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2008年8月11~13日, 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在具有悠久历史及光荣传统的西北师范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4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200多名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工作者齐聚兰州, 共同探讨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发展. 会议期间,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提出了许多对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十分有意义的问题和建议, 整个会议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氛. 大会期间的50余场学术报告, 展示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大环化合物和超分子体系的合成、识别、组装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充分体现出我国在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领域近年来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 与会代表既有象黄志镗先生这样长期从事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老一辈化学家, 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化学工作者, 表明我国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领域人才辈出. 可以说这是我国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一次盛会. 自1982年首届大环化学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和1998年首届超分子化学会议在天津召开以来, 经过了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6年后, 大环化学会议重回兰州, 标志着我国在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领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 回首过去的26年, 许多老一辈化学家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为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同时,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一批中青年化学工作者迅速成长, 在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诸多领域崭露头角, 成为新时期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过去的26年见证了我国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成就和进步, 我们更坚信, 在全体同仁的携手努力下, 我国的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发展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本次会议共收到稿件300多篇, 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为进一步展示这些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B辑:化学》决定出版“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专辑.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席, 我有幸被邀请为《中国科学B辑:化学》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专辑的特约编辑. 经过专家评审, 我们仅仅精选了部分专家学者撰写的综述和研究论文, 编辑成为3本专辑出版(中文版2009年第3/4期, 英文版2009年第4期), 希望对广大化学工作者了解我国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最新成果有所裨益. 为了此次专辑能够顺利出版, 各位同仁不辞辛劳, 认真撰写和评审, 付出了诸多心血; 《中国科学B辑:化学》编辑部的李战英、朱晓文和方晨等编辑克服困难、加班加点, 仔细审核校对, 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 难免有不当之处, 敬请广大同仁和读者见谅和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5.
第十届全国均相络合催化会议于2007年10月13~1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化学会络合催化学科组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系和湖北大学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均相催化,为节能减排精心设计每一步”。本次会议涵盖当今均相催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涉及均相催化氧化、羰化、氢化、烷基化、不对称催化等相关反应以及均相催化剂多相化等领域,突出了“绿色、节能”概念。本届大会全面展示了均相催化界近两年来的学术成果,实现了均相催化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与会的专家学…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化学会承办的《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拟于2006年8月11日至15日在九朝古都洛阳召开。会议旨在交流我国近年来在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研讨我国大环化学、超分子化学及相关领域在21世纪的发展。会议期间将特别邀请国内外这一领域知名教授作相关学术报告,并安排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墙报展等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7.
8.
9.
《分子催化》2012,26(6)
一、会议介绍
由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联合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均相催化学术讨论会定于2013年9月25日-27日在美丽的苏州举行。本届会议是全国均相催化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一次聚会,将全面展示两年来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交流和讨论均相催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推动我国均相催化领域的研究和相关产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会议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组委会热忱欢迎从事均相催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专家、同行及在读研究生积极投稿,并莅临本届盛会。会议期间将颁发第二届“中国均相催化青年奖”和第十三届全国均相催化学术讨论会“优秀墙报奖”。 相似文献
10.
《离子交换与吸附》2013,(6):582
经中国化学会批准,中国化学会第17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定于2014年7月18~21日在常州大学召开,欢迎您报名参加,并欢迎您就下列内容踊跃投稿:1.离子交换材料、吸附材料、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新型反应性高分子(如高分子膜、纤维等分离材料)4.反应性高分子的合成、应用及表征论文摘要要求具有创新性、指导性,凡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过的或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不予受理。论文摘要应写出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具体数据和参考文献,图文并茂(约2000字)。凡欲向会议提交会议论文摘要者,请于2014年5月31日前将论文摘要用E-mail发至下面信箱。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8):1744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海南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11月8日至11日在海口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就天然有机化学近几年的热点领域作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集中展示中国天然有机化学研究的近期成果。