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农作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胞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使高架、玉米、甜菜、洋葱、胡萝卜等作物产量大幅度增产的成就,成为在其他作物中寻找这种不育类型的强大动力,目前至少有11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胞质雄性不育;世界各国正在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对主要作物,如:小麦,水  相似文献   

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可喜成果,为适应长江流域种植双季稻的需要,急需解决早稻的三系配套。几年来,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利用红芒野生稻和秈稻品种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培育出了稳定的雄性不育系,实现了早稻的三系配套。经湖北省协作组初步鉴定证明杂种早熟、丰产、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属我国华南分布的普通野生稻(O.sativa.L.f.spontanea)的红芒野生稻、藤桥野生稻作母本,以栽培稻品种作父本进行核代换,培育出了相应的雄性不育系。在选育三系的过程中,初步证明我国华南分布的普通野生稻细胞质在遗传和生理特性上存在着不同类型,它们在三系选育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植物雄性不育尤其是农作物的雄性不育不仅有助于了解小孢子发育的生物学机理,还可以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本文从模式作物水稻的角度综述了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特征,包括细胞核不育、细胞质不育两大类型,并探讨了其形成的机理,总结了细胞质不育中育性恢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以孢子体雄性不育系马协A、马协B、马协63(F1)和珍汕97A、珍汕97B、汕优63(F1)为材料,对小孢子发育的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2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9种多肽可能与马协A雄性不育有关;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0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6种多肽可能与珍汕97A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雄性不育系 40 A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互作而致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新品系 .对其在不同播期下的育性表现及 F1 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不育系早播表现为雄性可育 (武汉地区在 10月 2 0日以前播种 ) ,晚播表现为雄性不育 (武汉地区在 12月上、中旬播种 ) .与多个测交恢复系配制的 F1 杂种育性完全正常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  相似文献   

7.
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几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型小麦为材料,对分蘖期小麦叶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亲本中国春的谷胱甘肽的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比活最高,华麦8号次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均低于保持系中国春与华麦8号,这可能意味着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在分蘖斯植株体内清除活性氧代谢的能力的能力低于可育品种,是小麦以后发育过程花粉走向败育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国胭脂鱼群体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长江上、中游的宜宾、万州、宜昌和武汉金口4个江段的中国胭脂鱼群体的遗传结构.用13个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4个群体线粒体DNAND-5/6片段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发现Nci Ⅰ的酶切类型多态性是表现中国胭脂鱼遗传多样性的特异性标志.根据其酶切图谱显示的群体之间存在的多态性,计算出遗传距离和核酸序列差异程度.分析表明,长江宜宾江段的中国胭脂鱼群体与其他3群体产生了明显的歧化现象,长江中、下游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好于上游群体,中国胭脂鱼群体内遗传结构比较单一,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有进一步减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精辟地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遗传工程的研究,就是人们为改造生物,从自然界争取自由的一项工作。遗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这术语是六十年代初期提出的。当时,遗传学进步迅速,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研究深入,对于基础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和功能,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蛋白质合成中核糖核酸(RNA)上的氨基酸密码三联体,基本上已揭示清楚;也就是对于遗传定子(genetic determinant)或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突变机理,基本上已在分子水平阐明。并且,非染色体遗传(或细胞质遗传)也已大多查明是由于细胞质中内共生体或寄生物或其他质体的 DNA,即由于其上的遗传定子或基  相似文献   

10.
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能量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水稻线粒体能量释放热谱和DSC曲线,探讨了它们在恒温和变温条件下能量释放规律和特性.结果表明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在其能量释放过程中放热量较大,能垒较高且机制较为复杂,故其能量释放速率则较其可育系小.  相似文献   

