Hq=8-羟基喹啉,NA=烟酸))的电化学行为。此外,以鲱鱼精DNA为靶点,采用紫外吸收光谱、DNA粘度滴定和差分脉冲伏安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键合方式。结果发现:配合物的中心Cu~(2+)在循环伏安图上呈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峰电流随扫描速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并且与扫描速度成正比。配合物的吸收峰强度随着DNA的加入减色显著,氧化还原峰电流也随之减小,式量电位发生正移;粘度实验结果发现DNA的相对比粘度随配合物的加入而增大。这些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邻菲咯啉-铜(Ⅱ)-L-亮氨酸配合物与DNA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红  乐学义  计亮年  徐政和 《化学通报》2003,66(12):847-850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电子吸收光谱和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研究了[Cu(phen)(H2O)(L-Leu)^ ](phen=1,10-邻菲咯啉,L-Leu=L-亮氨酸)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中心铜离子在循环伏安图上呈现一对明显的准可逆氧化还原波。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配位阳离子的扩散系数减小,电子光谱的最大吸收峰明显红移,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证明配合物与DNA存在插入结合。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N-氧化吡啶-2-甲醛缩二胍合铜的新型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导、热重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表明双核配合物中铜离子间存在反铁磁性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4.
铜(Ⅱ)邻菲咯啉蛋氨酸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pH=6.86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 交流阻抗及数据拟合技术)、粘度测定、电子吸收光谱和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 研究了[Cu(phen)(H2O)(L—Met)]^+(phen=1,10-邻菲咯琳,L—Met=L-蛋氨酸)与 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中心铜离子在循环伏安图上呈现1对明显的准可 逆氧化还原波。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 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电阻增大,电子光谱的最大吸收峰明显红移,产生明显的减 色效应,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说明[Cu(phen) (H2O)(L—Met)]^+与DNA的作用较强,作用模式为部分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0.1 mol·L-1乙酸缓冲溶液中(pH=5.69), 用电化学方法和吸收光谱法研究了Eu3+-芦丁配合物和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发现Eu3+-芦丁配合物与DNA通过静电吸引和沟槽键合模式键合. 在玻碳电极上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差示脉冲法得到了键合常数(K=1.42×104 mol·L-1)和键合位点数(n=2).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Eu3+和芦丁的相互作用, 以及Eu3+-芦丁配合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一种水杨酰胺多吡啶铜配合物[Cu(phen)(sa)](phen=1,10-邻菲罗啉,sa=水杨酰胺)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显示DNA的加入能引起配合物特征吸收峰的减色效应,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加入DNA后,配合物的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表明二者可能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进一步表明[Cu(phen)(sa)]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1.3×10-5~6.7×10-5moL/L DNA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将该铜配合物作为杂交指示剂应用于DNA传感器中对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基因(CaMV35S)相关DNA片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对互补序列和非互补序列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用CNDO/2方法计算N-氧化吡啶-2-甲醛缩1,3-丙二胺合铜离子[Cu(piotn)(H_2O)_2]~(2 )和N-氧化吡啶-2-甲醛缩乙二胺合铜离子[Cu(pioen)(H_2O)]~(2 )的电子结构。以原子净电荷的变化和配合物大π键的形成说明配合物形成后红外谱中~vN-o波数少减和~vC-N波数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用CNDO/2方法计算N-氧化吡啶-2-甲醛缩1,3-丙二胺合铜离子[Cu(piotn)(H_2O)_2]~(2+)和N-氧化吡啶-2-甲醛缩乙二胺合铜离子[Cu(pioen)(H_2O)]~(2+)的电子结构。以原子净电荷的变化和配合物大π键的形成说明配合物形成后红外谱中~vN-o波数少减和~vC=N波数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荧光法、粘度法、凝胶电泳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合铜(II)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有效切割质粒DNA,加入H_2O_2后发现该配合物的切割活性增强,说明该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理可能有两种:氧化和水解.同时可使DNA的粘度增加,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DNA的存在能导致该配合物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据此推断,该配合物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缩2-吡啶甲醛席夫碱铜配合物[C10H14CuN2O3]Cl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测试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热变性和粘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以嵌插模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培菊  孙坤  苏雪  王流芳  宋玉民 《化学学报》2005,63(23):2153-2157
以荧光法、粘度法、凝胶电泳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合铜(II)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有效切割质粒DNA, 加入H2O2后发现该配合物的切割活性增强, 说明该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理可能有两种: 氧化和水解. 同时可使DNA的粘度增加, 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 DNA的存在能导致该配合物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 据此推断, 该配合物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配合物[Ce(NO3)3(Phen)2]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了归属,研究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同时,用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DNA加入后,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峰和表面增强拉曼峰明显降低,而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配合物对EB与DNA作用有竞争。这些表明配合物与DN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并且主要键合模式是插入作用。测得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为1·7×105。  相似文献   

13.
用电化学法、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一种自合成的Schiff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此配合物在0.4和-0.8 V分别出现一个灵敏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加入DNA使其峰电流降低,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证实该配合物能插入DNA双螺旋结构内部,并得到该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4.
TATP-铜(II)-L-丝氨酸(L-精氨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TATP)(L-Ser)(H2O)]·ClO4(1)和[Cu(TATP)(L-Arg)(H2O)]2ClO4·0.5H2O(2)(TATP=1,4,8,9-四氮三联苯, L-Ser=L-丝氨酸, L-Arg=L-精氨酸)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加入DNA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 配合物能极大地淬灭溴化乙啶(EB)-DNA体系的荧光, DNA的粘度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表明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插入作用, 作用力大小为配合物2>1; 另外,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1,10-菲咯啉为原料,经氧化、缩合和络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含噻吩基的Ni(Ⅱ)配合物[Ni(phen)2TIP]2+,总收率为38.2%,并用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其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红移2nm,减色率为15.3%,同时配合物的荧光增强幅度为1.73。这些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存在明显的插入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N-氧化吡啶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配位性质~[1]以及其金属配合物可作为药物~[2],因此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3~8]. 本文继合成N-氧化吡啶-2-甲醛与1,2-丙二胺的双缩Schiff碱铜配合物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之后~[8],又得到了一个新的N-氧化吡啶-2-甲醛单缩1,2-丙二胺镍的配合物.经X射线  相似文献   

17.
许娟  黄桂萍  李红  朱伟 《电化学》2007,13(4):372-376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鲱鱼精DNA的电化学氧化及其与组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0.20~1.25 V电位区间内,DNA在酸性溶液中呈现一个明显的不可逆氧化峰,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呈现两个不可逆氧化峰.氧化峰电位随溶液pH值增大而负移,变化幅度为-57 mV.pH-1.氧化峰电流与DNA浓度(0.45~8.20 mmol.L-1)成线性关系.DNA能与组蛋白结合,导致氧化电位正移,氧化电流减小,并减弱钌配合物指示剂和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强度以及减少DNA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式量电位负移,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19.
合成和表征了氯化双(呋喃甲醛)缩邻苯二胺合钴(II)(1)、氯化双(呋 喃甲醛)缩乙二胺合钴(II)(2)、氯化双(呋喃甲醛)缩1,2-丙二胺合钴( II)(3)和氯化双(呋喃甲醛)缩1,3-丙二胺合钴(II)(4)。在吡啶溶液中 和不同温度下,测定了配合物的饱和吸氧量,求出了氧加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ΔH °,ΔS°。并以这些配合物为催化剂,活化分子氧氧化环已烯得到高选择性的烯 丙位氧化产物。讨论了温度、配体结构对配合物氧合性能的影响和配体结构以及添 加NHPI(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对环已烯氧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式量电位负移,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