会议组织委员会热忱欢迎国内外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一类重要的ⅥB族金属叁键化合物R~2M~2(CO)~4(R为环戊二烯基及类环戊二烯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综述重点是这类化合物的官能团M≡M叁键的化学活性, 全文包括R~2M~2(CO)~4的合成及结构, M≡M叁键与亲核试剂、与碳-碳重键、与氧或与金属羰基物等试剂的反应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这一期金属药物专刊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而且从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感觉出多种新意,也涉及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上世纪70年代铂类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带来金属药物的复兴。至今研究的兴趣有增无减。尽管如此, 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问题。起始阶段金属药物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受当时药物化学的学术思想影响很深。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路是上世纪中期研究有机化学治疗剂的活性与结构的关系总结出来的。当时 “一种药物一种靶”的药物化学概念和合成-筛选的研究模式占化学治疗剂研究的主导地位。 以DNA为靶分子的有机抗癌药研究是当时的热点,因此在抗癌金属药物研究中,也认定DNA为靶分子,认定与DNA结合为抗癌活性的分子基础,因此研究策略着重在设计和合成预期能够与DNA选择性结合的各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试验筛选有效配合物。而且,还依据药物化学的基本原则,以药物与靶分子(或受体)的亲合力大小为预估活性的指标,使得我们在设计候选化合物时把药物小分子与靶分子加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当作最重要的依据。尽管化学家在设计化合物时尽量寻求分子的多样性,但是由于对靶分子的亲和力的高低不能反映药理活性,绝大多数化合物没有可药用的效果。不仅抗癌药物,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传统思路和方法上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第一,从构-效关系出发基于改变分子结构以设计药物的化学途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FDA批准碳酸镧作为晚期肾衰患者的高磷酸血症用药是最对我们研究稀土药用多年的人感到遗憾和困惑,但也是一个启发。为什么我们就没想到利用磷酸镧难溶这个最初级的化学知识把肠内的磷酸盐沉淀、排出体外。减少吸收呢?现在看来,在药物创新研究中,从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出发研究如何用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去纠正或干预是一条值得注意的途径。这条途径是:依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病理环节可以设计干预某一环节的药理作用,在从潜在的药理作用去寻找或设计药物。第二个问题是过度拘泥于对特定靶分子的结合。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把结合特定的靶分子当作核心设计思想是不合适的,至少对于金属药物是不全面的。现在,即使在研究有机分子的药理作用时,对靶分子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在某些场合靶分子已经被淡化了。实际上,有太多的药理作用没有特定的靶分子;有很多药理作用不能用传统的靶分子概念去解释。对于金属药物来说更是如此。而且,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不可能有选择地只跟一种受体或者一种靶分子作用。Fricker 以Metal based drugs: from serendipity to design为题写了一篇非常重要的综述[1]。他提出不能只看DNA一种靶分子,还有很多能够与金属物种作用的生物分子;而且也还有很多可以参与但是没有特定靶分子的反应。例如,通过用金属干预活性氧/活性氮物种的形成、转化以及用金属与蛋白质的邻二巯基的结合来改变细胞内/外氧化还原状态。其次,思路的创新表现在视野的开阔上。回想当年金属药物的研究有几个无形的框框限制了它的发展。从顺铂引发金属抗癌药物研究热,也推动了金属药物研究的迅速升温。但是追随这一思路的药物研究大都是利用重金属对癌细胞或对细菌和病毒的杀伤力。现在,突破了这个框框,研究对象扩大了。各种金属(也包括配体)干预细胞生命过程,干预人体代谢功能、干预神经传导等等药理活性的发现和利用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心血管病、糖尿病、脑神经退行性病变等慢性病方面更体现干预策略的重要性。另外一个突破是由中药矿物药研究引起的。雄黄和砒石的抗癌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提出了一个新的抗癌作用机制,而且从雄黄研究看出强毒金属的极难溶解的矿物可能成为维持有效的极低浓度,同时控制毒性的方法。这一原则在朱砂等矿物药中也看到类似的结果。思路的拓宽还与近年来生物医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有关。这就是人们慢慢认识到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通过代谢网络和信号网络所联系。为什么“治一经,损一经”?几种疾病并发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能否在掌握这个关系的基础上发现多种效果的药物?人们突破了对一个患者同时发生的几种疾病“分而治之”的框框,力图找到疾病之间的联系,采取“重点突出,多向干预”的策略。在这方面,有时金属化合物有其独到之处。钒化合物就是一类同时具有降糖、抗癌、保护心脏和神经细胞等作用的化合物。它们的“多重作用”很可能是由于干预一两个共同的病理环节所造成的。本来从人的整体病理学看,糖尿病、心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病变以至恶性肿瘤之间存在有共同环节。因此,干预这些共同环节发挥“多重作用”是可能的。第三,如果达到上述目标,就要引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金属化合物对于细胞网络的干预和影响。显然这已经成为金属药物研究的重要研究模式,也已经得到许多重要成果,例如三氧化二砷和雄黄之所以能够被现代临床医学接受就是因为能够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来解释其药理作用。同样对于钒化合物的降糖作用,对碳酸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都是如此。不过现有的研究方法仍有局限性。我们只能研究干预细胞网络(包括决定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分子转换网络和决定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的信号转导网络)中的一条途径或一两个环节,而全细胞网络则是由多条途径组成的。途径之间相互沟通和制约,牵一发动全身。即便是只与两三种靶分子作用,它也会牵动其它途径,而影响全局。针对这一问题,Jakupec 等以Antitumour metal compounds: more than theme and variations,为题发表了他们的看法[2]。但是在研究方法上仍然是一难题。目前把希望寄托在金属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等组学方法结合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处理上。不过,要想预测和解释细胞系统和人体系统对金属化合物的整体反应还为时尚早。最后,金属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出和毒性(所谓ADME/Tox)的行为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看到,吸收、分布、代谢、排出这几个性质决定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从Gd核磁成像剂引起的严重副作用可以看出几个过去没有重视的问题:1 药物是给患者使用的。它在某些病理条件下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出会与正常人不同,因此毒性和活性都可能不同。2 金属化合物的代谢及在体内的转化与有机化合物不同,作为活性载体的金属是不变的,所有转化仅仅是配体交换和氧化还原等化学转化。不过转化决定了吸收、分布、排出的途径和量,也就决定毒性。3 金属药物的设计仅仅依据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是不够的,必须全面考虑ADME/Tox的性质。这期专刊的稿件各有特色,很难概括大家的成果和问题。因此,在这篇前言里,只是发表几点读后感。虽然难以求全,但是只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不同意见间的讨论,就达到目的了 相似文献
18.
1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4):812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定于2013年7月21日~2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