11.
以花粉可育率和自然结实率为指标,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 A 与其恢复系配制的 F1 、 F2 、 B C1 和 B C2 等世代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 A 属配子体不育,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核主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其核不育基因与珍汕 97 A 不等位 其恢复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密阳 23 有一对强恢复基因,珍汕 97 有一对弱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2.
以几种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型小麦为材料,对分蘖期小麦叶片中的依赖钙/钙调素的蛋白激酶(Ca2+/CaM-PK)的SDS-PAGE电泳图谱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蛋白激酶酶带之间存在差别,并且不育系之间也有差别,说明不育细胞质对核基因的表达也有影响,这可能与雄性不育有关,而且不育材料中存在潜在优势,可用来选育具有更强优势组合的核质杂种.  相似文献   

13.
以甜瓜品种红蜜脆、皇后的无菌子叶块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处理。针对遗传转化处理后,在外植体上长出的甜瓜不定芽发生黄化的现象,从品种差异、遗传转化条件、矿物营养含量、光照强度、温度等多方面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与未遗传转化处理的子叶块上长出的不定芽相比,转化处理后的子叶块上长出的不定芽黄化现象普遍。将后者分别转接入多添加了Fe或Mg或B或K盐的改良芽生长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形态观察表明,在多添加了Fe盐的培养基上不定芽转绿明显,其次,在多添加了Mg盐的培养基上不定芽也有转绿。显微、超微结构上显示,在多添加了Fe盐的培养基上不定芽叶栅栏细胞内含较多的叶绿体,其叶绿体内有丰富的光合片层结构。光照强度对不定芽转绿作用不明显,温度保持恒定(270C 20C)或波动(150C-350C)对甜瓜不定芽转绿影响不大,两个品种在这方面的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4.
<正> 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吋,必然要涉及相干长度的问题,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相干长度。钠光是常用的单色光源,它的相干长度有多长?众说不一,有的实验讲义说有几个厘米,有的说只有点几毫米,究竟哪种说法对呢?本文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1代汕优63和配子体雄性不育系丛广41A、保持系丛广41B、F1代广优青在小孢子败育时期的花药线粒体蛋白质.结果表明,在这两种类型的组合中,不育系同保持系、F1代的带型差异很大,保持系的带型和F1代的带型差异较小.其中,汕优63比珍汕97B多1条分子量为31000的多肽带,广优青比丛广41B多1条分子量为43300多肽带.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左遗传环、左亚遗传环的几个等价条件,讨论了左亚遗传环的直和,还讨论了左亚遗传环与SI-环、半单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20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平均数、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相关系数、遗传进度、以及相关遗传进度等的探讨,考察其遗传及遗传相关的动态,为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光敏感胞质雄性不育小麦及其对照可育系,在不同生育期叶片内NAD激酶和NADP磷酸酶的活性对不同光周期的反应.LD下可育核供体小麦叶片内的NAD激酶总活性、CaM依赖性和CaM非依赖性NAD激酶活性均略高于SD,但差别不显著;NADP磷酸酶活性在孕穗、抽穗和籽粒灌浆期均高出SD一倍以上.光敏胞质雄性不育小麦在LD和SD下,叶片中的NAD激酶总活性、CaM依赖性和CaM非依赖性NAD激酶活性以及NADP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差别,而且LD下CaM依赖性NAD激酶活性逐渐被CaM非依赖性NAD激酶活性所取代.这反应出光敏胞质雄性不育小麦体内的NAD激酶和NADP磷酸酶活性比核供体正常可育系对光周期的反应更敏感,这可能是LD导致光敏小麦育性转换和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结合遗传算法及BP神经网络的特点,构建了一个新的有机体-遗传BP网络,并对遗传BP网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遗传BP网络在收敛速度及收敛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最后给出了一个用遗传BP网络求高聚物的ZWT方程的力学参数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5个抗病品种、2个感病品种的相互杂交,对F_1、F_2、BC_1、BC_2及多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大麦抗BYMV抗性的遗传方式较复杂,不呈单基因控制的孟德尔遗传方式,而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模式。根据分析结果,初步讨论了大麦抗BYMV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